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80358
梁啟超
複刻文化
2023年11月08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6269780358
  • 規格:平裝 / 426頁 / 17 x 23 x 2.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深入探討清代學術的發展,揭示學者如何應對政治變遷

    強調儒學傳統和新思想的交匯,闡釋學術遺產的延續與傳承

    清代學者的努力影響了學術傳統,梁啟超談中國學術史!



      當代談到清代學術,我們不得不提及這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期。清代學術發展受到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它呈現出多樣性且多維度的特點。



      ▎清代學術:歷史背景與主要特點

      清代學術的特色之一是其多元性和多方位發展。在清朝統治下,中國社會經歷了重大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這種背景下,學者們積極應對時局,展現出極大的學術熱情和創新精神。



      ▎學術與政治的交織

      清代學術與政治密切相關,政治因素對學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統治者對學術有一定的干預,以確保學術體系與政權相互配合。學者們經常需要在政治壓力下調整研究方向,以應對時局的需求。



      ▎儒學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儒學一直是中國傳統學術體系的核心。在清代,儒學傳統在學者如顧亭林、王船山和朱舜水的推動下持續發展,同時也受到陽明學派的影響。這些學者在經典文本的研究、註釋和批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思想的興起與發展

      除了傳統的儒學,清代也湧現出一些新思想。一些學者如黃梨洲和王寅旭對先秦哲學和科學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的思想多元化和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跨學科研究的興起

      清代學者不受學科的限制,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包括歷史學、地理學、曆算學、音韻學等各個領域。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為學術界帶來了豐富的成果,也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合作。



      ▎學術遺產與傳承

      清代學者的努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跡。他們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成果對後來的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學術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一部深刻而精闢的學術著作】

      本書透過對清代學術發展的細緻探討,讓讀者深入理解了這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期。作者對學者們如何應對政治與社會變遷,以及如何保持學術獨立性的努力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揭示了清代學術背後的思想脈絡和影響。



      書中生動呈現了儒學傳統的持續演進,並闡釋了陽明學派等新思想的興起,這些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塑造和影響至今仍然顯著。同時,書中還強調了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清代學者們跨足多個領域,為中國學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強調了學術遺產的延續與傳承,清代學者的努力和成就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並對後代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這本書是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學術之作,不僅對清代學術歷史有深刻洞察,也為我們理解中國學術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 反動與先驅

    二 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

    三 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黃梨洲 附:孫夏峰 李二曲 餘姚王學家 李穆堂

    四 清代經學之建設—顧亭林 閻百詩 附:胡朏明 萬充宗

    五 兩畸儒—王船山 朱舜水

    六 清初史學之建設—萬季野 全謝山 附:初期史學家及地理學家

    七 程朱學派及其依附者—張楊園 陸桴亭 陸稼書 王白田 附:其他

    八 實踐實用主義—顏習齋 李恕谷 附:王昆繩 程綿莊 惲皋聞 戴子高

    九 科學之曙光—王寅旭 梅定九 陳資齋 附:其他

    十 清初學海波瀾余錄

    一 方密之附:黃扶孟

    二 陳乾初

    三 潘用微

    四 費燕峰

    五 唐鑄萬胡石莊附:易堂九子

    六 劉繼莊

    七 毛西河附:朱竹垞何義門錢牧齋

    八 呂晚村戴南山

    十一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一 經學

    二 小學及音韻學

    三 校注先秦子書及其他古籍

    四 辨偽書

    五 輯佚書

    六 史學

    七 方志學

    八 地理學

    九 譜牒學

    十 曆算學及其他科學

    十一 樂曲學



    ?





    前言



      這本書是梁啟超多年來對清代學術歷史深入研究的結晶,這個令人著迷的時期的洞察和理解。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和多變的時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格局,也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旨在探討清代學術的多樣性發展,以及學者們在面對政治動盪和社會變革時所做出的努力,並試圖理解這一時期的學術遺產如何對中國文化產生持久的影響。



      在書中,詳細分析了清代學術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首先,談到了學術與政治的交織,清代政權對學術的影響以及學者們如何在政治壓力下調整研究方向。這一方面展現了政治與學術的緊密關聯,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學者們堅守學術獨立性的努力。



      其次,探討了儒學傳統的延續與發展。儒學一直是中國學術體系的核心,而清代儒學傳統的演進和變革是我們理解這一時期的關鍵。我特別談到了學者如顧亭林、王船山和朱舜水的貢獻,他們在經典文本的研究、註釋和批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此外,強調了新思想的興起與發展。除了傳統的儒學,清代還湧現出一些新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的思想多元化和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特別關注了學者如黃梨洲和王寅旭的工作,他們對先秦哲學和科學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思想的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作者還強調了跨學科研究的興起。清代學者不僅在儒學領域傑出,還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包括歷史學、地理學、曆算學、音韻學等多個領域。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為學術界帶來了豐富的成果,也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合作。



      最後,這本書學術遺產與傳承進行了重點討論。清代學者的努力和成就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成果對後代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學術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總之,這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對清代學術的全面理解,並強調了這一時期的學術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的持久影響。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學術歷史的興趣,並促使更多的人關注這一重要時期的學術成就。




    其 他 著 作
    1. 向曾國藩學立身處世
    2. 新民說:梁啟超的先見之明
    3. 李鴻章傳:滅太平天國、開洋務運動、創北洋水師……挽救崩潰王朝的「中興名臣」!
    4.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及補編
    5. 中國歷史研究法 :〈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新史學〉合刊(2版)
    6.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國考古學之過去及將來〉〈歷史統計學〉合刊(2版)
    7.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再版)
    8. 論李鴻章(再版)
    9. 遊歐心影錄節錄(再版)
    10. 新大陸遊記節錄(附夏威夷遊記及遊臺灣書牘)(再版)
    1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2. 佛學研究十八篇(再版)
    13. 中國偉人傳五種(再版)
    14. 中國之武士道(再版)
    15. 桃花扇註(全二冊)(再版)
    16. 國學研讀法三種(再版)
    17.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再版)
    18. 儒家哲學(再版)
    19. 孔子(再版)
    20. 墨子學案(再版)
    21. 墨經校釋(再版)
    22. 子墨子學說(再版)
    23. 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再版)
    24. 管子傳(再版)
    25. 諸子考釋(再版)
    26. 陶淵明(再版)
    27. 戴東原(再版)
    28. 王荊公(再版)
    29.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再版)
    30. 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再版)
    31.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再版)
    32. 國史研究六篇(再版)
    33. 清代學術概論(再版)
    34. 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再版)
    35. 中國歷史研究法(再版)
    36. 先秦政治思想史(再版)
    37.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三版)
    38. 墨子全書
    39. 梁啟超文集
    40. 戊戌政變記
    4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42. 大師.慈父.愛:梁啟超家書選輯
    43. 中國歷史研究法
    44.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45. 清代學術概論
    46. 寶貝,你們好嗎? 梁啟超.愛的家書
    47. 梁啟超說佛(全彩)(新版)
    48. 王臨川全集
    49. 梁啟超游臺作品校釋
    50. 論自由
    51.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52. 李鴻章傳
    53. 中國歷史研究法
    54. 清代學術概論
    55. 先秦政治思想史(平)
    56. 明末朱舜水先生之瑜年譜
    57. 先秦政治思想史(精)
    58.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59. 先秦政治思想史
    60. 先秦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