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898688
張綺容
漫遊者文化
2023年12月11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9864898688
  • 叢書系列:非-小說 non-fiction
  • 規格:平裝 / 32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非-小說 non-fiction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一九五○年,戰後百廢待舉,臺灣島內通貨膨脹……

      風雲際會之中,一本綜合性雜誌在高雄煉油廠的辦公桌上誕生了。



      本書帶領我們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與那些工程師右手煉油、左手鍊字,為島上求知若渴的讀者譯介歐美新知,開啟世界之窗的故事。



      ●?? ?領新的風潮、回應社會潮流

      《拾穗》內容包羅萬象,不僅刊出大師名作如吳爾芙、拜倫、川端康成,電影《教父》原著小說、《溫莎公爵回憶錄》,還有科學新知〈美國人對氫原子彈的恐怖病〉、〈蘭式速成攝影機〉等,此外出版單行本114種。



      同時,《拾穗》積極回應時局。當克難養雞風靡全台灣之際,特別增設「業餘談養雞」專欄,解答養雞的技術問題。一九五八年,更連載「西德聯邦總理——阿德諾傳」,譯者還接獲阿德諾回函致謝,見證了台德國際友誼。



      ●?? ?培育譯者的搖籃

      《拾穗》公開徵求譯稿,並提供優渥稿酬:五千字以下,千字三十元,篇幅長者稿酬更高;對比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平均為一百至兩百元,吸引了眾多外部譯者投稿。這本月刊的譯者群,也從最初的中油員工,逐漸擴大到全臺知識分子,包括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政治受難者施明正、莎士比亞學者彭鏡禧、臺灣劇場推手姚一葦……



      《拾穗》日新月譯38年,在台灣出版史、文學藝術界、科學圈皆留下印記。那些從域外拾的穗,就這樣滋養了臺灣三代人的心靈。



      ★本書收錄★

      .《拾穗》月刊創刊至停刊的始末。

      .《拾穗》月刊在當代藝文、學術及翻譯文學的重要性。

      .《拾穗》譯者群以及他們的故事:或許譯者不僅翻譯著別人的故事,也在字句裡蘊藏了自己的人生。



      ★名人看《拾穗》月刊★

      《拾穗》是一本古雅的雜誌,古典與現代交錯,西洋與東洋匯流。在那個「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歐風美雨,和魂漢才」的大時代,透過翻譯科學、文學、音樂、藝術等文章,與全臺灣的菁英階級定期交流。——楊澤,詩人與文學刊物主編



      《拾穗》是我青少年時期的精神食糧。它為我開拓的知性世界,供我遨遊至今。——漢寶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作為油廠子弟,我小學時期就開始讀煉油廠同仁自辦?物《拾穗》和《勵進》,……雖然《拾穗》的預設讀者不是我們,卻對我們晚輩產生潛移默化的?蒙作用,我們長大之後才知道他們當年的創舉……。——王安琪,前台大外文系、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學者推薦



      這本名為《拾穗》雜誌的昔日風采,經過數十年的沉寂,終於透過張綺容教授《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娓娓還原道來,呈現在新世代讀者的眼前。──廖柏森(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學者皮姆(Anthony Pym)說,譯者都是一些被忽略的「文化人」(cultural figures),而能夠還原其生命史的,大概只有綺容所做的這一類翻譯史研究。──陳榮彬(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張綺容老師這本書帶,讓我們一同再回味台灣的來時路,回味他們當年為你為我,求知若渴的讀者,譯介歐美文化、科學新知,開啟一扇通往平行宇宙之窗。──張俊盛(清華大學資工系教授)



      還記得當年跟綺容一起坐高鐵南下,到了寬闊靜謐的中油園區,第一次踏入那塵封多年的圖書室,一落一落的陳舊美國雜誌猶靜靜堆在角落,拾穗月刊主編余小瑩小姐還招待我們在員工餐廳吃飯。此後綺容一人繼續鍥而不捨地深入訪談、去紐約找雜誌文章的源頭、寫完博士論文,最後還交出了這本精彩的作品。



      透過一個個譯者的生命故事,翻譯史不再只是哪一年、誰翻譯了多少作品的列表,而是更為立體、有趣的文化流動史:這些讀理工的中國大學生,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落腳南台灣,做起翻譯來?綺容文字鮮活,有評有述,為戰後台灣的翻譯史留下動人的一頁。──賴慈芸(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


     





    【推薦序一】是翻譯研究,更是文化人的生命史◎陳榮彬(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推薦序二】建置臺灣翻譯文學史的使命◎廖柏森(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推薦序三】重拾舊愛.回憶《拾穗》◎張俊盛(清華大學資工系教授)



    【出版序】高雄煉油廠「譯」氣風發的輝煌年代◎李順欽(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序言:一本令白先勇和平鑫濤欽慕的雜誌

    論譯介英美現代主義文學,《拾穗》走得比《現代文學》更前面,要論流通量,《拾穗》的發行網比《皇冠》更廣,怪不得白先勇和平鑫濤欽慕一時,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志。



    第一章:金開英答應辦雜誌

    既然時局不穩、謠言眾多,不如由公司出錢,向國外購買書籍、雜誌請同事翻譯,讓閒人有事做,也消磨消磨年輕人的時間,以免胡思亂想。



    第二章:馮宗道一圓編輯夢

    馮宗道讀得津津有味,深覺同仁之間藏龍臥虎,想起兒時獨自勉力辦刊,眼前卻有眾多同好相伴,縱使連夜挑燈校稿也不以為苦。



    第三章:南馮北郁,北郁登場

    《拾穗》第二十三期便刊出《溫莎公爵回憶錄》單行本的廣告,編入「拾穗譯叢」第一種,銷售採預購制,「每冊定價五元,即日起徵求預約,預約及拾穗訂戶特價每種四元」。



    第四章:鄉愁是一篇篇譯作

    不管是朱杰翻譯的拜倫、曼殊斐兒、吳爾芙,還是郁仁長翻譯的溫莎公爵和雪萊,都是一九四九年之前風靡中國的英國名人。



    第五章:以文會友,相濡以沫

    各學校機關團體福利社及學生私人願與本社合作經銷拾穗者,請速函高雄左營四十六號信箱,敝社即可寄奉經銷申請卡二份,手續異常簡便,請勿失之交臂。



    第六章:譯出一片異域風光

    此時韓戰已經爆發,美國深刻體悟到臺灣作為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再次將臺灣納入防堵共產勢力的一環。



    第七章:艾丹舊夢中的女郎

    漫長的海程中,艾丹解開珍妮用紫色絲線繫妥的包裹,起初不明白:在浩瀚的英國文學中,為什麼珍妮獨挑《白衣女郎》?



    第八章:公職人才,濟濟一堂

    在綠島新生訓導處的那五年,張以淮除了抬石頭、修牆、挑水肥、種菜、寫自白書、研究蔣中正言行,並靠著一本英漢字典,日以繼夜研讀英文。



    第九章:莘莘學子,翻譯青春

    譯者是原文最親密的讀者。海濱客作為海島上的客家人、十九歲的大二生,翻譯完這篇〈學問之道〉,當如醍醐灌頂。



    第十章:伸向東瀛的翻譯橋

    泰源監獄擔心政治犯心裡悶得慌,特准政治犯寫稿、投稿,每個月監獄收到的稿費高達二十萬元至二十五萬元,形成空前絕後的泰源文學地帶。



    第十一章:反共血脈,親美潮流

    《拾穗》的出版委員自英美刊物選譯了三篇文章,砥礪讀者繼續與「眼前的陰霾奮鬥」,呼應政府反共抗俄、親美親英的文藝政策。



    第十二章:堅守譯道,譯無反顧

    原本以為作者柯南道爾過世後,福爾摩斯也跟著入土,沒想到竟然在臺灣復活,繼續跟華生醫生鬥智拌嘴。



    第十三章:情到深處無怨尤

    成為拾穗的編者,是我童年時的心願之一,當時之所以有此志趣,是因在那求知若渴的年歲裏,拾穗曾滿足了我的求知慾。沒想到五年前,我竟實現了這小小的心願。



    第十四章:拾不盡的穗,說不完的事

    附錄(一)《拾穗》大事紀

    附錄(二)「拾穗譯叢」書目



    ?





    推薦序1



    是翻譯研究,更是文化人的生命史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一九五?年代,臺灣人面對內外交迫的處境:外有國共對峙的臺海詭譎局勢與全世界的冷戰風雲,內有國民黨政府高壓統治的白色恐怖桎梏,在翻譯研究「多元系統理論」中這是標準的所謂「危機」或「過渡」時刻,也就是說,翻譯文學在這契機中很有可能站上主導文學系統的地位。因此我們不難想像,為何《自由中國》、《自由談》、《文學雜誌》、《文星》與《現代文學》等以譯介外國文學為己任的刊物會陸續成立。在那個站在世界體系邊緣的年代裡,臺灣人民沒有網路,普遍也不能出國遊歷、留學,因此「翻譯文學」就成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介面。



      綺容在這本書裡面論述的,是一段相對來講較不為人知曉的翻譯史。高雄煉油廠創辦的《拾穗》雜誌一路從一九五?延續到一九八?年代,譯介的文類豐富(有音樂、科學、醫療、政經與文學、藝術等各類文本),且其中文學譯作除了一般的純文學作品(如海明威The Old Man and the Sea,被翻譯成《海上漁翁》)以外,還有偵探小說(艾勒里.昆恩)、戲劇(《南太平洋故事》、《吉屋招租》)、冒險小說(《海狼》),以及犯罪小說(電影《教父》原著小說,被翻譯成《黑手黨傳奇》)。學者皮姆(Anthony Pym)說,譯者都是一些被忽略的「文化人」(cultural figures),而能夠還原其生命史的,大概只有綺容所做的這一類翻譯史研究。



      如此說來,我們不妨把這本書當成一個個故事來看,而看到第十三章〈情到深處無怨尤〉除了令人備感噓唏,更深刻感受到綺容論述的故事性。只見末任《拾穗》主編佘小瑩為這本雜誌付出人生的三十八年歲月,前十五年是讀者,中間十年是譯者,最後十三年是主編,因此綺容借用她所翻譯《愛的故事》(Love Story)裡面的話「情到深處無怨尤」來當章名,更表示這就是「佘小瑩拾穗歲月的最佳寫照」。如此故事在這本書裡面俯拾皆是(例如,《海上漁翁》的譯者辛原竟是高雄煉油廠的副廠長董世芬,後來當上中化董事長與石化公會理事長),相信讀完後必能對那三十幾年內臺灣的文學翻譯活動有更清楚的認識。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