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接受:從精神病院倖存的哈佛女孩

接受:從精神病院倖存的哈佛女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9559
艾米•尼特費爾德
溫力秦
寶鼎
2023年10月0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329559
  • 叢書系列:好想法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7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好想法


  • 心理勵志 > 勵志故事/散文 > 真實人生故事











    接受未必是一種喜悅的選擇卻是自癒的開始

    ?

      《接受》是一本筆調清晰、能定義整個世代的回憶錄,闡述作者艾米•尼特費爾德從寄養家庭、無家可歸、從哈佛畢業,再到進入大科技公司工作的心路歷程,同時亦檢驗了社會對韌性的固戀及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

      尼特費爾德十幾歲無家可歸時,曾睡在自己1992年出廠的豐田Corolla上,也在這輛車上撰寫申請大學的文件。她深信錄取菁英大學就是助她擺脫淒苦童年的唯一路徑,但若想實現向上流動的願望就必須先打造完美的韌性論述,證明這一路走來所忍受的磨難已經把她淬鍊得更堅強,她是有能力「克服逆境的人」。

    ?

      然而,背後的真相絕非表面那般光明燦爛。

    ?

      艾米的母親是個富有魅力的女人,患有囤積症的她雖然害女兒吃抗精神病藥物,另一方面卻又認定女兒天賦異稟。相較之下,明尼蘇達那對收留艾米的寄養父母就不同了,他們禁止她在家裡處理「色情圖片」,那些圖片其實是學校藝術史課程以米開朗基羅作品《大衛》為主題所製作的閃卡。

    ?

      艾米的父親在變性後離開了她的人生,而「變性」這個概念在二???年代並不為人所理解。她自身的過去存在著許多她不得不隱藏的內情,譬如心理健康問題、對藥品阿德拉(Adderall)上癮,以及才十多歲年紀卻必須自立自強這種與年齡不符的淒苦。艾米宣稱已經超越的各種逆境依然在她人生裡作祟,即使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又在Google覓得軟體工程師一職,但她發現功成名就未必與安全感劃上等號。

    ?

      這本震撼人心的回憶錄,以犀利的目光娓娓道來,揭露了作者用問題重重的過去交換未來璀璨前景所需付出的代價。艾米以親身經歷「美國夢」的視角道出真相,赤裸裸描繪了向上流動的高昂代價、菁英聚集之地所散發的虛偽,以及社會對堅毅和韌性的期待所營造的嚴苛標準。

    ?

      《接受》筆鋒直率,讀來往往悲慘憂傷,又帶有一絲黑色幽默,是一本會讓讀者揪心之作,挑戰我們對克服逆境既定的概念,進而從自己身上找到知足感。

    ?

    感動推薦

    ?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作家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馬大元??? 精神科醫師、親子專家、YouTuber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輔導諮商博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璿丞??? 析心事務所 精神科醫師

      鄧善庭 ? 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列)

    ?

    國外好評

    ?

      「這是一本會引起共鳴的回憶錄—翻開後就會停不下來,忍不住為艾米•尼特費爾德聲援,她慘澹的童年生活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所聽從或不聽從的觀念,對於求援講求可行做法這樣的矛盾,也會有不一樣的省思。就某些層面而言,把《接受》當成是一個聰明的青少女因為媽媽是囤積狂,不但心理狀態不穩定且有操控欲,以致於害她被送到精神病院及寄養家庭度過青春期這樣的故事,那就太平淡、搔不到癢處了。

      艾米面對了許多困境,包括飲食失調、自殘、藥物上癮和無家可歸等問題,難怪不會有大人相信她有辦法從創傷中振作起來,更別提去讀常春藤盟校。但她都做到了,而且她為了受教育、為了夢想長期奮戰的故事令人五體投地,讀來生動刺激。這是我今年讀過最棒的回憶錄之一。」—亞馬遜編輯艾爾•伍德沃斯(Al Woodworth)

    ?

      「尼特費爾德可以捕捉到人生受困境宰制時的狂亂,在述說英雄戰勝之旅的同時又不忘批判,這般天賦把《接受》塑造成一本非凡的回憶錄。」—《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接受》不是那種簡簡單單講『超越』的故事。作者把自力更生向上流動的過程化為曲折錯綜的敘事,翻開後會停不下來,筆觸自然又散發黑色幽默。」—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

    ?

      「這本自然又充滿洞見的回憶錄—從童年被忽略、就讀哈佛到就業於大科技公司—以溫柔的口吻娓娓探究大家所謂的『成功』背後有什麼弱點。」—《時人》雜誌

    ?

      「《接受》述說的並非『浴火重生』型的傳奇故事。尼特費爾德不來一線曙光那套,而是專注於描繪把自己扭曲成『值得幫助的完美受害者』—即「所受的傷害恰到好處」—會承受哪些壓力。因此,《接受》可以作為一種必要途徑,打破她認為美國人在談到困境時熱衷於『宣揚堅毅精神』的習慣,同時亦藉這本書控訴有負於她的兒福系統,以及這個社會只看得見有能力在創傷後成長的弱勢族群。……人人都能從這個觀點學到教訓。」—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

      「如果《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曾經讓你震撼,那麼你一定要讀艾米•尼特費爾德所寫的《接受》……是讀書會的必讀之作。」—愛荷華州公共廣播電台(Iowa Public Radio)

    ?

      「引人入勝、深具啟發又不失黑色幽默。」—《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本月最佳新書」

    ?

      「《接受》打破了典型灰姑娘式的社會流動故事,是一本格外坦率又優美的回憶錄。」—《克里夫蘭書評》(Cleveland Review of Books)

    ?

      「《接受》讀來感染力強大,不但令人著迷、筆調風趣,而且發人深省……尼特費爾德這本回憶錄和她的人生都是令人欽佩的成就,有她相隨十分美好。」—《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

      「非凡的傑作。」—線上報紙Daily Hive 2022年最佳選書?

    ?

      「具有小說推進力的敘事風格……難怪會讓人忍不住把《接受》和珍奈特•沃爾斯的《玻璃城堡》相比……在社會流動處處受限的當代氛圍之下,《接受》是一本扣人心弦又迫切的回憶錄。尼特費爾德破除大眾的迷思,把韌性視作掩蓋社會不能賦權弱勢個人的面紗。她在追尋療癒的過程中,展現了一絲曙光,人就算身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有未來可期待,而且只要懷抱希望,人就有能力徹底享受當下。」—《南方書評》(The Southern Review of Books)

    ?

      「尼特費爾德的回憶錄以有趣又具洞察力的視角一探她失能的童年,述說她與囤積狂媽媽住在一起的點滴、從無家可歸和寄養家庭的歷程中摸索出路,還有她本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也能在這本回憶錄中看到她最終如何走出來,向上流動到社會另一階層,踏上社會所定義的『成功』之路。」—線上文學雜誌《百萬富翁》(The Millions)「八月最令人期待的書籍」

    ?

      「激動人心……尼特費爾德自然流露的韌性與坦率牢牢吸引讀者,直到最後一頁。這是後勁很強的一本書。」—《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

      「尼特費爾德的初試啼聲令人讚嘆,全方位探究社會用韌性度過巨大難關的主張,引領讀者重新審視我們長久以來對成功的定義。」—《書目》(Booklist)

    ?

      「作者對於絕望、善用個人苦難,以及完成目標的驅策力為何既是一種才能又是病症,有著極為複雜的剖析。」—《科克斯書評》(星級評鑑)

    ?

      「這本書會蠱惑讀者一路往下看……作者述說她如何處理看似飄渺的目標,同時又要和難以對付的挫敗搏鬥,藉此巧妙的描繪她果決的心態。讀者會忍不住跟著在心裡為尼特費爾德加油吶喊……以第一人稱將作者青少女時期歷經無家可歸以及在寄養家庭系統中摸索的過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想必會吸引許多讀者,尤其學校輔導員、寄養家庭父母、心理醫生、社工人員以及其他輔導處境艱難的兒童的人士一定會特別感興趣。」—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

      「了不起的天才初試啼聲之作……《接受》可譽為此世代的《憂鬱青春日記》(Prozac Natio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布魯斯•菲勒(Bruce Feiler)

    ?

      「從寄養系統的盲點到哈佛長滿常春藤的圍牆,《接受》以深入且發人深省的剖析,探究嚴酷的現實,證明了英才教育和美國夢迷思虛假的一面。艾米•尼特費爾德言簡意賅的證明了不只是菁英的認證和物質財富,就連超越逆境也淪落到成為宣揚的故事。我捨不得放下這本書。」—《紐約雜誌》暢銷書《Beautiful Country》作者王乾(Qian Julie Wang)

    ?

      「椎心刺骨、精彩處處,黑色幽默令人莞爾,《接受》闡明了我們的社會對弱勢有一套固有標準,即種族化又清清白白的形象,根本不可能有小孩符合這些條件。艾米•尼特費爾德在成年生活邁入十年之際,以無法發聲的青少年難以熬出頭的背景脈絡,繳出了既犀利但最終能揚眉吐氣的記述。」—《Notes on a Silencing》作者蕾西•克羅佛德(Lacy Crawford )

    ?

      「寄養家庭、精神病院和抗精神病藥物全都辜負了艾米•尼特費爾德,沒能給予這位處處被忽略的女中豪傑應得的援助。我們知道艾米最終成功突破了足以摧毀靈魂的各種逆境,可是她是如何辦到的呢?她的故事元素有賽艇、電腦程式碼和神聖的哈佛,另外為了正視惡棍對自己的影響,她還施展了偵探功夫。《接受》以戰慄電影的節奏述說扣人心弦、證明人類韌性的故事。」

    ?

      「尼特費爾德的《接受》兼具深刻的洞見與情緒張力,述說主人翁不顧一切向上流動、脫離原生家庭的旅程,同時亦揭露個人在追逐這個特別的美國夢時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悲壯到幾近慘痛的『成功』之姿。強大又撼動人心之作。」—《紐約時報》暢銷書《Madness and Wasted》作者馬瓦•豪恩哈契(Marya Hornbacher)

    ?


     





    前言?? ?

    第一章 父親改名蜜雪兒,從家中缺席?? ?

    第二章 我夢想十六歲去紐約上大學?? ?

    第三章 住進兒童住院治療中心是不得不的好選擇?? ?

    第四章 輔導員,我曾被性侵?? ?

    第五章 被迫去寄養家庭?? ?

    第六章 進入南萊克維爾高中十年級就讀?? ?

    第七章 我自殘、憂鬱和厭食,被送進精神病院?? ?

    第八章 參加青少年藝術家夏令營?? ?

    第九章 藝術學校的入學通知和獎學金?? ?

    第十章 爭取保送常春藤盟校?? ?

    第十一章 我的家,沒有我的容身之處?? ?

    第十二章 我的「未來」需要行銷?? ?

    第十三章 申請大學的推手—凱特博士

    第十四章 亂七八糟的暑假計畫?? ?

    第十五章 人生中最倒胃口的事情?? ?

    第十六章 我是金鑰匙獎的最佳年輕作家?? ?

    第十七章 哈佛錄取通知書?? ?

    第十八章 口無遮攔的後果?? ?

    第十九章 我在布達佩斯的青年旅社被性侵?? ?

    第二十章 忙碌的大學生活?? ?

    第二十一章 李奧,我想分手?? ?

    第二十二章 忙著當Yahoo!、Facebook與Google實習生?? ?

    第二十三章 常春藤聯盟女子賽艇冠軍賽?? ?

    第二十四章 我還能期待愛和被愛嗎??? ?

    第二十五章 謝謝大家,我現在很好!?? ?

    後記 學習接受?? ?

    作者的話?? ?







    ?





    前言



      雙方父母見面的前一週,我在家裡客廳來來回回踱著步,絞盡腦汁思考該怎麼說才好。「一定得說嗎?」我問電話那頭的安妮特,她是我高中的心靈導師。我祈禱媽媽會先洗過澡再來,而且來了以後將她的休旅車停到夠遠的地方,我未來的公婆才不會看到她車裡已經堆到頂棚的雜物。這樣一來,也許他們就會見到我愛的那位母親,那位在我住寄養家庭時偷偷帶我去上人體素描課的人;那位在住宿治療中心的輔導員把我書本沒收後,帶我去圖書館讀書的人;那位為了去看攝影展,大老遠從明尼亞波利斯開車載我去華盛頓特區的人。



      「你之前是怎麼跟他們說的?」安妮特問道。



      我咬著嘴唇,望向我紐約西村公寓外頭的銀杏樹。「說我以前讀寄宿學校,我一直都是這樣說的。」



      「艾米啊,再一個月你就要結婚了。」



      「是七週。」七週聽起來太快了。我原本是希望雙方家人在婚禮彩排晚宴時見面認識一下,等婚禮結束後大家擺個姿勢拍張照就可以分道揚鑣,從此不必再相見。我希望準婆家以為,我本來就是那種一定會讀菁英大學、會在《紐約時報》刊登結婚啟事的人,不希望他們知道我在準備大學申請文件期間,曾經在車上過夜的真相。也說不定拜倫的父母早就察覺到我的陰謀詭計,所以才會在我們敲定婚禮細節的當週,就買了機票準備去我的家鄉。



      「他們都沒問你的家庭,或是你成長過程之類的事情?」從心靈導師的聲音我嗅得出一絲非難的意味。我腦海裡浮現她嚴厲的表情,臉上的皮膚在黑髮的襯托下顯得蒼白粗糙。一瞬間我好像又重新回到十幾歲那個時候。



      不過安妮特以為我會怎麼跟未來的公婆講呢?每次我抱怨媽媽的囤積症,抱怨她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反倒讓醫生以為我太戲劇化和妄想而對我用藥時,安妮特就會勸我:「艾米,你媽媽她生病了。」也因此這些年來,對於擁有正常成年生活—遑論我心之嚮往的知性生活—的指望,已然是愚蠢可笑。更何況安妮特還責備過我:「過去就讓它過去,別去招惹了吧。」所以過去的事,我自然未對未來的婆家提起隻字片語。



      「我想他們應該只是想見見她,」我提出我的看法:「先認識她一下。」



      「不行,絕對不能這樣,你趕緊打電話給拜倫的母親,應該讓他們有時間做好心理準備。」



      安妮特大概說得對。我公婆本來以為會認識一個收入不高的普通人,結果見過我媽媽之後,他們會怎麼想?



      話雖如此,我們講完電話後我就坐在摩洛哥地毯上,尋思有沒有什麼藉口可以不用打電話給拜倫父母。不管跟他們說什麼,都會讓我有背叛媽媽的感覺。我在明尼蘇達長大,成長過程中除了一些醫生之外,媽媽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聰明的人。我們和那些鄉野鄙夫可不同。我談到我的家庭時,就會提起我那位聰明絕頂卻沒念過大學的同母異父哥哥,還有差一點就進史丹佛大學的媽媽;倘若她真的能去讀的話,人生一定會大翻轉。媽媽自始至終相信我,對我想去念常春藤盟校的抱負充滿信心,雖然這樣的信念看起來不切實際,但是這個面向的媽媽,難道不該讓未來公婆看到嗎?



      真的有必要讓他們知道,我因為媽媽才知道什麼叫絕望嗎?我想忘掉自己睡過哪些地方,想忘掉沒有人知道我的下落、總是差一點就悲劇收場的那些歲月。成長過程中我一心只想讀書和學習,卻發現求援的可行做法十分有限。你必須面面俱到、值得人家的幫助,所受的傷害還必須「恰到好處」,而且即便這些條件都符合了,大人也未必能提供援助。每一個與弱勢青少年打交道的大人,包括治療師和大學入學委員在內,都以為這些孩子可以全憑意志力克服任何虐待和忽視兒童情事。如今我實在痛恨假裝自己「韌性很強」,所以寧可閉上嘴巴,什麼也別說。



      可是我很少拒絕安妮特的要求,畢竟十年前多虧她報名參加計畫,進而幫助了我這個當時十五歲、掙扎於苦海的女孩。雖然我現在已經二十五歲,依然覺得取悅所有的大人是我生存的依歸。



      於是,我撥了電話。



      「喂?」未來婆婆利落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



      「你好,克莉絲汀。」我用念大學時學到的講話聲調跟她閒聊一下。我們聊起她最近一次的演出,也就是這個週末的室內音樂會,我們即將在大都會歌劇院見面。



      「呃……在你跟我媽媽碰面前,我想先告訴你一些事。」接著我便看著便利貼把安妮特交代要說的內容念出來:「我媽媽是購物狂,又有囤積症的問題,所以我們母女關係不太好。十四歲那年是我最後一次住家裡。」



      這些話說出口之後,想到我竟然已經和她兒子交往四年,頓時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我和他們一起度過四次感恩節,一起去科羅拉多州阿斯彭滑雪過聖誕四次,一起享用魚子醬過新年除夕四次,那些日子他們對於我現在講得如此精簡的過往人生毫無所悉。其實我的大學朋友也不知情,辦公室同事則以為我家境富裕,大概住在靠湖的別墅之類的地方。即便是拜倫—我決定攜手共度人生的男人—也只瞭解大概的輪廓而已。



      我搬到曼哈頓,找到夢幻工作,每天認真塗抹A酸平復深印在額頭上的抬頭紋,又在臉頰注射肉毒桿菌,把我那長期緊咬牙齒而變厚的下巴線條軟化,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要讓自己遠離我的舊人生。我一天健身兩次,腹肌都練出來了,就連週末也早早起床,不睡懶覺。看起來我十分享受健康又充滿生產力的生活,但我之所以安排得這麼緊湊,其實都是為了絕不讓自己有超過十五分鐘的空檔,免得我本來已經克服的一切又回過頭來糾纏我。



      ********



      一週後在明尼亞波利斯,我們通知媽媽來和我們見面,過了四十五分鐘,我見到了她,同時我也緊抓著拜倫的手不放。「嗨,親愛的!」媽媽眼神燦爛的問候我。她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油膩的頭髮還有梳過的痕跡。休閒褲口袋裡的皮夾鼓到外面,讓褲頭滑到腰際之下。褲尾垂落到她那雙黑色皮製網球男鞋上。當她傾身過來要抱我時,一股霉味鑽進我的鼻孔。「我車上有東西要給你。」



      稍後在餐廳外頭,拜倫的父母提早十五分鐘抵達了。他母親戴著珍珠耳環,塗了口紅,身穿罩衫,看得出來很想留下好印象。我在電話上把媽媽的狀況告訴她之後,她問了媽媽的嗜好和興趣之類的事情。能有如此貼心的婆家,我感激萬分。



      媽媽伸出手和拜倫爸媽握手。我放鬆的呼了一口氣;既然他們沒有和她擁抱,應該就不會聞到她身上的味道。進到餐廳入座的同時,我分不清自己比較憂慮哪件事,是怕媽媽讓他們覺得倒胃口呢,還是擔心她會迷惑他們,就像我十幾歲時她迷惑那些醫生一樣。



      大家點好餐後,媽媽把鼻梁上的眼鏡往上推了推。「請問你從事什麼工作呢?」她問拜倫的父親。



      「我是軟體工程師,」他面帶笑容的說道,然後又說他太太和兩個兒子也是工程師—一家子都是工程師。



      母親表示讚許的點點頭。「哇,聰明的一家人,好基因。」她喝了一口水後繼續說道:「我做取證攝影師三十一年了,別人都覺得這是個很陰暗的工作,不過做著做著很快就習慣了,畢竟死掉的人基本上看起來都差不多。」



      上菜時,媽媽正好講到她向海外採買兒童關懷包的購物策略。「我們去年準備了滿滿七百個鞋盒,外加價值三輛休旅車的剩餘物資!」拜倫父母客氣的微笑以對,目光接著飄到了牆上。兒童聖誕鞋盒禮物行動(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是一項慈善活動,其宗旨在於教導美國兒童關於慷慨與慈悲的精神,不過我母親卻把它變成「工廠行動」。她鉅細靡遺解說每一樣物品花了多少錢。就算她「講價功夫一流」,可以談出「一把剪刀五十分美金」的漂亮價錢,但這批貨肯定吃掉她不少退休金和社會安全福利金老本。我一直抓著拜倫的手,直到他掙脫我的手。



      「喔,哇,好厲害!」我的未婚夫插嘴道。接著他繼續說個不停,直到我媽媽思路中斷,吃了一口食物。



      但是一等到拜倫停下來吃點東西,媽媽旋即又跳入除了購物之外她最喜歡的話題。「我想到一件很可愛的事情,這個回憶深刻到烙印在我腦海裡,」她一邊說話,服務生在一旁將她的漢堡裝盒。「我想你們一定注意到了,艾米她也很聰明,不過有時候很迷糊,她的大學申請文件竟然寫錯自己出生時的體重!」我的手滑下桌面去找拜倫的手,好讓自己有東西可抓著。



      我想朝她大吼,可是我知道這樣做恐怕會給未來公婆壞印象。看在媽媽眼裡,她大概也只會把我的反應當成我生理期快來了吧。因此我什麼都沒做,只是緊閉嘴唇微笑著。「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我說道。



      她轉過頭去對拜倫父母說:「問問你老媽媽我呀,我記得你出生的體重,隨時可以告訴你!」



      這個論調再熟悉不過:外人都該相信她而不是我。但我不能多說什麼來為自己辯護,因為媽媽隨便就能搞破壞。當然她絕非存心如此,這只不過是一個四面楚歌的母親在分享女兒麻煩的青春歲月罷了,純屬意外。媽媽想得到別人認可她是家長的需求,再次壓過了我對隱私的需求和我對事實的認知。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用默不做聲來維持和諧。



      和拜倫爸媽道別過後,我和拜倫陪媽媽走去牽車。我頻頻回頭確認他父母有沒有偷看我們。媽媽跟拜倫抱怨說,她因為車子後擋風玻璃的視線被雜物遮住而被警察關切。「這種時候就用後照鏡啊!」她打開車門,香蕉腐爛的臭味飄散出來。



      「我沒想到你們會在明尼亞波利斯結婚,」媽媽嘴裡一邊說,雙手翻找著一堆塑膠購物袋、不成對的鞋子和寵物玩具—她覺得這些玩具可以讓那些身在戰火蹂躪的國家的兒童開心起來。「為何不去哈佛俱樂部辦婚禮?拜倫,你爺爺不是那裡的會員嗎?」



      「他的確是會員沒錯,」拜倫回道。我緊握拳頭,他在我耳邊低聲說:「她拿什麼給你都收下,我們之後再丟掉。」



      但那些東西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整個人生。站在媽媽的車子外面,等著她把副駕駛座清乾淨,等著她從那個本用來照顧我卻辦不到的家開車過來接我,這種情形發生過多少次了?每次她都要塞東西給我,有時候是七條Mitchum止汗爽身膏,有時候是四盒水彩或一盒被壓到凹陷的SlimFast纖體棒,彷彿是在彌補母女倆唯一共有的空間就是這輛裝滿垃圾的車子這個事實。



      「我們真的得走了,」我對媽媽說:「要去處理婚禮的事。」但是她無視我。



      等到拜倫告訴她我們必須先離開時,她才轉過身來,眼睛泛著淚光對我說:「我真為你驕傲。」



      我一定要立刻離開才行,要不然一定會大吼或尖叫出聲。



      所以我跑回去我們租來的車上。現在雙方父母已經見過面,我的婚禮沒有因此煞車,仍在籌備中,照理說我該感到欣慰的。我又再一次避開衝突成功完成與媽媽的會面。隔天我就可以飛回紐約,繼續過著十年前的我根本想像不到的生活。



      可是我們母女間這場「和解」代價實在太高。不管我達成什麼效果,都不代表沒事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