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第七藝III:從黃信堯、九把刀到周星馳

第七藝III:從黃信堯、九把刀到周星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121
林慎
新銳文創
2023年12月13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6267326121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4.8 x 21 x 0.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都會與電影史邁進五光十色的迷幻年代。觀影四海皆見,林慎卻審視港台金獎電影,發展出具意象的原創文化主體論述──有別一般影評,此書和觀賞的對象一樣,自成可獨立看待的作品。



      今冊以台灣和香港為雙主角。林慎以紀錄片與電影中間的缺口推論出「幻幕」的原創思想概念,去探索光影世界的虛實縫隙。以此為濾鏡觀之,一地電影的意義有待在地詮釋,而華語電影中的「彼岸」喻體亦變得實在。從周星馳的月光寶盒到九把刀的月老,「一萬年」之嘆透射出同月異彩。



      古希臘七藝是現代人文基礎,而「電影」則是義大利理論作家Ricciotto Canudo所稱之「第七藝」。林慎自其第七部長篇作品《第七藝I》開始影論的書寫,藉由論理論影穿透迷霧,直視文化的靈光。



      「《第七藝III》採後現代史學的懷疑主義,寓思於影。除了辨析電影銀幕上的虛實和導演的光影技藝,也展演了類狐狸型學者的駁雜多變。從《大佛普拉斯》到《月老》,再過渡到《大話西遊》,在夾議夾敘的文字鋪衍中,嗅聞觀影大眾嬉笑背後的情感結構和集體意識,既綴起港台幽微的關係紐帶,亦向相信愛情與永恆的青春韶華致意。」──林姵吟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學院主任)



      「林慎博士的《第七藝III》以跨學科的視野,結合哲學與電影,由香港到台灣,從九把刀到周星馳,貫穿東西、南北,不但為港台文化開闢了一條使跨界對話得以進行的渠道,更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精彩的閱讀體驗。」──趙傑鋒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者)



      劍橋博士級作家林慎的《第七藝》系列作相繼聚焦港台電影和社會文化,獲兩地的《金都》導演黃綺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鄭政恆、影視教授劉永?、《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作者陳光興教授、傳播學教授馮建三、港大中文學院主任林姵吟、電影研究者趙傑鋒博士等多個界別代表推薦,將陸續推出!



    本書特色



      ★以香港思想家角度看台灣,得到華語電影研究資深前輩推薦!

      ★以文化研究思想串起港台之間的紐帶,兩地電影相互輝映、互為映射!

      ★筆觸橫跨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及哲學等領域,觀點廣泛及獨到之餘,亦對日常生活態度具啟發性!



    各界推薦



      林姵吟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學院主任)

      趙傑鋒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者)



      「文化主體是近年來港、台人文社會研究的重要課題。《第七藝III》採後現代史學的懷疑主義,寓思於影。除了辨析電影銀幕上的虛實和導演的光影技藝,也展演了類狐狸型學者的駁雜多變。從《大佛普拉斯》到《月老》,再過渡到《大話西遊》,在夾議夾敘的文字鋪衍中,嗅聞觀影大眾嬉笑背後的情感結構和集體意識,既綴起港台幽微的關係紐帶,亦向相信愛情與永恆的青春韶華致意。」──林姵吟博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學院主任)



      「林慎博士的《第七藝III》以跨學科的視野,結合哲學與電影,由香港到台灣,從九把刀到周星馳,貫穿東西、南北,不但為港台文化開闢了一條使跨界對話得以進行的渠道,更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精彩的閱讀體驗。」──趙傑鋒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者)


     





    推薦語�林姵吟、趙傑鋒

    前 言



    【第一章 幻幕鏡 GLAMOUR SCREEN】



    第一節

    上帝措詞

    續《第七藝(I)、(II)》



    第二節

    透光門縫

    《大佛普拉斯》黃信堯



    【第二章 一萬年 GLANCE】



    第三節(上)

    彼岸執念

    《月老》 九把刀電影�小說



    第三節(下)

    「日出西方」

    關係式文化主體



    【第三章 塵世間 GRIEVANCE】



    第四節

    不變承諾

    繁我與新我



    第五節

    月老.月光

    對讀《西遊記》劉鎮偉導、周星馳主演



    後語

    ABSTRACT(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





    前言



      「在底片帶上有一幅此刻的影像也有過去和將來的諸多影像,但在螢幕上只有此刻的那一幅。如果時間指的是改變的可能性,我們便不可以說『時間流逝』。它看上去就好比說,記憶是對於本來清晰地放在眼前的事物的一幅眩淡影像……舉例說『光學幻覺』,這用詞使人以為那是錯誤,即使根本沒有錯。」──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台灣深藏美麗島魂。上一冊以具象的「亞地靈」來描述這種難以說準、說清的精要,論及的《悲情城市》和《返校》都是十分沉重的電影。我從台灣學者陳光興的著作開始,以影論台,推展出帝國之眼的電影版本──索倫巨眼──和它的對應物,亦即前者推導出的湯姆.龐巴迪(Tom Bombadil)式猜想。我還特別探究了「詩與文清」,即《悲情城市》中梁朝偉一角和他的藝術家原型,也談到了《返校》這遊戲改編作的種種意涵。我不認為我的著作能夠完全說清楚這些佳作個中的奧妙,不過在瑕疵背後,至少不是毫無得著的。那也就是以電影來推展文化主體理論的思路。



      台灣篇本來只是半頁大綱。寫著寫著,發現課題太大。也由於我不是本地人,對台灣的很多事物感到陌生又興奮,重頭考究起來,又都有新意。這注定是班門弄斧。港人跟台人同在華語世界,又隔了片海,說是絕對的他者或同者皆不盡然。這種「類同者」──姑且這樣說──的狀態或許有利拋磚引玉,帶來一點點新角度。今次討論的是比前著輕鬆一點的作品。輕鬆幽默不等如言之無物,細看之下更令人感到台灣這小島背負著不合比例的重量。希望諸君不吝指教。同時藉此機會感謝台灣出版社和編輯給予這系列得以連續免費出版的機會。跟這本書中論及的電影創作情況一樣,港台合作向來十分難得。



      有關書名,再三考量下在英語名加上副題成為「The 7th Art Treatise III: Actuality and Odyssey」,對應的意思是《第七藝術論III:屬實與史詩》。至於中文書名用上人名,是因為華語讀者對這些電影人感到熟悉,我希望更多人因而接觸到這本嘗試加深文化內涵的讀物。除了接觸面,本也有寫作上的考量。讀過《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等經典,一直很希望有機會寫這種重量的著作。寫不到祈許之高度,至少門面上不要太失禮。



      書名抽象,得體的代價是往往使人敬而遠之。我的第二本著作《警教論》(PT2)到最後階段有另一候選書名《警與教》。當時兼顧跟系列前作《警國論》的統一性才作罷,也避免過於抽象。繞了一個圈,終於有機會實現了。有趣的是,中英語名互有所指這做法在電影名字翻譯上十分常見。



      概念上,「Actuality」是《第七藝I》原創「縱時性」(transience of actualities)的元件。而「Odyssey」乃古希臘荷馬所著的《奧德賽》,現在幾乎是傳說史詩的代名詞;劉鎮偉、周星馳的經典西遊系列英語名全用上西方世界熟悉的概念,月光寶盒變成「Pandoras Box」即潘朵拉的盒子,而電影名索性叫A Chinese Odyssey。除了呼應文本對象,我使用「屬實與史詩」上的另一重意思則分別見於這本書前半部分推論出屬實性,繼而在後半部分鑑讀兩大中國傳說人物史詩之旅的屬實之處。史詩寫傳說、傳奇人物的故事,而今冊就是從佛寫到月老再到孫悟空。我看這個書名頗能概括內容,也適合英語語境上的慣常用法。



      在這一冊,我會承接上一冊的線索,調查台灣光影背後的文化主體,推論出「幻幕鏡」這原創概念。電影在華語中有電光影戲的語源意思,而西方亦有跟《聖經》相關的詞屏一說。我將會引伸這個概念,進行在地的知識建構,以此來看出虛構與屬實之間的分別。在討論了屬實性之後,佛教用語「彼岸」──一個象徵死亡與希望的圖騰──被抽取出來重點討論。此外亦會論及一些明顯虛構但屬實的後現代作品。此冊的主要文本為《大佛普拉斯》、《月老》和劉鎮偉、周星馳版本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編按:台灣片名為《齊天大聖東遊記》)和《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編按:台灣片名為《齊天大聖西遊記》)(下合稱《西遊》)。



      現在就來撥開幻幕,揭開寶盒,開始第七藝術第三次光影之旅──



      電影論.著台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