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書名,再三考量下在英語名加上副題成為「The 7th Art Treatise III: Actuality and Odyssey」,對應的意思是《第七藝術論III:屬實與史詩》。至於中文書名用上人名,是因為華語讀者對這些電影人感到熟悉,我希望更多人因而接觸到這本嘗試加深文化內涵的讀物。除了接觸面,本也有寫作上的考量。讀過《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等經典,一直很希望有機會寫這種重量的著作。寫不到祈許之高度,至少門面上不要太失禮。
概念上,「Actuality」是《第七藝I》原創「縱時性」(transience of actualities)的元件。而「Odyssey」乃古希臘荷馬所著的《奧德賽》,現在幾乎是傳說史詩的代名詞;劉鎮偉、周星馳的經典西遊系列英語名全用上西方世界熟悉的概念,月光寶盒變成「Pandoras Box」即潘朵拉的盒子,而電影名索性叫A Chinese Odyssey。除了呼應文本對象,我使用「屬實與史詩」上的另一重意思則分別見於這本書前半部分推論出屬實性,繼而在後半部分鑑讀兩大中國傳說人物史詩之旅的屬實之處。史詩寫傳說、傳奇人物的故事,而今冊就是從佛寫到月老再到孫悟空。我看這個書名頗能概括內容,也適合英語語境上的慣常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