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747067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時報出版
2023年12月26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3747067
  • 叢書系列:People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eople


  • 人文社科 > 傳記/自傳 > 人物群像











    兩岸人物瞬息的遣懷與永恆的思鄉

    盡己之力搶救遷台歷史,以紀錄片與出版相互輝映,

    無異為兩岸文學新添了一大筆可觀的精神財富



      每一刻面對面的聆聽,繼而書寫,都是起點,

      不時回望受訪者「敘事」開端,重構生命經驗。

      此書專精有見地,也廣博透視,銜接文學的浩如煙海,

      盡掇遷台文史無窮的堂奧!

      

      是思鄉,也是遣懷,一長段漫長而艱辛的歲月,完全靠著恆心和毅力渡過,受訪者所經歷的事故,無奇不有。



      只浩歎,思念千年,等待的家人怎相見?不斷思索,這苦難何時可了?



      防砲司令蕭知三的三重空軍一村昔日眷舍已成眷村文化園區,夫人如何在十四坪小屋度過遷台最苦時期?胡宗南之子胡為真名為Victor勝利,是為了紀念當時打勝中共、克復延安。同具黃埔軍魂的黃世忠將軍背誦著校訓,拿出當年黃埔中正劍,上頭一邊刻著「成功」、一邊刻著「成仁」,對他來說,軍人最重要的,就是榮譽!



      知書達禮的姚雲龍娶山地之花後,思親心切,又為何在家書寫到,「乾脆斷了音訊就當我已經不在人世,免得牽腸掛肚」?媒體人陳鳳馨說,被戰爭改變了兩代人,如果沒有戰爭,外公可能會一直定居在日本,後代子孫就會慢慢忘記祖先來自浙江青田。



      李花崗相信父親總有一天會回家,所以臂膀不肯戴黑紗,直到有一天殘酷的面對自己終究失怙。同樣為空軍遺族,傅依萍描述媽媽超越煩人的轉折,記者李芸玫筆下的爸爸則是愛國心強烈,腦中就像有一張大地圖,國軍或盟軍打勝仗就興高采烈,吃了敗仗就心情沉重。



      「幸福很簡單:有家回,有人等,有飯吃。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家中的那碗熱湯,和始終為你點亮的那盞燈。」王士儀卻始終等不到那盞燈。苦苦等燈的還有戰後嬰兒高丹華,為完成爸爸「讓烏坵燈塔亮起來的遺願」,她傾家蕩產二十年。



      「真北平」少東家張紹鐸照顧一百一十五歲的趙蘭花無微不至,他曾經將父親的故事搬上舞台,演活游擊將軍張禮安。杜睿展心目中,爸爸杜成山是真正的英雄,墨鏡、西裝、風衣與紳士帽的行頭,神祕帥勁不會輸給007電影的詹姆士龐德。



      陳錫煌的父親是掌中戲國寶李天祿,父子曾在一九四七年知前往上海找商機,際遇曲折。百歲萬永順連串三字經來回憶戰爭的慘絕人寰,野百合純潔美麗,楊樟富跟著部隊荒島求生,撤退時,整座島的野百合被吃光光,一朵也不剩。



      走過時代動亂,台海世紀大遷徙後的歲月逐步安逸,時光流動太快,許多舊事都來不及記錄瞬間就消逝。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因此架起《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拍攝千部磅礡記錄片,再也以細緻紙本補遺,系列出版物無異是豐藏與驅動的印證,給予兩岸文學正面省思。



    ?


     







    推薦序



    輯一 保家衛國大將軍

    防砲司令的眷村回憶錄──蕭張世英

    遇見一本會說話的歷史課本──黃世忠

    如詩的家族際遇──胡為真

    烽火三部曲,揚父之名乃是大孝──張紹鐸

    輯二 族群的和諧

    野白合在哭泣──楊樟富

    了斷音訊,免得牽腸掛肚──姚雲龍

    取娶本省妻,做湖南臘肉──彭中

    輯三 女性的天倫嚮往

    戰爭改變兩代人的命運──陳鳳馨

    烈士遺族,寡母幼子開枝散葉──傅依萍

    我的英雄老爸李玉成──李芸玫

    父親以傻子的勇氣,獲得平反與尊重──李芸玫

    雲端黑蝙蝠,凡間七仙女──李花崗

    為烏坵赴湯蹈火一介女流──高丹華

    輯四 老兵的鄉愁

    邁向勝利的階段──劉哲基

    滄海一聲笑──萬永順

    二度摔機的奇蹟──金英

    台灣光復後,天天布袋戲──陳錫煌

    我的爸爸是凌凌七──杜睿展

    輯五 舊物絮語,遷臺一代的典藏筆記

    進入飛彈時代──蕭知三

    守護南穹──蕭知三

    中美合作衛蒼穹──蕭知三

    台灣的武俠電影熱──蕭知三

    一九四七年的 小黃卡 ──蕭知三

    聽廣播也要有執照?──潘長發

    員工訓練班修業證明──歐陽璽

    參與越戰的國軍──湯水易

    飄洋過海的袁大頭──王春源

    遷臺的救生「船」──索予明

    機工長的榮譽──林富民

    火柴盒大小的間諜相機──王根深

    女兵視角的八二三──張秋香





    ?









    連結所有發亮的善念

    ──石靜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盡己之力搶救遷台歷史,以紀錄片與出版相互輝映,無異為兩岸文學新添了一大筆可觀的精神財富,「能多讓一個人看到史實,就是播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同理心關照當下所思所想,被訪問者的場景即使充滿傷痛,如果能夠藉由書寫將之轉化,這也未嘗不是生命饋贈的禮物。



      兩岸人物瞬息的遣懷與永恆的思鄉,都是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長期的關注,擔任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以來,期許透過對歷史的認識與了解,彌平族群與世代的對立,帶來和平。「不為公益之事,何遣有涯人生?」文教推廣來自深藏於靈魂裡的使命感,日積月累,轉化為深耕砌痕,豐藏著遷台記憶的驅動力。也因此,如實治理自己,也帶領團隊逐步開啟人生ESG,E是增益好環境,S是多做多說對人類有幫助的事,G則是正向循環,優化宇宙範型,連結所有發亮的善念。



      「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第二冊,延續《遷臺歷史記憶庫》主軸,靜心翻頁的當下,希望這個長耕深耘的計劃具有紙本的溫潤文味,定錨直面初心,每一刻面對面的聆聽,繼而書寫,都是起點,不時回望受訪者「敘事」開端,重構生命經驗。此書專精有見地,也廣博透視,銜接文學的浩如煙海,盡掇遷台文史無窮的堂奧,往最有權威性的版本盡力。



      擅寫幽微心思的作者群執筆,反覆推敲,重整版本,砍掉無數段落,細細刨除贅語冗詞,才得以追求到洗練與經典,歷經滄桑,充滿青春懷想與喟嘆,一個少年老成帶著奇特的世故。簡潔中,表達深刻。



      是思鄉,也是遣懷,一長段漫長而艱辛的歲月,完全靠著恆心和毅力渡過,受訪者所經歷的事故,無奇不有。只浩歎,思念千年,等待的家人怎相見?不斷思索,這苦難何時可了?



      防砲司令蕭知三的三重空軍一村昔日眷舍已成眷村文化園區,夫人如何在十四坪小屋度過遷台最苦時期?胡宗南之子胡為真名為Victor勝利,是為了紀念當時打勝中共、克復延安。同具黃埔軍魂的黃世忠將軍背誦著校訓,拿出當年黃埔中正劍,上頭一邊刻著「成功」、一邊刻著「成仁」,對他來說,軍人最重要的,就是榮譽!



      飛行教官金英兩度失事墜機,大難不死,順從命運,卻不畏命運。周廷奎十歲的天空,是灰色的。「浸過汗 泡過淚 依然 方方正正」短短十二字詩句,道盡半生的坎坷。



      知書達禮的姚雲龍娶山地之花後,思親心切,又為何在家書寫到,「乾脆斷了音訊就當我已經不在人世,免得牽腸掛肚」?媒體人陳鳳馨說,被戰爭改變了兩代人,如果沒有戰爭,外公可能會一直定居在日本,後代子孫就會慢慢忘記祖先來自浙江青田。



      李花崗相信父親總有一天會回家,所以臂膀不肯戴黑紗,直到有一天殘酷的面對自己終究失怙。同樣為空軍遺族,傅依萍描述媽媽超越煩人的轉折,記者李芸玫筆下的爸爸則是愛國心強烈,腦中就像有一張大地圖,國軍或盟軍打勝仗就興高采烈,吃了敗仗就心情沉重。



      「幸福很簡單:有家回,有人等,有飯吃。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家中的那碗熱湯,和始終為你點亮的那盞燈。」王士儀卻始終等不到那盞燈。苦苦等燈的還有戰後嬰兒高丹華,為完成爸爸「讓烏坵燈塔亮起來的遺願」,她傾家蕩產二十年。



      「真北平」少東家張紹鐸照顧一百一十五歲的趙蘭花無微不至,他曾經將父親的故事搬上舞台,演活游擊將軍張禮安。杜睿展心目中,爸爸杜成山是真正的英雄,墨鏡、西裝、風衣與紳士帽的行頭,神祕帥勁不會輸給007電影的詹姆士龐德。



      陳錫煌的父親是掌中戲國寶李天祿,父子曾在一九四七年知前往上海找商機,際遇曲折。百歲萬永順連串三字經來回憶戰爭的慘絕人寰,野百合純潔美麗,楊樟富跟著部隊荒島求生,撤退時,整座島的野百合被吃光光,一朵也不剩。



      願讀者和我們一起閱讀受訪者在戰爭的苦難,流亡遷徙的共振,「報導文學是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來從事人生探訪以及真實報導的生動寫作。」是學習,也是教育,這本書無異可將歷史的風雲,古道的顏色,留存後人風簷展讀。



    溯江與離海

    ──李碧華(主編)



      溯江有來處,離海有歸程,時光流動太快,許多舊事都來不及記錄,瞬間就消逝,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因此架起「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拍攝千部磅?記錄片,再也以細緻紙本補遺,系列出版物無異是豐藏與驅動的印證。



      團隊的力量足夠做這個世紀文化工程,提煉、搜尋與翻轉,給予兩岸文學正面省思。



      走過時代動亂,台海世紀大遷徙後的歲月逐步安逸,渡海前輩更體認「島嶼無戰事」的不易。名將老兵書寫浩瀚歷史,往事難如煙、舊夢不如塵,年歲越大回味越深。



      講的人,講一次痛一次;聽的人,聽一回嘆一回。離鄉在碼頭、道別於機場……淚水撲向錐心時刻,「鐵幕」的顫慄終因停火而各自築起新地貌,新世代為追尋至親故事,相關文物的典藏是個含淚的線索。



      遷台老人面臨什麼困頓?朝思暮想的親人歷經什麼傷痛?兩岸來往後,什麼是深厚的激勵,又怎樣溫情連結?《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二)》編撰過程悲喜交集,既聽見受訪者提到流離失所的砲聲,也說到天倫團聚的炮聲。訪談間流動真實與悲憫,聽聞著同文同種同血脈,一九四久就是分合密碼,隨時隨地都是起點。



      坦然面對,才能加速癒合,自《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一)》成為戰爭文學經典後,開拓了世代理解之路,一生唯一經歷不變的愛.是國,是家,是父母親。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本書【輯一】懷抱著保家衛國的黃埔軍魂,「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為國抗寇忘命拼死;大將軍蕭知三、張體安、黃世忠與胡宗南隨軍退守台澎金馬浴血砲戰,孤膽懸命立錐台海,太平悠悠七十載年。



      【輯二】曾經燦爛,黃昏卻臨,探索人生的勇氣與善良,標註在楊樟富、陳錫煌、金光、金永順與杜成山身上,他們被戰爭改變了命運,穿越時代征戰,觀照史實後,擁有富國強民的能力。老兵成功創業,劉哲基的「蘋果麵包」必然好好記上一筆。



      【輯三】戰後嬰兒潮這一代終究已難規避歷史答卷,陳鳳馨、傅依萍與李花崗,她們是媒體界菁英,當年雙親鞋底帶著家鄉的泥土,離岸遠漂,兩岸互通後,由下一代僕僕風塵奔於回鄉望祖。還有馬不停蹄,為烏坵赴湯蹈火者一介女流高丹華,無不寫下傳奇女力,留下屐痕。



      【輯四】故鄉他鄉,迢迢千里,番薯與芋頭結下百年好合,紅塵逆旅,今生總有相與的人。為老兵的族群和諧喝采,姚雲龍娶山地之花,湖南臘肉王彭中娶客家妹,他們聞達堅韌,把生命高舉在塵俗之上。



      【輯五】舊物絮語是別冊,遷台第一代的絕版典藏品,在本書中盡收眼底。有戰爭砲彈遺物,泛黃的機密文件,無科技的手作,來往通商的錢幣,還有故鄉攜來的傳家寶。後輩是捐贈,也是保存,更是典藏,往後世代子孫來到沈春池基金會文物館,睹物思親,與時代同嘆。



      講述家族故事,總是數度哽咽而講不下去,發生的事都情非得已,卻仍忍不住要呼喊,「為什麼是我?」。



      箏曲悠揚,一弦一柱思華年,從年少時的壯志到人生黃昏裡的智慧,這是一本橫跨時空,遼闊深遠的類歷史課本,情懷如夢,文字也如詩。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