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朝代更迭、塑造政體、身分認同談中國政治思想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朝代更迭、塑造政體、身分認同談中國政治思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5518
金英敏
陳牧謙
臺灣商務
2023年12月29日
230.00  元
HK$ 195.5  






ISBN:9789570535518
  • 叢書系列:歷史.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2.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中國史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繼大師蕭公權後,又一本於西方暢銷的中國政治思想史★



      中國歷史三千年,蘊含著複雜多元的文明,然而「中國」是什麼?如何形成開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否為大一統概念的延續?迄今仍是常被忽略的課題。本書從歷史事件、思想家言論、經典文本與注疏等素材,議題式探究時代、人民與政治思想間如何拉鋸與磨合,如何以文化回應與認同自己的位置。



      「中國」是國家?抑或地理名詞?

      「專制」與「大一統」並非認識中國史的絕佳視角?

      在朝代更迭間,人們該如何應對新變革?新舊王朝的思想觀是否有延續?



      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作為全球大國迅速崛起,然而全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忽視或過度簡化塑造中國的漫長歷史,以及在國際轉型上的複雜思想和理想。在大眾的認知中,中國一直是作為單一且固定的國家存在,然金英敏教授提供了新的視角,探問中國歷朝的政治秩序和思想,真的超過兩千年從未改變?



      每個朝代的開展或能視為一個嶄新秩序,

      更是思想家與傳統道德互動、形塑敘事視角的契機。



      作者循著中國歷史的進程,以影響中國深遠的孔子時代為開篇,結束在當今中國對全球新秩序的探索。分別探討各朝代不同時期的政治特徵與社會願景,用跨領域的研究思路,從文學、經濟、藝術、哲學等方面挖掘線索,傾聽人民的聲音、釐清政府的態度,再賦予獨到的論述,並運用豐富的學術研究來佐證,深刻地挑戰了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觀念。



      ★作者給讀者的建議★

      學習中國政治思想除了能讓視野更為開闊之外,究竟還能從中學到什麼?有的人可能免不了想問:我們到底能學到哪些教訓?是能理解善治的本質,還是能了解當今的問題?有的人甚至會說,只要我們將中國政治思想加以更新,以適當的方法重新構想,便有望能為今日的世界找到政治秩序的理想。我的心願相較之下簡單許多:中國政治思想本身就富饒興味。這並不是說中國政治思想能夠為善治的本質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能從中找到豐富的資源,以此反思自己關心的政治議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該忽視觀念跟歷史現實之間的聯繫,以此照見當時時空中的政治經驗。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文導讀

      「本書以長時段通史維度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的同時,亦強調超越國族主義史觀的一元論述。……雖以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為綱,卻不以目的論式的敘事強調政治思想對於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延續性影響,而更加側重中國政治思想的內在多元性。」



    好評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林俊宏(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傅揚(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黃俊傑(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對從最早的時代到當今的中國政治思想進行了權威、深入、全面的概述。這本書對於幫助確定中國思想的複雜性及其發展的混合根源具有無價的價值。其中的核心是作者強有力的論據,即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中國,而是多個中國——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個思想世界。完全不可或缺。」——凱瑞.布朗(Kerry Brown)�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中國研究所主任



      「我很高興現在有這樣一本書。長期以來,英語出版界對中國政治哲學的表述一直以對具體化、本質化的『儒家思想』的討論為主,與歷史現實無關。在本書中,金英敏在歷史脈絡和哲學敏銳性之間取得了恰到好處的平衡,超越了經典文本的研究,涵蓋了整個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專著。它將成為對學術文獻做出重大干預的稀有書籍之一,同時也可供對中國政治思想如何發展及其對今天的持續相關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李蕾(Leigh Jenco)�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教授



      「這是一本非凡的書,毫不費力地融合了深刻的理論創新和歷史敘述。它挑戰了許多傳統智慧,對中國政治思想進行了新穎、平衡的概述,這應該成為所有該學科學生的新起點。」——安格(Stephen C. Angle)�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與東亞研究教授



      「本書學識淵博,論證有力,組織優雅,文筆優美;它無疑是同類著作中最好的。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政治思想或一般政治思想特別是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中國研究書評》(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



     





    推薦語

    導讀 從政治思想重訪「中國」的多元面貌�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提及的朝代

    前言

    導論 如何理解中國政治思想史?

    中國是什麼?

    研究中國性的各種取徑

    威權政府的詮釋

    儒家的概念

    類型分析取徑與行動者中心的取徑

    本書敘事手法

    幾條主要軸線

    第一章 文明禮俗社會——影響歷代思潮的孔子

    從神權政體到文明禮俗社會

    禮與認知能動性

    禮與情感能動性

    政治菁英的形成

    小政府、小國家

    第二章 政治社會——戰國思想對禮的論辯

    政治社會的概念

    相互競爭的理念

    墨子:平等分配資源

    荀子:欲望與資源要供需平衡

    老子:君主需無為而治

    韓非子:自利是為改善處境

    楊朱:以自我為中心

    孟子:普遍人性具有道德

    莊子:以審美角度看待世事萬物

    第三章 國家——從地方政權到中央集權

    涉外關係:秦漢與外族的二元關係形成

    商鞅變法:與人民溝通,強化軍事實力

    賈誼〈過秦論〉:秦朝為何二世亡?

    鹽鐵之議:賢良文學之士與御史大夫的辯論

    第四章 貴族社會——被動地遵守階級文化的唐朝

    新的歷史情境

    唐代的秩序

    多元包容的中國性

    超越華夷之分的皇帝

    宗教寬容

    開放的仕途

    唐律賦予各階層的框架

    國家與貴族的共生關係

    唐代秩序的衰頹

    「被動從眾」作為政治意識形態

    皇帝要有為?無為?

    貴族獨有的文化素養

    佛教與國家深度融合

    韓愈提倡復古

    〈鶯鶯傳〉反映唐代社會秩序

    社會的個人、內心的自我

    第五章 形上共和國——宋朝士人的道學思想

    如何定義南宋的中國性?

    新型菁英的出現

    道學與形上共和國

    形上共和國——人人平等,菁英群體可施展政治抱負

    第六章 混一天下——中國人在蒙古帝國中的身分認同

    朝貢貿易體制

    對蒙古統治的回應

    耶律楚材:促使元朝轉型的關鍵人物

    趙蒼雲與趙孟頫:用藝術表現政治觀點

    馬致遠:《漢宮秋》中的王昭君

    馬致遠翻轉中國中心論

    第七章 獨裁體制——帝制晚期君主的絕對權力如何產生?

    中國歷史中的君權

    理解明代專制統治的不同取徑

    另闢研究明朝的取徑

    王廷相的唯物哲學

    第八章 是公民社會還是政治有機體?——帝制晚期的政治角色思辨

    中國的公民社會之辯

    《大學》八條目的追求

    理解八條目的不同取徑

    作為政治語彙與政治綱領的八條目

    政治有機體的兩種理念

    對君主的勸諫:集合政治體的各部門團結合作

    對平民的建議:王陽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帝國——多元族群國家的統治者與人民

    清代統治者的政治身分認同

    實學:與道學對立的百科全書式學問

    善治與地方自治

    中國脈絡下的西化

    結語 從大脈絡思考中國

    在近代早期東亞競逐核心地位

    在現代東亞競逐核心地位

    在當代世界競逐核心地位



    徵引文獻



    ?






    導讀



    〈從政治思想重訪「中國」的多元面貌〉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地緣政治以及國際經濟等層面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爭議,中國的概念定義與實質內涵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學界、乃至當代思想界關鍵的探討課題。究竟「中國」在概念意義上的範圍為何?其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與文化脈絡是否有所延續?抑或是有何發展及差異?對於以上問題,近年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乃至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紛紛就自身學科的專業背景提出各自見解進行討論。至於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則是從政治思想史的視野切入,以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為經,政治體制、秩序建構以及身分認同等議題作緯,藉此探討「中國」在思想意義上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本書英文原版由英國的政體出版社(Polity Press)於二○一七年底發行,原題為《中國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作者金英敏(Kim, Youngmin)現任韓國首爾大學政治科學與國際關係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思想史、政治史與政治學,尤其在儒學與中韓政治思想史相關議題上用力尤多。作者二○○二年自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期間師從新儒家代表學者杜維明,學位論文題目為「重新定義自我與世界之關係:明中葉新儒學論述研究」(Redefining the selfs relation to the world: A study of mid-Ming neo -Confucian discourse),此外作者亦曾在歷史學、政治學以及哲學領域之學術期刊上發表中韓思想史相關議題之論文多篇,如其對明代理學家湛若水(一四六六—一五六○)的思想曾進行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



      根據本書〈導論〉及其英文原名,可以得知作者的寫作動機,曾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蕭公權的經典著作《中國政治思想史》之啟發。在前人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基礎上,作者試圖在歷史書寫乃至史觀詮釋上,有所發覆。本書以長時段通史維度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的同時,亦強調超越國族主義史觀的一元論述。受到十九世紀歐洲國族主義以及實證史學思想的影響,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學界出現了一批中國通史類著作,其中膾炙人口者,諸如錢穆《國史大綱》、張蔭麟《中國史綱》、呂思勉《中國通史》等。這類通史著作,當中傑出者富有宏觀史識,尤貴考察歷史之延續與嬗遞,然而其中一元論的正統敘事,卻也往往容易造成讀者將所謂中國視為單一均質的整體,尤其是將漢文化以及儒家思想視為中國的主要範疇。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學界對中國研究的推進,尤其是對中國性(Chineseness)多元複雜內涵的揭示,學者們越來越傾向將中國視為一組在地理疆域、乃至文化範疇上持續變化而浮動的概念。更具體地來說,所謂中國的構成,並不只有漢文化,亦包含經由內陸亞洲(Inner Asia)與海洋世界傳入的非漢文明;另一方面,即便就漢文化抑或是儒家思想本身而言,其內部亦具有高度異質性而不可一概而論。是以本書雖以書寫中國政治思想為綱,卻不以目的論式的敘事強調政治思想對於中國大一統局面的延續性影響,而更加側重中國政治思想的內在多元性。



      本書作者雖強調思想的內在多元,卻並非消極的解構論者。通過歸結中國歷代思想家對政治秩序的理念與論述,本書在〈導論〉及〈結語〉之外,依時序從先秦至晚清分別以八章的篇幅討論:文明禮俗社會(enlightened customary community)、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國家�政府(state)、貴族社會(aristocratic society)、形上共和國(metaphysical republic)、獨裁體制(autocracy)、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政治有機體(body politic)以及帝國(empire)等政治概念。綜觀各章篇幅、內容深淺不一,大體而言深入淺出,其主要特長在於綜合以歐美為主的海外中國學研究成果以及問題意識,分析中國歷代政治思想特色及其變遷。作者係研究明代新儒學出身,故本書探討宋明理學與中國政治思想之相關章節較為出色,而其篇幅與論述相對精煉,可資中國思想史的入門者作為參考。作者在關注儒家思想內在理路的同時,亦能留意對外關係對於中國政治思想之深遠影響,尤其是契丹、女真以及蒙古等非漢文化傳統,對宋代以降中國的華夷觀乃至大一統思想的互動。



      通過探討中國歷代政治思想之發展與差異,本書批判性地檢視傳統中國的政治話語。不因循前人之說,作者主張所謂大一統的論述,實際上是建構在高度異質的多元因素之上,至於中國專制政體的形塑過程,亦不乏歷史的偶然性,並非是大一統思想必然導致的結果。在這個脈絡之下,就史學的討論概念而言,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與作為身分認同的中華,實際上並不完全重合,甚至有所矛盾,如作者在〈結語〉中列舉朝鮮在面對清朝的外部壓力時,內部以「小中華」自居的特殊認同,便是典型的例子。關於中華認同或者文化中國的多元性,正體現當代中共政權實際上並不等同甚至無法代表文化意義上的中華。當代史學大師余英時(一九三○—二○二一)曾化用德國文學家保羅.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 1875-1955)之語稱「我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誠哉斯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