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3432
萊儂.科貝特
楊娟,曲海濤
心靈工坊
2023年11月20日
283.00  元
HK$ 226.4  






ISBN:9789863573432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Alchemy


  • 人文社科 > 心理學 > 概論











      那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痛苦是無法迴避的。

      或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榮格



      希望趨吉避凶、離苦得樂乃人之常情,所有以「治療」為名的工作也不外乎是為了減除人類的痛苦,但現實卻是,苦痛無所不在、難以迴避,直面痛苦是我們人生的永恆課題。



      以深度心理學為長的科貝特,透過本書從方方面面檢視受苦經驗,引我們洞見其中深刻的轉化意義。科貝特認為,每個人的受苦經驗都是獨特的,因此梳理苦痛的意義非常重要──有些痛苦可以緩解、有些需要撫慰,但有些需要臣服、接受命運,甚至有時候還須享受痛苦。科貝特呼籲,我們不能只單薄地以負面眼光看待痛苦,僅視之為要消除的病態。



      身為心理治療師,科貝特尤其認為痛苦是人們尋求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心理助人者必須不斷與之交戰。科貝特指出,除了緩解痛苦,「我們也許應該將某些類型的痛苦視為正常,並將涵納痛苦的能力視為人類整體的一個面向,有時甚至是發展所必須。」



      由古至今的許多學問都在幫助人們面對痛苦──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在本書中,科貝特為我們做了精采的整理。在物質科技至上的當代,他強調以靈性眼光看待痛苦,才能化苦難為轉化的力量。轉化過程必定艱辛,卻能幫助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



      《受苦的靈魂》提供了痛苦的轉化潛力,以及如何在心理諮商中處理痛苦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科貝特博士細緻描繪了靈魂的苦痛,並巧妙勾勒出痛苦於臨床、哲學與靈性上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皆見證了人類精神上的堅韌不拔。——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靈魂謀殺》作者



    本書特色



      ◤ 延續《理解邪惡》的論述風格,科貝特博士此次以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等的觀點,通盤爬梳痛苦的定義,進而引領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與一般大眾,深入了解痛苦與受苦的面向,試著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 寫給心理治療師至一般大眾的備忘錄,不斷提醒人們觀看苦痛的角度不能過於單一、簡化;當我們能試著探究痛苦的深層原因時,就能更靠近心理治療關係中的核心。



    誠摯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許德謙|私人職業精神分析師、牧師、靈修導師

      劉紹華|人類學家

      盧郁佳|作家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


     





    |推 薦 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許德謙

    |推 薦 語|

    |譯者序一|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楊娟

    |譯者序二| 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曲海濤

    |前 言|



    |第 一 章| 導論

    痛苦與心理治療

    精神上的痛苦

    痛苦與心理治療師的訓練

    心理治療的道德層面

    心理治療師的世界觀與人性觀

    大腦、心靈與痛苦

    心理治療中的價值觀和假設

    心理治療實務中的痛苦

    憂鬱和抗憂鬱藥物的使用:一個用我們的方法處理痛苦的實驗案例

    痛苦的轉化作用



    |第 二 章| 痛苦的形式

    由痛苦的情緒所導致的苦痛

    嫉羨帶來的痛苦

    被嫉羨

    對嫉羨的心理治療

    因不隨波逐流的觀點而受苦:蘇格拉底和賽麥爾維斯

    疏離的痛苦

    孤獨

    治療孤獨的方法

    憎恨是痛苦的根源

    心理治療中的憎恨

    自我憎恨

    促成憎恨的社會因素

    代罪羔羊的痛苦

    代罪羔羊的複雜性

    貧困導致的痛苦

    欲望導致的痛苦

    處理由欲望導致的痛苦

    悲傷

    悲傷的心理治療

    慢性悲傷

    哀悼是創造性的過程

    殘忍

    殘忍的心理根源

    對動物的殘忍行徑

    拷問



    |第 三 章| 神聖的痛苦

    聖痕

    自殘:來自宗教信仰,還是神經症的驅使?

    犧牲、痛苦和命運

    犧牲所涉及的心理動力因素

    痛苦、自我犧牲和殉道

    殉道者與受虐狂

    代罪羔羊的犧牲

    關於自我犧牲和自我愛護



    |第 四 章| 痛苦對人格的影響

    痛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因應痛苦:保護與轉化

    痛苦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對改變的阻抗

    關於絕望、希望和信念

    痛苦所導致的自殺

    自殺的動機

    自殺可以是合理的嗎?

    治療自殺傾向患者的注意事項

    對悲劇故事的享受: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別人受苦?



    |第 五 章| 幫助受苦者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和社會生物學

    社會心理學與利他主義

    是否存在利他主義人格?

    列維納斯對心理治療的重要

    旁觀者效應

    預防痛苦所造成的人格受損

    與受苦者的照顧者進行心理治療

    慈悲、同情、同理心、可憐和安慰

    治療的臨在與心理治療中的超個人自性

    助人的心理面向

    治療師對痛苦的消極反應:耗竭和慈悲疲憊

    治療作用

    對痛苦的執著:菲洛克特底神話



    |第 六 章| 靈性與宗教的解方

    引言

    神義論

    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

    宗教應對痛苦的方法

    猶太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基督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伊斯蘭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佛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印度教對待痛苦的方式

    克里希那穆提

    西蒙娜.韋伊

    從非二元的視角看待痛苦

    無神論和西方世俗文化對待痛苦的方式

    痛苦經歷中的聖祕體驗

    匿名戒酒互助會的靈性面向

    痛苦與深度心理學對於靈性的探究

    新時代思想

    是神造成了痛苦和邪惡嗎?宗教是否傾向於忽視神的黑暗面?



    |第 七 章| 應對痛苦的各種心理治療取向

    心理治療理論基礎的假設和前提

    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痛苦

    認知行為「以證據為基礎」中的證據問題

    對證據的質疑



    |第 八 章| 痛苦與發現意義

    意義的重要性

    痛苦的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

    意義的來源

    意義與靈性

    尋找意義

    對尋找意義的忠告

    評估的重要性

    榮格

    維克多.法蘭可

    意義與慢性疼痛

    恐懼管理理論及其意義

    用哲學諮商的方法處理痛苦

    哲學諮商的問題



    |第 九 章| 痛苦即閾限

    閾限

    我們文化中的閾限過程

    神話中的痛苦

    再結合(Reincorporation)

    心理治療和儀式過程



    |第 十 章| 徹底接受痛苦:臣服的過程

    接受的需要

    宗教傳統中的臣服

    心理治療中的臣服

    臣服與屈從

    受虐的痛苦

    對詞源的探索



    |第十一章| 痛苦、宿命和命運

    痛苦注定要發生嗎?

    心理學對宿命問題的貢獻

    榮格對宿命的態度

    存在主義的方法

    天命

    宿命與共時性

    自由意志

    運氣的心理學



    |第十二章| 疾病帶來的痛苦

    疾病的體驗

    在疾病中尋找意義

    與性格結構有關的疾病

    關於身心症或心因性疾病的問題



    後記

    終曲

    參考書目



    ?





    推薦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

    許德謙(精神分析師、牧師�心靈教育導師)




      榮格曾寫道,我致力面對的一群對象是那些經驗到光明消逝、奧祕褪色和上帝已死的人(CW 11, para. 148)。那一群人正是傳統西方宗教(特別是基督宗教)漸漸失去的信眾。相信這群人在華人基督宗教群體裡為數不少:他們可能在靜修營尋求靈性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也可能是近年神學院熱門的靈修課程的進修者———學習不同的默觀祈禱、靈性分辨和明白神的心意,或是在輔導室裡述說他們的困惑、當中也有轉向新興宗教尋求解脫的人。他們很多已經過了皈依初期的熱忱、生活遭遇困頓,但上帝沒有及時解救,於是基礎信仰框框開始動搖;也有些是信主多年,中年遇上離婚、婚外情、事業失敗、重病等,整個人生觀都崩潰了,上帝好像退場了……這些原先有信仰的人,在這個階段,除非他們繼續用物欲去麻痺心靈,否則若他們肯安靜下來,其實都發覺內心的渴求———需要尋索繼續活下去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不然就只能行屍走肉、表裡不一致地活。當然也有人乾脆離就開信仰。



      苦難是什麼?簡言之,苦難就是擊碎「日常」、帶你進入另一個「無常」時空的重大打擊,那裡,素常以為世界應有的運作原則(諸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運動=健康」、「不抽煙=不會有肺癌」、「多勞多得」等),完全失效。



      「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面對頑疾或絕症的有錢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名利富貴都不能解救,還有什麼可以支撐一個人於逆境中堅持活下去而不尋死?苦難考驗一個人的人格至深處,把你藏在最心底的價值觀都掀出來,挑戰你的人格韌性和視野。如果上帝好像祂對待約伯那樣,讓苦難來探訪你,你最好準備一些存貨,免得苦難的風暴襲來,將你的家當翻箱倒櫃(籠),發現你的精神價值倉庫竟一無所有。



      認識一些基督徒,在家裡遭遇危難時,沒有向教會求助。細問之下方曉得:因為想避免聽到基督徒用一些陳腔濫調(滾瓜爛熟但已失去意義的聖經金句)或公式化的關懷語(我為你祈禱、要對上帝有信心),或太過熱心將隱私公諸於世,造成額外的壓力。



      面對苦難有什麼不同的想像呢?這位無神論作者科貝特博士帶你走過不同的宗教(不止是基督宗教),穿越不同宗教建制和神職人員代表的信仰外殼,直指榮格提出的「心靈的宗教功能」(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也就是普世人類靈性追求的終極關懷,其透過神哲學和心理治療對苦難的論述,開闊讀者的視野和思維。



      * 榮格相信,心靈具有內在的宗教功能,會產生具超越性的意象(CW 12,par. 14),這些都是宗教及教義的原始材料,是人類有宗教經驗的基礎。這些意象雖不是神聖�上帝本身,但科貝特相信它們是來自心靈超越現實的象徵性表達,所以靈性(spirituality)早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靈結構中。(參:Lionel Corbett, The Sacred Cauldron: Psychotherapy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Chiron Publications, 2011。第四章談論的形象的發展和自性〔Self〕的象徵。)



      新約聖經中的約翰和保羅都有基督徒活「在基督裡」(In Christ)的神祕主義論述,也可說是支持「神聖內住」的神學思想。縱使科貝特不是有神論者,但也無法阻止基督徒解讀其作品時,依然相信人有宗教經驗,是因為神聖(或聖靈)的內住。

    ?

      華人教會的神職人員面對苦難,有很多經年累月沒有更新的條件反射式反應。有些基督徒諮商輔導員因缺乏神學訓練,沒有把握和來訪者談靈性課題;但苦難和靈性卻關係密切。既然苦難是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和諮商輔導員不能避免的課題,科貝特在此有助於跳出框框思考;除了祈禱求神跡奇事,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個人認為,第二章講論「痛苦的形式」和第六章談及「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對臨床陪伴工作者(特別是醫院的院牧)饒有參考價值。



      日常工作大部份時間為病人開藥的基督徒精神科醫生,相信會有?心掙扎:明明知道人有靈性,可是精神科藥物生產商背後的基本信念就是確信藥物可以控制症狀,精神科醫生也無意中支持主流文化「症狀消退了就是治好了」的迷思。(聲明:我不反對轉介病人看精神科醫師、舒緩他們的症狀)科貝特於書中的神哲學反思,加上結合精神分析及榮格心理學的個案剖析,相信會讓醫師更立體地看人性和精神疾病,對受苦的病患有更深的尊重。



      作者父親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自己是急性白血病的的生還者,可說是和死亡擦身而過,且他的心理治療對象遍及許多癌症病患和不同宗教的信徒,因此他對苦難的反省是以許多人的經驗為基礎的;無形中,作者也是以苦難為主題,作跨文化的宗教對話。



      作者自己雖不從屬任何的宗教團體,然而,當我讀到書中這段有關陪伴苦難者的態度,卻彷彿看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theology of the cross incarnated)的身影:



      直面他人的痛苦是對心理治療師始終不變的要求。與痛苦的人進行治療時,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有意識地參與到他們的痛苦中,視彼此的痛苦為人類共同苦難的一部分。這是心理治療中靈性實務的一部分,心理治療師在聽到帶有強烈痛苦情感的故事時,絕對不能迴避或抵抗他或她所感受到的痛苦,這樣才會有效。允許自己感受他人的痛苦,是心理治療師有意識的犧牲,很可能是療癒的關鍵。(出自第一章導論)



      恕我直率,這豈不是已故的天主教耶穌會神學家拉內(Karl Rahner)所講的「無名的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化身嗎?



      本人在教會打滾多年,見了不少宗教騙子;千帆過盡,那些快捷亮麗的應許,再吸引不了我。筆者遇過不少信主多年的基督徒,整個信仰軟件都沒有更新(停留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信仰),要不是只剩下一些老掉牙的金句來苟延靈命,就是陷於靈性黑夜而不自知,苦無出路。你若感到信仰停滯又願意尋索,就迎向科貝特的挑戰吧!你不須要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經過這位智者的沖刷,與迴避他相比,相信可以幫助你的信仰,去蕪存菁,站立更穩。筆者並不認為在亞洲和非洲的基督宗教與當代人的經驗脫節,相反,基督徒越能迎向時代的挑戰、回答無神論者的詰問,未來基督宗教將更加有生命力,回應時代的需要。



    譯者序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

    楊娟




      歷經四年,這本書終於有機會得以面世。最初我接手這本書時,對榮格學派還知之甚少。現在想來,也是“初生牛犢不畏虎”。翻譯的過程中,我常常被科貝特博士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所折服,也逐漸被榮格學派所吸引。如果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考古學,那榮格學派則更像一本百科全書,它貫古通今,並常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跳躍。



      但這本書,我想也不應被學派所限制,讀者們也不用被某些名詞所嚇到,這本書探查的是人類最深刻的情感。如果你是心理專業工作者,應該要瞭解此書,它會幫助你思考,增加你的洞識,也許你會向我一樣,被文中精妙的見解所吸引、常常驚歎這些一針見血的評述可謂恰到好處。如果你非心理專業人員,也不用擔心,我想你會對人類的某些情感、某些狀態感到好奇才會拿起此書,又或者,你正陷入某些痛苦,想要找到一點依靠,我相信你也會在此書中得到回答、得到慰藉。



      我曾經學習過一些不同的心理學理論與流派,有時候也不經自問,心理治療究竟是在做什麼?這數十種的心理治療方法究竟有何不同?在這本書裡,我找到了答案。心理治療的根本,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理解、是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靠近。人類的痛苦有兩種主要的類型,一種是由人類無法掌控的外在所帶來的痛苦,如疾病、死亡、戰爭等等,一種是由我們的內在衍生出的痛苦,如孤獨、嫉妒等各種情緒所致的痛苦。當然,人類的痛苦無法以這樣二分化的形式進行區分,真實的痛苦往往是複雜與多面的。當一個人因為痛苦走進治療室時,他最需要獲得的是什麼?患者們常常會說:我想要解決問題。但問題真的能夠被解決嗎?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常常和患者一樣無力,我們也沒有答案,或者即使我們有,那是對患者來說最好的答案嗎?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陪伴、是見證與理解。我們無法幫助患者改變他的現實,我們能做的,是作為另一個人的同在,陪著他、熬過那段難捱的時間。那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又有何區別?我想,那是不同的通往心靈的路。有人喜歡寬敞的柏油馬路,有人喜歡小街小巷,有人喜歡林中野路。如果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那這些路的區別,倒也不那麼重要了。但有一點,作為治療師,當你選擇某條路的時候,除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是相當重要的。某個流派的哲學背景為何、它對於人性基於什麼樣的假設又它與你的個人特質是如何匹配的?無論治療師與患者,我們都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能夠翻譯此書,首先要感謝王浩威老師的鼓勵與認可,浩威老師持續在華語世界引入如此多的好書,這需要足夠的能量與胸懷,同時也要感謝心靈工坊的嘉俊總編輯以及美君編輯,你們的耐心等待以及細緻工作,這本書才得以面世。也要感謝本書的審閱蔡怡佳老師。怡佳老師的修正為本書增彩許多。



      感謝成顥與魏冉,你們不僅是生活中的好夥伴,也是事業上的好搭檔,同時也是專業且優秀的譯者。在此書的翻譯過程中給了許多重要且深刻的意見與建議。感謝我的搭檔海濤,我們常常相互督促、相互校正,在每一個困難時刻,也多虧你的激勵。感謝我的先生和可愛的女兒,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全心投入翻譯與治療的工作。



      最後也想向臺灣的讀者先說一聲抱歉,我生長在南京,雖然我們同處華語世界,但是在某些遣詞造句和語法表達上,也許總有不同。當你讀到某些句子,好像知道它在講什麼,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不用擔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作者寫的不好,也許正是那些微的文化差異在作祟。就像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文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那些細枝末節,就讓它隨風去吧。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