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魚,什麼都知道: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55216
強納森•巴爾科比
蕭夢,趙靜文
鷹出版
2023年10月04日
173.00  元
HK$ 138.4  






ISBN:9786267255216
  • 叢書系列:鷹之眼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6 x 22.5 x 2.3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鷹之眼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生態/動物行為











    ★★★ 紐約時報暢銷書 ★★★

    ★★★ 入圍2017年PEN / E.O.威爾遜科學寫作獎 ★★★

    ★★★ 2016年十部最佳科普書之一 ★★★

    ★★★ 《自然》最佳科學精選之一 ★★★

    ??? ?

      在所有脊椎動物中,我們對魚類最陌生。

      因為牠們總是面無表情、靜默無聲,眼神呆滯……

      但其實魚的智商很高、能感知快樂與孤獨、認得餵食的人、

      有思想、有個性、懂合作、會社交,甚至會欺騙和討好…



      魚,比你所想像得更聰明、內在生活更活躍,

      牠們被人類過度撈捕、殘酷對待的困境,也更該被正視。



      魚會思考嗎?魚真的有三秒記憶嗎?魚能認出水面上方凝視牠們的人類嗎?在《魚,什麼都知道》一書中,打破迷思的動物行為學家巴爾科比(Jonathan Balcombe)解決了這些問題以及更多問題,帶領我們深入海底、穿過溪流河口,來到水族館玻璃的另一邊,揭示魚類令人驚訝的能力。



      儘管魚類有三萬多種,比所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總和還多,但我們卻很少考慮魚是否會思考,如何感受和行為等問題。巴爾科比顛覆了我們對魚的看法,將牠們描繪成有感情、有意識,並且具社會性的動物,甚至還是具有個性的獨立存在——換句話說,牠們很像我們。



      《魚,什麼都知道》運用最新的科學知識,以全新視角展示這些非凡生物的驚人多樣性和美麗。魚會進行複雜的求偶儀式,並與淺灘夥伴建立終生的聯繫。牠們還會計畫、合作狩獵、使用工具、討好、互相欺騙,並懲罰不法之徒。我們以為魚類過著原始又冷冰冰的生活——只把牠視為食物鏈上被我們消費的位置、會大量產卵和總是毫無目的的漫遊得低等生物。但是正如巴爾科比所證明的,事實要比人們想像得豐富太多、複雜太多,值得寫出一本最宏大的故事。



      巴爾科比寫出了世界各地魚類愛好者和科學家的突破性發現,思考了自己與魚類的關係,並研究了魚類獲得關於自己棲地(從淺潮池到海洋最深處)知識的迷人方式。



      《魚,什麼都知道》充滿溫暖的見解和令人興奮的發現,對我們與魚類的關係做出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並鼓勵我們對這種在地球上日益瀕危的海洋生物,採取更開明的看法。《魚,什麼都知道》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水生夥伴的看法——包括你家水族箱的金魚在內。



    專文推薦



      方力行 ◎ 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吳德利 ◎ 寶熊漁樂碼頭觀光工廠館長

      洋流 ◎ Youtuber「跟著洋流去玩水Ocean Is To Dive For」



    掛名推薦



      張東君 ◎ 科普作家



    各界讚揚



      很多書都告訴我,我對於與我共享這星球的大多數生物有多麼無知,但沒有一本比強納森的《魚,什麼都知道》更讓我謙卑的。——科妮莉亞•芬克,《觀察家報》



      從魚類角度對世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巴爾科比舉出許多令人信服的案例,證明魚類知道的東西非常多。——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紐約書評》



      《魚,什麼都知道》會讓你感到謙卑、激動和震驚。強納森在每一頁都給出啟示,呈現令人瞠目結舌的研究和故事,這些故事將重塑我們對這些在三億年前就在地球生活、最多樣化、最成功的動物的理解和同情心。讀完本書,你將無法否認魚熱愛牠們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熱愛我們的生命一樣,而且牠們也有生動的情感,既聰明和有意識。太棒了!——西•蒙哥馬利,《章魚之魂》作者,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品



      巴爾科比提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他以直截了當且輕鬆的風格寫作,透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軼事和科學發現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這些發現說明了魚類行為的複雜性和創造力……帶給人數十個啟發。——艾倫•德奎羅斯,《華爾街日報》



      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書……《魚,什麼都知道》將改變你看待魚類及其世界的方式。——瑪麗亞潘•賈瓦哈拉爾博士,《赫芬頓郵報》



      巴爾科比觸動了我的神經。——Renee E. D’Aoust,《洛杉磯書評》



      一本美麗之書……我們與魚的相似處比表面上看起來得多上太多。——大衛•格魯伯,Ideas.TED.com(「今年夏天你該讀什麼?」)



      正如動物行為學家巴爾科比在這本引人入勝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突破性的進展揭示了複雜的魚類行為。巴爾科比的行文從魚的知覺、認知,滑向魚類如何使用工具使用,然後停在像是比目魚的眼部移動史、以及蝦虎魚記憶潮間帶地形的能力等神祕奇蹟中,太令人驚嘆——芭芭拉•基澤,《自然》



      巴爾科比描述了魚類的認知和感覺,以及牠們的社會結構和繁殖方法,借鑒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和研究。在一個不怎麼樣的作家手中,知識含金量可能會讀者負荷不了。但巴爾科比的文字生動清晰,句式簡潔,讀來過癮、沒有負擔。——尤金•林登,美國學者



      對魚類生活的觀察令人大開眼界。——克里斯托弗•哈特,《泰晤士報》(倫敦)



      生活在對人類來說陌生環境中的魚類,一直以來讓科學家無法跨越這道鴻溝,讓我們更瞭解牠們。然而,巴爾科比在他的新書《魚,什麼都知道》中填補了這一空白,讓我們發現我們與我們的水中兄弟並沒有那麼不同。——約瑟林•林德,《紐約郵報》



      《魚,什麼都知道》肯定讓釣魚者在拿起魚竿時感到不安,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方式與這些奇妙的動物互動……也許我們該多尊重我們的水生親戚。——本•戈德法布,Hakai 雜誌



      巴爾科比對魚類世界進行了令人愉快、驚訝、有時甚至可怕的探索,文筆清晰、幽默,並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他熱情的故事講述,可能會永久改變人們對寵物金魚或沙丁魚罐頭的看法。——莎拉•·卡特羅爾,《貨架意識》



      太棒了。這本精彩的書讓魚類獲得了正確被看待的視角。——戴夫•德威特,食品歷史學家



      我原以為我對魚類已經很瞭解了,然後我閱讀了《魚,什麼都知道》,我才知道我對魚類的瞭解更多了!這本書揭示了地球上數以萬億計的魚類許多令人驚奇的事情,看完一定會加深你對我們長著鰭的同伴的欣賞,這些聰明的陌生人與我們共享世界。——卡爾•薩芬娜,《超越言語》一書的作者



      根據最新研究,《魚,什麼都知道》對魚類的社會、心理和情感生活進行了一次令人大開眼界的導覽。誰知道魚會使用工具、欣賞音樂、陷入與我們相同的錯視、參與合作狩獵和進行變態的性行為?巴爾科比的書是絕佳的科普作品,會讓你大吃一驚。——哈爾•赫爾佐格,《有些我們愛,有些我們恨,有些我們吃》的作者



      《魚,什麼都知道》是一本令人愉快的書,所有那些認為魚類,尤其海洋中的小型居民,是簡單、原始的生物的人都應該讀一讀。巴爾科比對魚類行為的生動描述有堅實的科學支持。這是一本很棒的讀物。——海洋保護主義者、彼得•本奇利海洋獎聯合創始人溫迪•本奇利



      魚類受到了極大的誤解和嚴重誹謗。現在,巴爾科比在《魚,什麼都知道》一書中,利用最新的科學知識全面介紹了魚類。您將瞭解到魚類具有獨特的個性、能體驗廣泛的情感、會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並且是出色的父母。事實上,這本具前瞻性且期待已久的書,是與我們共享美麗星球的迷人動物重新建立連結的重要著作——馬克•貝科夫,《動物的情感生活》一書的作者



      《魚,什麼都知道》是我讀過關於魚類的最好的書。巴爾科比的這本鼓舞人心的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軼事和幽默,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感人至深的魚類生活之旅。巴爾科姆雄辯、具說服力、可讀性極強的傑作傳達了一個明確信息:魚類值得我們更多尊重、照顧和保護。——克里斯•帕爾默,《野外射擊》和《野生動物電影製片人的自白》的作者


     





    推薦序1??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方力行

    推薦序2?? 「再過三年,我就知道魚在想什麼了……」? 吳德利

    推薦序3?? 比起看到在餐桌上,我更想看牠們活著的樣子? 洋流



    前言



    第一章?? ?被誤解的魚



    第二章?? ?魚的認知

    • 魚的視覺

    • 魚的聽覺、嗅覺和味覺

    • 導航、觸覺及其他



    第三章?? ?魚的感受

    • 疼痛、知覺和意識

    • 從緊張到愉悅

    ??????? ?

    第四章?? 魚的思想

    • 魚鰭、魚鱗和智力

    • 工具、計畫、比猴還精



    第五章?? 魚的社交

    • 並肩浮游

    • 社會關係

    • 合作、民主與和平



    第六章?? 魚的繁衍

    • 魚的性生活

    • 育兒方式



    第七章?? 離水之魚



    後記

    索引



    ?





    推薦序1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這是一本翻開書頁,就會被引領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書!有趣的是,這個新世界從來都在人類的左右,提供食物、參與娛樂、創造產業,支持經濟……,幾乎和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卻從來都沒人在意過。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魚的心智世界。



      魚類比人早了5億年出現在地球上,牠們生活和演化的空間,就算只用平面的面積來計算,比陸地上生物也大了兩倍多(海洋:陸地=70%:30%),何況海洋的平均深度有3,680公尺,都是牠們的生存活動領域,因此有更寬廣的演化機會;從輩分上來講,牠們還是所有四足動物的祖先,這麼淵遠流長的生物,難道會只是一般人們心目中「水裡游的食物」或「水族缸中的寵物」嗎?



      在翻開此書,接受巴爾科比教授(本書作者,著名的動物行為學者)提點之前,好像還真的是如此!儘管之前坊間已有許許多多和魚類相關的書籍:科學上有身體構造和生態研究,科普上有各式的圖鑑和介紹,娛樂上有釣魚和水族寵物的專書,產業上有漁撈和水產養殖的研發,不過請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進入魚類世界了嗎?!



      這讓我汗顏不已,年輕時正是為了想要瞭解和父親釣魚時「水底下的魚都是在做些什麼」,才將台大動物系漁業生物組填為第一志願而投身這個領域的,沒想到忙忙碌碌了半輩子,居然都只在科學、產學、環保這些「以人類思考為中心的主觀立場」中打轉,從來沒有能進入魚類的心靈世界,真正體會牠們在「想什麼?做什麼?」。



      那魚兒的「心智世界」究竟是什麼呢?莊子與惠子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雖留下一個千古辯題,巴爾科比教授卻逐步用科學、實證和邏輯,一步一步地為讀者描繪出魚類的認知圖像。



      他先從視覺開始,說明魚類不但看的比人類更廣、更細,而且還有形象以外的推演、判斷,也會跟人類一樣產生錯覺。然後介紹牠們的聽覺、嗅覺和味覺,以及在心靈感知世界中更高層的偏好和學習能力,譬如喜歡古典音樂還是浪漫藍調?有沒有辦法記住迷宮或回家的路?結論當然是「沒問題」,甚至還有身體被觸碰撫摸後的「快感」反應呢!



      確認了這些和人類相似,對外界變化的神經感知構造、記憶及選擇行為的證據後,作者又進入魚類有沒有個體特有知覺與主觀意識的探討。一連串的實驗及例證顯示,魚類會有從緊張到愉悅的情緒反應,牠們也會自尋快樂的遊戲、湊熱鬧和惡作劇,這些都不是我們平常以為低等動物的反射動作,而是多重思考後的結果。



      魚類也有複雜的思考嗎?



      經過了許多觀察和實驗,證實魚和高等動物一樣,在接受外界刺激後,能判斷、認知、學習、記憶、好惡,進而在遇到困難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在情況變化後,還有改變方法的能力;其中包括了使用工具(沒看到書中的例子,還真不敢相信!),以及判斷做事情選擇先後順序的思維。



      讀到這裡,讓人不得不承認魚類基本上已具備一個人的多層次心智水準了!於是巴爾科比教授又將對牠的解析提升到「社交」層次,這已經是團體互動的位階!結果不知應該是「出乎意料」、還是「不出所料」?魚可以認得魚群中誰是誰,每一條魚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相處的方式,並且和周遭的同伴──同種或異種──形成共同的生活型態,進而產生合作、民主、維持和平、欺騙等群體文化的現象。



      魚還是魚嗎?還是牠們只是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外星人」,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嘗試去瞭解他們,自始至終不過忙著欺壓和掠奪「非吾族類」的其他物種而已?難怪史蒂芬.霍金(著名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在人生晚期想讓世人知道:不要隨便和外星人接觸,他們很可能只會將人類視為低等物種而忙著殖民地球!



      回歸理性的層面,這種點狀連結的推論還是太過跳躍思考,在善意的主觀敘述下失之武斷(有沒有和部分環保議題似曾相似的感覺?)。其實在書中巴爾科比教授仍不時提醒讀者,現今各類生物在行為、思考,甚至於社交作法上的雷同性,都源自於牠們在各自演化的過程中受到不同環境的塑造,以至於造就了現今的各種結構、器官、行為以及潛力(如:思考、學習、群體互利、使用工具……),並沒有誰優誰劣,誰比較厲害,誰比較笨的問題。別忘了人類本身也不過是從猿猴經過同樣過程演變出來的產物之一!因此他說:「人類根據自身能力定義了智力,但這概念對我們自己來說都有些狹隘」,而提倡「多元智慧」的概念──例如腦容量有限、沒有四肢的魚在海洋世界中的表現,遠比靈長類更好而且永續──這應該是人類在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的宰制地球時,需要深切體認並自我反省的課題。



      或許這才是作者寫這本書時,從頭到尾,貫穿全冊想傳達的精神。



      文中也描述了許多魚類的特殊求愛、交配、養育子女,甚至托嬰的行為,將他們一生每一個環節所擁有的智慧做了完整的呈現。不過在增廣見聞,增長知識之餘,真正令人悚然心驚的,卻是書頭書尾「人類出現後」對魚類和海洋生物的獵殺。這個部分我無意多說,因為許多環保團體和動物保護人士早已苦口婆心、呼籲多年,但還是希望引用書中幾個平常少見的數字,讓人們可以對自己的欲望,有所節制。



      全世界每年商業撈捕1億噸的魚,如果一條算1台斤重(約0.6公斤),那麼一年就會有1,660億隻魚被人類抓起來,這還不算捕撈時所誤殺、成千上萬的其他的海洋生物。那水產養殖會不會好一點呢?自2014年起,人工養殖的魚產量已超過自然捕撈量了。答案是「不會」,因為每養1公斤的肉食性魚(石斑、鮭魚、鱸魚、大比目魚……),直接、間接需要2至5公斤的「餌料魚」,牠們就是來自那1,660億隻被捕撈的魚,只是食物轉換效率反而比人類直接食用撈捕的魚更低數十倍而已。與此同時,養殖造成環境汙染和疾病的代價,例如書中所寫的尼加拉瓜湖中箱網養殖會產生相當於3,700萬隻雞糞便的有機汙染物,對水域的自然生態系和也會利用湖水的其他野生動物與人們,都將造成極大的衝擊。



      如果人都不吃魚或利用魚了,那會是個什麼情況?我也沒有解方,或許這顆「藍色星球」上各物種間生態的持續運作和興旺,永遠需要「有智慧」地拿捏一個「平衡點」。但在寫這篇推薦序的過程中,四十七年前(1976年)自己剛開始從事台灣全島水肺型海洋生態調查時,輕輕滑入那個從來沒有人類進入過的清澈海底世界,周遭熙來攘往、五彩繽紛的魚兒完全無視於我的出現,自由自在過著平靜的生活、不驚不懼地做著想做的事,那個畫面,揮之不去,令人神往。


    方力行 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建館長

    台灣珊瑚礁學會 創會理事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