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36741
王舜薇,崔愫欣
春山出版
2023年12月12日
207.00  元
HK$ 175.95  






ISBN:9786267236741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7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聲Voice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其他議題











    臺灣第一本反核運動史!

    地方運動、全民公投、選舉焦點、能源轉型

    跳脫擁核與反核的二元思維,思考未來該「核去核從」?



      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臺灣反核運動史,記錄臺灣發展核能的來龍去脈,以及或隱或現存在於運動中的故事,並思考如何落實非核家園,又該「核去核從」。



      一九五五年,行政院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展開輸入核能的計畫;一九五八年,在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資金及技術提供下,臺灣建造了東亞第一座研究用核反應爐。一九七八年,核一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新北市石門;一九八二年,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啟用;一九八二年,核二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新北市萬里;一九八四年,核三廠一號機開始運轉,坐落屏東縣恆春;一九九九年,核四廠正式動工,坐落於新北市貢寮,現已封存。



      國家在威權時代將核電廠視為「重大建設」,並利用其高度專業化與機密化的特性順利建廠,然而幾起國際重大核安事件喚起人們對核能的疑慮,包括一九七九年三哩島核電廠部分爐心熔毀,一九八六年車諾比核電廠核子反應爐爆炸事故,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



      一九八○年代解嚴前後,政治暗潮洶湧,社運風起雲湧。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都在醞釀破口,在各種議題上互相連結助陣,反核運動就是其一,當時仍為黨外的民進黨甚至將反核寫進其黨綱。地方民眾的組織動員力道也相當強勁,尤其是核電廠與核廢場設址的北海岸、恆春、東北角與蘭嶼,展現反核意志,其中核四預定地貢寮,不僅發動全臺第一起擁核立委罷免案,也舉辦全臺第一場反核公投。環保團體中多位學者以專業揭露核能問題,除了向各層級的政治人物遊說,也將資訊帶到地方,議會及草根都動了起來。



      核電雖然宣稱安全便宜,但全世界至今尚未有辦法妥善處理核廢料,只能透過號稱安全的方式貯存起來,人口少、地理相對邊緣的蘭嶼就成為放置地點,當地原住民族也因而必須承擔核廢帶來的風險。而在核電廠與核廢場工作的工人,暴露在無色無味的輻射傷害中,罹患疾病後更難以舉證其與核能的關係。這些故事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當都市人享受核電的同時,為何是偏鄉在承擔後果?當核電創造巨大的電費收益,基層的工人及當地居民又是如何被犧牲?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是給臺灣的一記當頭棒喝,超過二十萬人走上街頭,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的核能問題,以及作為一個海島,我們能怎樣發展永續能源?核電廠除役及能源轉型,將是邁向「二○二五非核家園」以及更公益未來的關鍵,本書梳理反核運動的歷史,讓我們從東北角小漁村的核電廠到世界大國間的核競逐,理解這一場告別尚未結束,我們都還在路上。

    ?


     





    推薦序 1 我的反核之路(張國龍�臺灣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前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推薦序2(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第一部? 臺灣核電的前世今生: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六

    1-1從原子彈到核電廠

    1-2神祕的火

    1-3家離核電廠那麼近

    1-4 核事故點燃騷動

    1-5 反核運動前奏



    第二部? 反核運動與代議政治: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四

    2-1 恆春半島、城牆、核三

    2-2 草根動起來

    2-3 核四捲土重來

    2-4 反核攪動代議政治

    2-5 公投:分裂或者民主實驗?



    第三部? 回守地方: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九

    3-1 咱的所在

    3-2 別想在我家門外作怪

    3-3? 中央全力護航 臺電取得核四建照

    【圖輯】



    第四部? 核廢何去何從?

    4-1 驅逐惡靈──蘭嶼反核廢運動的開始

    4-2 反核廢運動再起

    4-3 中華民國政府遲來的道歉

    4-4 核廢選址的重重波折 東臺灣的拒絕

    4-5 核廢難題

    【圖輯】

    【番外篇】身在輻中不知輻──輻射鋼筋汙染事件



    第五部? 政黨輪替與運動低潮:二○○○至二○一一

    5-1 臺灣首度政黨輪替與反核

    5-2 停工又續建 一場惡鬥

    5-3 核四安全疑雲

    5-4 自然怎麼說

    5-5 低潮與伏流



    第六部? 福島核災後的契機與轉型: 二○一一至二○二○

    6-1 福島核災的震撼

    6-2 反核運動成為風潮

    6-3 核四裝填燃料關鍵年

    6-4 能源轉型

    6-5 核電除役的嚴峻挑戰

    【番外篇】夢想一個非核的亞洲

    終節? 漫長的告別

    後記

    誌謝

    附錄 反核運動大事記



    ?





    主編序



    反核四十年,我們在運動與歷史中交互蹲跳

    賴偉傑




      二○○○年核四停建又續建,反核運動遇到重大挫敗,且被簡化成政治對立和經濟問題的提款機。二○一一年福島核災發生之後,臺灣社會重新關注核能安全議題,但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差,已經讓很多事情被遺忘或產生資訊落差,更讓將政黨輪替視為常態的新世代,以為那大概就是一個「過去吵很久的案子」。因此,綠盟開始思考整理出一個「反核公民讀本」。



      《海島核事》由幾個不同世代參與或關注反核運動的夥伴一起合作。也正因為夥伴們來自不同世代,成書過程也就成為跨世代間不斷重複對參與運動及歷史資料的互相學習、確認和辯證。啟動《海島核事》的二○一三年,二十萬人上街,反核運動迎來另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機遇,於是我們就像在「參與其中」和「歷史回顧」中交互蹲跳。



      想當然爾,「讀本」的撰寫時間愈拉愈長,對內容的想像,也漸漸注入更多使命感。我們認為這本書應該「一次到位」,把整個背景和運動發展的脈絡梳理得更完整,而成為較全面的臺灣反核史。希望讓大家可以整體地看待這個已經被簡化、標籤化、甚至被戲謔化的議題的豐富性。



      查找很多資料,再找更多資料;訪談很多人,再訪談更多人。很多材料來自運動參與現場的實際經驗,或是過去未被系統性整理的內部文件。再確認、驗證資訊與脈絡前後梳理,都是挑戰。我們大家的好朋友,也是本書起始作者惠敏,期間經歷罹病、勇敢抗癌、爾後離世,讓我們悲痛不已;夥伴們重新盤整繼續,直到最後完稿,已是十年。也因此,本書將近十年的書寫過程中,同步見證了反核運動的起伏,以及社會中支持與反對的拉扯和擺盪。其實反核運動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精采傳聞或推論,因無直接證據,難以成史,忍痛割捨不放入書中;但足以浮現歷史的肌理,包括臺美關係、外交國安糾結、戒嚴下的「規矩」、以及核能王國的專業�封閉�近親繁殖等文化。這些決策傳聞,究竟要如何解密?還有哪些是「機密」?或窮究其「真相」有意義嗎?



      相比亞洲其他國家,有人覺得臺灣的反核運動生猛有力,但也有人認為並沒有批判與挑戰更深層資本主義才是核心問題。以時間的斷點切開來,是一次又一次的「攻防」或「事件」的組合,然而如果把國內外的社會脈絡、轉折、連動和前因後果加以梳理,就會讀出的是一個臺灣社會近代史的混合體:可以看到「法律」工具被活用與濫用;可以看到臺灣「民主進程」的淺薄深化交纏;可以看到各種政黨的消長、算計與合縱連橫;可以看到歷史悠久的「認知作戰」;可以看到「世代正義」的定義變遷;可以看到「專業知識」與「常民智慧」間的合作、對抗、矛盾與博弈;可以看到被建構的犧牲小我(偏鄉弱勢)完成大我(拚經濟)的社會制約下完美與內化的犧牲體系;可以看到臺灣在國際社會中國防外交經貿處境下被成為籌碼的「既定政策」;更可以看到不想被命定的人民韌性拚搏。



      時至今日,不管你認為反核運動是成功或失敗,或是對核能支持、反對、還是不置可否,甚至對這議題的糾纏感到厭煩,不可否認的是,這都是臺灣社會的集體記憶,也是共同資產,以及臺灣近代史重要的篇章。



      臺灣反核運動的歷史跨度極大,參與者多元且多樣,每個人以不同的時間長度、投入方式、扮演角色參與其中,我們因為反核而並肩相聚,也和反核有了或淺或深的生命交軌。因此,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愈接近完成,我們就愈感焦慮,因為曾經參與和付諸心力的人和故事必須取捨,或可能遺漏,或放不進本書書寫的脈絡,希望反核歷史曾經參與其中的各位能體諒我們的局限。我們相信,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下刀,反核的歷史會有另一個豐富的切面值得探究,也期待臺灣有更多的反核史被書寫和發表,眾人一起來記錄這個重要的社會印記。



    這近十年的編著過程,在不同的階段,都得到很多協助。除了要感謝眾多的受訪者外,關於這本書討論、編寫的過程中,還有多位朋友,給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提醒以及鼓勵:包括張國龍、徐慎恕、何榮幸、林瓊華、楊憲宏、李三沖、劉華真、郭金泉等前輩。



      還有,我很尊敬的臺大農化系張則周教授。他在退休前後,十幾年來都開設一門「生命與人」通識課,其中總有一堂課,會帶著修課學生坐巴士從臺大來到東北角,進行一天的「東北角的美麗與哀愁」課外教學。每年一次,張教授通常找我們同行,一路解說大臺北盆地地理、淡水河系歷史,到濱海右轉基隆八斗子,經過瑞芳、水湳洞、龍洞,到貢寮的澳底福隆,也會隨車講述我們參與反核的人與事,以及路邊經過的媽祖廟和相鄰的龐然大物核四廠。定點下車時,吹吹海風,聞聞海味,看看灣岬沙灘,也聽貢寮鄉民說說這幾十年來的人心起伏和地方變遷。傍晚回臺北前,會安排在漁港邊堤岸上,和自救會長輩聊聊、交換意見。這個一年一會,隨著每年外在社會情勢氛圍的改變,表明支持核四和反對核四同學人數消消長長。自救會的長輩不會訴諸悲情,也不會拜託大家一定要反核,常常是說「你們可以不關心貢寮沒關係,但希望你們可以多多關心自己家鄉面臨的問題」。



      同學們面對東北角真實的人與土地後,也許依舊沒有答案,甚至有了更多疑問,但在知識、資訊、理論之外,大概打開了新的視野。有不少年輕學生會焦急地問鄉親,「那缺電怎麼辦?經濟發展怎麼辦?」「你能保證再生能源都沒問題?」這時,我會幫著地方鄉親開玩笑地反問:「大家為何對政府與財團如此寬容,對在地居民如此苛刻?」



      落日餘暉,核四廠和山、海、堤岸上這一幕,以及眾人同框這一刻,應該也是我們想完成這本書的初衷。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嚴,也開始有第一次反核運動。一九九九年,原能會核准核四建照;二○一一年,發生福島核災。這些重要時間點,都是兔年。二○二三年又是兔年,反核史書終於出版。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