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什麼是生命?

什麼是生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24601
保羅-安托萬·米克爾
Geraldine Lee
開學文化
2024年2月02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9824601
  • 叢書系列:文字絲路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0.7 x 1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字絲路


  • 人文社科 > 哲學 > 西方哲學 >











      法國哲學家保羅-安托萬·米克爾(Paul-Antoine Miquel)藉由《什麼是生命?》一書,來探討為什麼有機體生命擁有基因?單單提出這個問題,已經使我們的思維與生物學探討問題的角度大有不同,並且引導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生命?」的大哉問,開啟有關於「生命起源」的辯論。這個辯論非常重要,如果生命是一項歷史事件,那麼首先我們可以說,生命不僅止是表達生物永恆本質的屬性組合而已。如果生命有一個起點和一段歷史,那麼我們就可以找到方法,解釋這些屬性的來源。



      生命本身不斷變化,不僅在自我的意識中、甚至在在物理世界中也展現了綿延的特性。但生命本身受到物質上的限制,因此我們必須探究:其存在的憑藉是什麼?若依照柏格森所言,「生命面對其欲達成的目的時,永遠有所欠缺」,這代表造成「欠缺」的限制並非偶發性、而是本質性的。



    ?


     









    第一章? 生命物質與無生命物質- 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

    ? 生命難道只是遺傳資訊嗎?

    ? 薛丁格的魔幻水晶

    ?麥爾的目的論

    ?莫諾與生物符號的任意性

    ? 結論



    第二章? 生命與天擇假說

    ? 從天擇的基本定理到適應性景觀

    ? 史都華.考夫曼的NK模型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

    ? 基因之謎

    ? 複製、轉錄和轉譯的問題

    ? 第一個生殖邏輯模型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四章? 基因如何進化?從分子遺傳學到生物組織相互作用的動態

    ? 結論



    相關文獻節選與作者評論

    ?文獻節選一

    ?文獻節選二

    作者評論





    ?





    推薦序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發行人




      想知道「什麼是生命?」,其實是人類自古以來不斷追問的問題,尤其是各大宗教以及任何重要的思想家,都提出過種種解答,但也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人們心中的疑惑,理由很簡單:「生命」的概念涵蓋了太複雜的意義,就算由個人的經驗切入,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情境條件下,會產生非常迥異的問題意識和回答內含。



      不過,時至今日,各式各樣的提問方式大都無法迴避最基本的科學常識,也就是說,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所有問題的「解謎」模式。也就是說,人類早期有五花八門的想像空間,可以依據神話、傳說、預言、冥想、乃至神聖的經典所提出的解釋,在經過現代科學的「解除魔咒」(Entzauberung,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用語)之後,往往會經不起檢驗,而無法滿足現代人對於知識「客觀性」的要求,必須重新提出一套與時俱進的解法。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針對「什麼是生命?」的論述,即使一開始引用了20世紀初「生命哲學」代表者柏格森的哲學思考,以闡述生命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同時也強調了物質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只是作者接下來轉向了當代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其中不再夾雜所謂的傳統形而上學術語,甚至就作者看來,柏格森仍是屬於「直覺式」來探討生命的學者,其最大貢獻,是結束了「本質主義的詰問」。作者聲稱「生命什麼都不是,這是我閱讀柏格森時,學到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最好嘗試提問:生命從何而來?」



      於是本書的主要論證,幾乎完全圍繞著有關基因科技、遺傳學、以及細胞演化邏輯…等等領域,試圖從生命最底層的物質特性來處理「什麼是生命?」大哉問。讀者或許不很習慣這種回答方式,但是以作者的構思,他應該是考量了有關「生命」這個議題的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後,方才對本書寫作策略作出了如此選擇。



      在閱讀本書時,也請讀者們理解法國這家出版社規劃「什麼是…?」系列,乃是為了法國的高中生準備「哲學會考」,這項會考在高中畢業時舉行,無論唸何種高中,包括技職體系,都必須參加,而考試的格式除了申論題外,還有就是選定某幾段文本,由考生加以詮釋並評論。亦因此,此一系列的作者皆會附上他所選的兩段文本,進行解讀以作為範例,提供答題參考。



      我們從作者選的兩個文本,一是薛丁格,另一位是阿特蘭,即可看出作者的論證依據所在。薛丁格是量子物理學家,曾提出「薛丁格的貓」來解決物理常識的矛盾,193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特蘭則是生物學家,專精領域為自我組織、複雜性�湧現理論等,本書作者引述他的觀點,定義「生命」可視為是一個「生物化學網絡的動態系統」。



      由此可知,本書的重點在於釐清生命現象在物質層面的科學發現,而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在醫學方面,基本上不斷改變了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和態度。譬如人類壽命的延長,直接影響到社會行為模式和資源分配,所以將這個面向的知識結合到當代的「哲學思辨」,誰曰不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