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

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88716
濟群法師
商周出版
2023年12月14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3188716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3 x 17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Open mind系列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水本來只是流動的液體,是低溫將它們凍成了冰。


    執著就像低溫一樣,將妄想凝聚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


    ?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其修行是從改變認識入手。每個人只能生活在自己認知的世界中,離開自己的認識,這一世界就不存在了。除了個體之外,宇宙中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每個眾生都有自己的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世界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認識」與「存在」兩方面。《唯識三十論》正是解決認識與存在的關係。世親菩薩撰寫本論,就是為了破我法二執,以顯唯識中道之理——世間萬有只是心識的顯現,當證得我空、法空,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


    《唯識三十論》的思想主要由四部分組成:1.八識,2.諸法唯識,3.三性、三無性,4.瑜伽止觀。現代人研究唯識,往往停留在前三項,忽略了唯識止觀的部分,這就使唯識趨向哲學化。但在學佛過程中,「見」和「行」是缺一不可的。唯有「解行相應,教觀並重」,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所以本論也是強調學佛需「解行並重」的論典。


    ?


    《唯識三十論》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個偈頌,但文約義豐,正所謂「含萬象於一字,約千訓於一言」,既是一部唯識學概論,也是唯識學集大成之作。本書附篇亦介紹唯識重要論典《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等,讓我們對唯識有更全面的認識。


     





     自序


    第一章唯識總論


      一、菩提心


      二、三性三無性


      三、八識


      四、唯識


      五、種子,種性


      六、菩薩行


      七、瑜伽止觀


      八、轉依


      九、因明


    第二章關於本論


      一、作者


      二、本論的撰作目的


      三、本論的組織結構


      四、本論的注釋及流傳


    第三章正論


     第一節 標宗


      一、我與法


      二、我法是假名安立


      三、我法差別義


      四、識變義


      五、總說三能變識


      六、識如何變現


    第二節 初能變──阿賴耶識


      一、賴耶的自相


      二、賴耶的果相


      三、賴耶的因相


       1.什麼是種子


       2.種子具六義


       3.種子從何而來


       4.種子的薰習義


       5.見分薰、相分薰


       6.阿賴耶緣起


      四、賴耶的行相


       1.心與境


       2.心的結構


      五、賴耶的所緣


       1.四緣生諸法


       2.種子、根身、器界


       3.共變、不共變


      六、賴耶的相應心所


       1.心王與心所


       2.心所的種類


       3.五遍行


      七、賴耶的情感


      八、賴耶的倫理屬性


       1.善、惡、無記


       2.人之初,性無記


      九、相應心所與阿賴耶識的差別


      十、賴耶的特徵


       1.剎那生滅,相似相續


       2.唯識的時間觀


      十一、賴耶的伏斷位次


     第三節 第二能變──末那識


      一、舉體出名門


      二、末那的所依


      三、末那的所緣


      四、末那的行相


      五、末那的相應心所


       1.四惑


       2.八大隨煩惱


      六、末那的倫理屬性


      七、末那在三界的活動情況


      八、末那的伏斷位次


     第四節 第三能變──前六識


      一、六識差別


      二、六識的體相


      三、六識的倫理屬性


      四、六識的相應心所


       1.總說意識相應心所


       2.釋五遍行


       3.釋五別境


       4.釋善十一


       5.釋根本煩惱


       6.釋隨煩惱


       7.釋不定四


      五、六識的所依


      六、前五識的活動情況


       1.諸識的生起因緣


       2.諸識是否同時生起


       3.心靈的海洋


      七、意識的活動情況


     第五節 正辨唯識


      一、識的變現


      二、無我唯識


     第六節 解答疑難


      一、心識生起難


      二、生死相續難


      三、唯識所因難


      四、世事乖宗難


      五、聖教相違難


      六、唯識成空難


      七、色相非心難


      八、現量違宗難


      九、夢覺相違難


      十、外取他心難


      十一、異境非違難


     第七節 唯識中道觀


      一、三性


       1.遍計所執性


       2.依他起性


       3.圓成實性


       4.三性的關係


      二、三無性


     第八節 唯識性


     第九節 修證位次


     一、資糧位


     二、加行位


     三、通達位


     四、修道位


     五、究竟位


    【附篇】


     《解深密經》要義說


      一、淨土莊嚴


      二、勝義諦相


      三、論不可說


      四、一切種子心識


      五、諸法唯識


      六、諸識生起情況


      七、三法相


      八、三無自性


      九、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十、五性各別與一性成佛


      十一、三時判教


      十二、瑜伽止觀


      十三、如來法身


      十四、結說


     《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瑜伽師地論》提要


      一、本論的創作和傳譯


      二、內容提要


      三、本論的地位和流傳


     《辨中邊論》述義


     《攝大乘論》發微


      一、作者和本論的撰作目的


      二、本論的所依經論


      三、本論的注釋和翻譯


      四、本論的內容


      五、本論的組織結構


      六、本論的地位和流傳


     《唯識二十論》的唯識思想


      一、釋四事成立唯識


      二、否定獄卒實有成立唯識


      三、從十色處教顯唯識義


      四、破外境實有成立唯識


      五、破現量證成立唯識


      六、釋夢覺難成立唯識


      七、辨二識輾轉決定成立唯識


      八、顯睡眠心壞成立唯識


      九、引意罰為重成立唯識


      十、示他心智不如實知成立唯識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


      一、什麼叫唯識


      二、從經教證明唯識


      三、從理論建立唯識


      四、從實踐體驗唯識


      五、從業力說明唯識


      六、從譬喻顯示唯識


      七、釋難以成立唯識


      八、結束語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


      一、前言


      二、成立諸法唯識


      三、捍衛唯識思想


      四、以三性抉擇一切佛法


      五、會通《楞嚴》、《起信》


      六、教觀合一


      七、編《慈宗三要》,提倡彌勒淨土


      八、結束語






    其 他 著 作
    1. 怎麼過好這生活
    2. 有疑惑,才能開悟
    3. 禪語心燈
    4. 走出生命的迷霧
    5. 走出生命的迷霧
    6. 你也可以這樣活著
    7. 心,才是幸福的關鍵
    8.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9. 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
    10. 開啟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