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十二帖文化資產的日常守護良方
「預防勝於治療」,在人體健康上如此,在文化資產領域亦然。從「預防」做起,為文化資產營造出良好的保存環境,可以有效保持文化資產的健康,除了減少所費不貲的修復經費,還可以避免修復時程。1980年代迄今,「預防性保存」是國際上文化資產保存的主流意識,從環境入手,探究文化資產劣化成因並評估風險,進而擬定保存策略,相信「正確的保存可以減少修復」
本書論及環境中導致文化資產劣化的因子,不僅有溫度、濕度、光、生物、地震、氣象災害等自然環境因素;也包括因為社會發展導致環境影響產生文物劣化的空氣污染。當然,人為疏失引發文化資產受損的撞擊與震動、火災、竊盜、設施規劃不佳等因素也在其中。作者並指出,文化資產保存從業人員,應該要建構文化資產的「保存倫理」。
作者出版本書的理念很純粹,當時日本需要一本以自然科學為主軸、預防性保存為核心的專業書籍,用以落實在文化資產保存實務工作。本書兼具嚴謹的學理論述與詳細的解說範例,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火災及大氣科學、人為疏失或蓄意破壞等等不同範疇。當我們研讀之際,發現作者在每個章節裡仔細描述諸多保存因素的細節,不禁由衷佩服工學院出身的三浦先生、理學系出身的佐野女士及木川女士,畢生奉獻於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更有甚者,因應本次翻譯出版,作者再次修訂了部分章節內容,看著作者修訂的筆跡,可見其讓本書更臻完善的心情,也讓我們了解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與方法必須與時俱進。
本書2004年於日本出版即受到博物館、美術館及大學院校廣泛運用。日本在2009年修訂《博物館法》施行條例,針對學藝員(相當於國內博物館或美術館相關研究或從業人員)規範了必修科目「博物館資料保存論」,這本書成為指定教科書。希望書中提供的十二帖文資日常守護良方,在臺灣也能提供文化資產相關從業人員對保存環境有最根本的認識,並成為國內實務或教學運用的最佳參考書。
在此特別感謝參與本書製作的所有人員、各章節的審訂者及審查委員。本書內容涵蓋領域廣袤多元、加上作者許多細節的描述。編輯團隊多次縝密編輯校對,若有不夠完美之處,期盼讀者不吝批評指教。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陳濟民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