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悟」的過程中,個人的親身體驗是關鍵因素,如證嚴法師《靜思語》所說:「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前述《物理之舞》書中指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拉比(Isidor I. Rabi)一九七五年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上曾經寫道:「我們無法充分地教導學生做實驗背後所需所有知識的內涵……你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些特質。你願意去做一個實驗是因為你自己的哲學觀〔思考〕使你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很難因為別人說那是重要的,才花時間去做某件事。生命是如此短促,你必須親自去體會。」(p.9)書中提及:「佛教是一種哲學,又是一種實踐。佛教哲學豐富而又深奧;佛教的實踐法叫做檀特羅(Tantra),檀特羅是梵文,意思是「編織」。檀特羅沒什麼好說的,檀特羅必須用做的。佛教哲學可以思考,檀特羅不行。佛教哲學是理性心智的一種機能,檀特羅則超越理性。」(頁345)
現代科學家引頸企盼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包括「弦」外之音的「弦宇宙」與「膜」明其妙的「膜宇宙」,被期待是終極「神」的方程式(The God Equation),支持基督教「上帝創造世界」的教義。就如同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觀點,佛教不認為有創世者,而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只有不受時空約束的涅槃。二○二三年榮獲奧斯卡七項大獎的科幻片《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造成熱議,而多重宇宙(multiverse)是衍生自量子力學的假說,被認為可以結合基督教創世神話與佛教涅槃,並與已知物理定律相容的單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