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63725
劉少雄
五南
2023年8月25日
160.00  元
HK$ 152  






ISBN:9786263663725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中文 > 古典文學











      ◎以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具體勾勒詞體美典形成及詞史建構的輪廓。



      探索詞體美典的形成,主要係由比較李煜前後期詞,分析其變與不變的特質;由柳永詞的豔情書寫,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其人其詞,論析其在情理跌宕中所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詩賦與樂律,體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這些文章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意義,而其中若干論點,於我們探索詞學文體論時應具有啟發的作用。



      而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為詞史賦予不同的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庶幾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


     





    序 言



    假作真時真亦假──李後主詞的情意世界

    一、南唐詞風的建立及歧出──由馮延巳到李煜

    二、文學與人生──李煜其人其詞

    三、前期詞的真實性與虛幻感

    四、相對情境激化的悲情

    五、活在自我世界之虛妄

    六、最後的總結



    情感與形式──論柳永的豔詞

    一、柳永詞的兩種評價

    二、柳永豔詞的情意內容和表現方式

    三、柳永豔詞的寫作背景和文體特色



    情理跌宕之間──歐陽脩詞的文體特質

    一、由歷來的詞評談起

    二、遇感慨處見精神──自歐文中體現詞情

    三、世間何計可留春──歐詞特有的情韻

    四、鬢華雖改心無改──歐詞的跌宕之姿



    詩賦與樂律的協奏──清真詞美典之形成

    一、「體」與「姿」──周邦彥詞詮釋觀點的省察

    二、敘事以抒情──詞體書寫模式的演進

    三、詩情、賦筆與樂韻──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姿態

    四、創新抒情美典──清真詞的渾化之境



    論清詞與清代詞學的特質

    一、詞為何復興於清

    二、以深情多感入詞所形成的沉鬱哀豔的情韻

    三、清代詞學理論的提出及其深層意義



    草堂詩餘的版本、選旨和影響

    一、《草堂詩餘》的分類本和分調本

    二、《草堂詩餘》是歌本還是讀本

    三、《草堂詩餘》與明清詞學的發展



    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

    一、破浙派之姜張詞統

    二、兩宋詞風之辨

    三、對白石詞情夢窗詞筆的體認

    四、結語



    胡適的詞史觀及其詞學效應

    一、尚待釐清的問題

    二、詞在胡適文學史觀中的地位

    三、胡適詞史觀評析

    四、胡適詞史觀的內在限制性

    五、簡述胡適詞學的效應



    ?









      詞體美典如何形成?諸家怎樣建構詞的歷史?這是我一直以來為學治詞很感興趣的兩個課題。這些年來發表了二十餘篇詞學論文,大多與此相關。



      我之研究詞體美典的形成,不是就詞這一文類作整體概括的論述,而是透過個別作家、作品分析詞學文體論中潛在的問題。譬如:由李煜前後期詞的對照分析個人與時代如何影響詞的抒情特性;由柳永的豔詞探討雅俗之辨及其美學評價;由歐陽脩的性情與創作表現論析其詞在情理跌宕中展現的姿態;由周邦彥詞之結合音樂旋律與文字鋪敘,融會敘事與抒情的特性,觀察其如何創造一種可觀可感的抒情模式,形成一種美的典範;由時代人情的觀點探討清詞之美和清代詞學的批評意態等。這些文章大抵是從「人」的觀點研究「文」的,其實都關係到詞作為一種獨特文體的情感問題。



      我們談論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要知道每一種文體所抒的情應有不一樣的內容和表現。而要體察詞的情感特質,必須深入辨析詞人為詞的內在動因及其用情為文的態度。源自詞心的「情」雖相似,但如何面對、梳理這份情卻因人而異,或表現為婉轉低回,或表現為超脫飛揚,或豪,或曠,在迎拒依違、抑揚跌宕之間,各具面貌,呈現出多種姿態,成就了不同的美感。李煜、柳永、歐陽脩、周邦彥皆婉約詞名家,我所撰作與之相關的詞學論題,雖不能完全反映唐宋詞的整體面貌,但都有其代表的意義,而其中揭示的若干論點,於我們重探詞學文體論時也應具激發思考的作用。



      至於詞史建構部分,則以周濟、胡適為代表,研究清代和近代學者如何因應時代的需要為詞史賦予不同的內容及意義,並藉《草堂詩餘》一集之研究分析明清詞學的演變勢態。



      如是交錯著作家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個人與時代等多層次的論述,希望能為詞體美典的形成以及詞史建構的歷程勾勒出一個較具體的輪廓。



      《論語》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詞乃小道末技,為何詞人卻耽溺於此,甚至成為時代的文學、復興的體類?詞家和一般的論者何嘗不知詞體的制限,他們之尊體,特別強調詞的比興寄託的特質,不斷提出清空、沉鬱、境界之說,似乎皆是「為詞而辯」的舉措,適足以反映他們內心的憂懼。我們研究詞家、詞史,是不能不正視詞的幽暗意識及其與時代個人的關係的。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探問:詞所抒發的是怎樣的情?作家為何要選擇詞體創作?論者為何提出緣於尊體的理論?詞為何成為宋代的文學代表?清詞為何復興?學者怎樣建構詞史以強化他們堅守的理念?我在大學教詩詞、做研究,在家裡寫古體、作新詩,認真地生活,感受人情世界的悲喜,出入於不同的界域,深切領會到「體」(形於外者)、「性」(凝於內者)的深沉意義。小至一詩一詞,大至個人和時代,即因即果,內外表裡都是有關聯的。這裡所收的文章,或明或暗的,都在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這樣的文體論述,不純然是客觀事理的探尋,其實更關係到主觀的因素──藉此梳理一己的情思,作一學理的體證。我之愛詞,本身就有許多可以敘說的故事。我深信,言為心聲,文學研究若能回到內心探問,會有更深刻的生命意義。而在讀寫之間,情理交涉之際,能入其內,又能出其外,回歸生活,反省而有所開創,那是多麼美好的境界。



      文章寫了,發表了,本來不想再回顧整理。但學生不時向我抱怨,不容易找到我散在各處的論文。後來想想,彙集這些作品,重新出版,既方便讀者參閱,順便反省過去的思路,為自己留個紀念,未嘗不好。撰述這些論文期間,常常得到國科會的獎勵,參考了許多評審先生的意見,使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幫助,在此,致上我誠摯的謝意。尤其感謝內子玟玲,平時欣賞詩文,疑義相析,彼此激發並加深了許多想法。她最懂我為文的用心,這書中有不少論見是與她商討後才得出來的。我在臺大中文系接受完整的大學、研究所教育,老師的提攜和指引,我銘感於心。除了詩詞老師(如鄭騫老師、張敬老師、吳宏一老師)的啟迪,張亨老師的學養與寬厚、廖蔚卿老師的嚴謹與任真、樂蘅軍老師的專注與深情,都給予我深遠的影響。我從他們開設的思想史、先秦道家、批評史、文心雕龍、散文與小說等課程,學會如何進入轉益多師、融會古今、兼重情理、具通變史觀的治學門徑,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知道:做人要踏實真誠,對學問要存一份敬意;全心的投入,是可以做出有生命的學問來的。詞學,對我來說,豈只是做詞的學問而已?



      這八篇文章,有舊稿,也有新作,共同見證我這些年來的學思歷程。這裡收錄的論柳永、歐陽脩、清詞、《草堂詩餘》、周濟和胡適等篇章,都屬舊作,皆刊載於之前出版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2010)。該書另有論蘇軾和姜夔二文,因題材性質的關係,則編入五南圖書公司出版的《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2020)和《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2022)二書中。至於該書〈鄭騫先生的詞史觀〉一文,將會結合其他論述鄭騫詞學的相關文章,另外結撰成書。本書新收的是論李煜和周邦彥兩篇長文,又於論胡適詞史觀一文中補寫其詞學效應一節,這些都是近期的研究心得。對於舊稿,我的態度是儘量保持原貌,不作更動。人生過處,如路上偶然留下的指爪,記痕已在,毋須著意塗改。寫下這篇序文,畫上句號,就是新的開始。好像休息過後正待起飛的鴻雁,留泥印在人間,一趟新的旅途即將展現眼前。

    ?




    其 他 著 作
    1. 我只為你寫詩
    2.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
    3. 東坡詞選注
    4. 一闋詞.一份情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上)
    5. 一闋詞.一份情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下)
    6. 一闋詞.一份情 唐宋詞的情感世界(限量作者親簽版雙冊套書,加贈「詞情綿綿」藏書票)
    7. 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
    8. 東坡詞.東坡情
    9.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
    10. 紙上花園:第十六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A Collection of the 16th NTU Literature Award-w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