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

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88518
濟群法師
商周出版
2023年11月04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6263188518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880頁 / 23 x 17 x 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Open mind系列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菩提心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本論以偈頌的方式娓娓道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修行原理,


    帶你完整認識菩薩道的修行要領與實踐步驟。


    ?


    《入菩薩行論》為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重要經典,由寂天菩薩所造,對於弘揚大乘佛法、彰顯大乘精神至關重要。濟群法師深入闡述《入菩薩行論》,並化為具體可行、有次第的菩提心完整修行。菩提心就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


    全論由十品組成,闡明了從菩提心生起到圓滿的完整修行。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菩提心的生起,從營造心靈環境到生起菩提心,包括〈菩提心利益品〉、〈懺悔罪業品〉、〈受持菩提心品〉。第二部分是菩提心的心理建設,包括〈不放逸品〉、〈護正知品〉、〈安忍品〉。第三部分是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包括〈精進品〉、〈靜慮品〉、〈智慧品〉和〈迴向品〉。


    ?


    作者寂天菩薩出生於七世紀末,是南印度梭羅史吒國國王善鎧的王子。他自幼就得到文殊銳智成就法的傳承,並依此修行,親見文殊菩薩,得其加持。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以經典為依據,運用種種比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以偈頌的呈現方式,融合理性和感性兼備的語言娓娓道來,表述非常生動,邏輯嚴謹而充滿詩意,且和生活息息相關,可謂引人入勝。


    ?


    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入菩薩行論》有著崇高地位,並留下眾多注釋。學習這部論典,不僅可以提升個人修學,為實踐菩提心提供系統、完整、深入的指導,還能弘揚大乘精神,促進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為眾生帶來究竟的利益。




     





    ※第一冊※

    前言:發菩提心,學做菩薩

    一、從慈心到菩提心

    二、修學菩提心的次第

    三、瑜伽菩薩戒

    四、三聚淨戒

    五、三級修學和三級利他

    緒論

    一、為什麼要學《入行論》?

    1.個人修學的需要

    2.漢傳佛教建設的需要

    3.菩提心是大乘的標識

    4.缺失菩提心的弊端

    5.弘揚《入行論》是時代的需要

    6.《入行論》是闡述菩提心教法的寶典

    二、本論的作者

    三、本論的內容和結構

    1.菩提心的生起

    2.菩提心的防護

    3.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

    四、《入行論》的影響

    論序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二)思修善心難生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2.能獲妙樂

    3.能辦所求

    4.名至敬歸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為勝喻

    2.珍貴難得喻

    3.得果無盡喻

    4.能除恐懼喻

    5.能滅重罪喻

    (三)引經證成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二)以理成立

    1.願心獲益之理

    2.行心獲益之理

    四、敬歎菩薩

    第二品 懺悔罪業

    一、獻供三寶

    (一)目的與對象

    (二)獻供本身

    1.供無主物

    2.供自身心

    3.供想像物

    二、禮讚三寶

    (一)口讚三寶

    (二)身禮三寶

    三、皈依三寶

    四、四力懺悔

    (一)出罪力

    1.坦誠發露懺悔

    2.須盡速懺悔之因

    (二)依止力

    1.總依三寶

    2.別依菩薩

    (三)對治力——依教奉行

    1.喻惑如病須對治

    2.喻惑如險須慎防

    3.勸速對治莫苟安

    (四)誓不犯罪力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1.隨喜功德

    2.請轉法輪

    3.請佛住世

    4.悉皆迴向

    (二)昇華自心

    1.盡捨身、財、善根

    2.願成他利之因

    3.願成所求之因

    二、正發菩提心

    三、結讚菩提心

    (一)思惟喜獲菩提心

    (二)思菩提心能利他

    1.能除苦果

    2.能滅苦因

    3.能成利樂

    (三)請他隨喜

    第四品 不放逸

    一、略說不放逸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應捨菩提心之因

    2.捨菩提心過患

    (二)慎守學處

    1.慎防罪惡

    2.認真修善

    3.盡力斷煩惱

    三、結勸

    第五品 護正知

    一、守護學處之要──護心

    (一)護心則能護一切

    1.總說需護心

    2.縱心過患

    3.護心功德

    (二)護心則護一切之理

    1.過患依心

    2.六度依心

    (三)應勤護心

    1.略說

    2.廣說

    二、護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說

    (二)廣說

    1.無正知過患

    2.護正知方便——護念

    三、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學律儀戒

    1.清淨三門

    2.守護令不退

    (二)學攝善法戒

    1.斷不學戒之因——貪身

    2.應善巧修善

    (三)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2.利他方式

    (四)結語

    四、圓滿學處之餘要

    (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2.應學之範疇

    3.修學之原則

    (二)結義



    ※第二冊※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

    (一)隱含之過患

    (二)現見之過患

    1.令心離安樂

    2.能壞親友情

    3.總結嗔過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生嗔之因

    (二)勸息嗔因

    (三)除嗔方法

    (四)細究嗔因全力斷

    1.嗔境差別

    2.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3.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4.消除因敵獲善而生之嗔

    5.嗔敵徒自害

    6.應忍己利受損

    (五)念忍功德

    1.總說

    2.喻明

    3.結示

    第七品 精進

    一、勸勉精進

    二、斷除不精進

    (一)認識不精進之因

    (二)如何斷除不精進

    1.斷除好逸之懈怠

    2.斷耽著卑劣之懈怠

    3.斷除畏善之懈怠

    三、增長精進力

    (一)增長精進之助緣

    1.總說

    2.信樂力

    3.堅毅力

    4.歡喜力

    5.放捨力

    (二)以正知正念力行

    (三)振作輕安行

    第八品 靜慮

    一、勸勉修止

    二、斷止逆緣

    (一)斷捨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2.如何斷除

    (二)斷捨邪念

    1.勸離五塵欲

    2.勸樂阿蘭若

    三、如何修止

    (一)略說

    (二)廣說

    1.等觀自他修習法

    2.自他相換修習法

    四、結勉修三昧



    ※第三冊※

    第九品 智慧

    引言:求解脫者需空慧

    一、二諦

    (一)二諦的定義

    (二)二諦見之層次

    (三)斷二諦有無自性之諍

    二、與實有宗交流無自性

    (一)引言

    (二)破常人所見實有

    (三)功德與受生

    (四)善與惡

    (五)輪迴與涅槃

    三、與唯識宗交流無自性

    (一)破唯識無境

    (二)破自證分

    1.以經破

    2.以理破

    四、顯空性能斷惑,成就佛果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中觀師回答

    1.幻師生貪之因

    2.修空能斷煩惱習

    3.斷煩惱能成菩提

    五、成立大乘是佛說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成立大乘是佛說

    1.引《般若經》證成

    2.成立大乘是佛說

    (三)論證空性在三乘解脫中的重要性

    1.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六、廣說人無我

    (一)破俱生我執之境

    (二)破遍計我執之境

    1.破數論派

    2.破勝論派

    3.解決無我帶來的疑問

    七、廣說法無我

    (一)由念處門說

    1.身念處

    2.受念處

    3.心念處

    4.法念處

    (二)斷二諦諍

    1.斷太過諍

    2.斷無窮過諍

    3.心境諦實於理無據

    (三)成立法無我的正因

    1.破無因生

    2.破他——常因生

    3.破自——主體因生

    4.結破四邊生

    5.開顯緣起正因

    6.破自性生滅

    八、勸修空性利自他

    (一)悟空能淨自心田

    (二)觀察眾生苦,生起同體大悲

    1.思惟現生過患

    2.思惟後世過患

    3.思惟暇滿難得

    4.生起無緣大悲之心

    第十品 迴向

    一、總迴向

    二、別迴向

    (一)迴向他利

    1.總願離苦得樂

    2.別願除惡趣苦

    3.迴向人天善趣

    4.願滿出世利益

    5.總結

    6.迴向出世聖者

    (二)迴向自利

    三、念恩禮敬

    ?




    其 他 著 作
    1. 怎麼過好這生活
    2. 有疑惑,才能開悟
    3. 禪語心燈
    4. 走出生命的迷霧
    5. 走出生命的迷霧
    6. 你也可以這樣活著
    7. 心,才是幸福的關鍵
    8.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9. 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
    10. 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