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30026
呂佩怡
典藏藝術家庭
2024年3月15日
193.00  元
HK$ 173.7  






ISBN:9786267430026
  • 叢書系列:Critique
  • 規格:精裝 / 272頁 / 17 x 23 x 3.8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ritique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導論

    三個具啟發性的抗爭場景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

    藝術與行動主義

    從野草莓到太陽花運動

    關於本書



    第一章? 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

    以重演回應關廠女工抗爭:《加工廠》

    以虛構對應缺席的全球碼頭工人抗爭:《路徑圖》

    創造樂生保留運動的後延:《殘響世界》

    藝術如何作為殘響?

    小結:「運動之殘響」與「殘響之運動」



    第二章? 藝術即抗爭

    都市原住民部落的迫遷脈絡

    藝術介入抗爭:溪洲聚落的《我們必將勝利》計畫

    藝術即抗爭:與撒烏瓦知部落合作的《植—物 新樂園》為計畫

    小結:藝術即抗爭



    第三章? 運動當下:抗爭現場的藝術�藝述

    空間佔領—改造—部署

    視覺政治:象徵符號之創造

    情感轉向

    作為抗爭物件的「藝述」

    運動現場的藝術實踐

    小結:公民運動的創造性



    第四章? 不斷折返�反的運動

    318運動前後藝術學院氛圍

    「運動之後,穆勒咖啡館之夜」與「後運動工作團隊」(2014)

    懸置運動,複訪歷史:《錢江衍派》電影計畫(2015)

    回返運動現場的丟棄:《無題(太陽雨)》(2019)

    集體協作:《民主聖殿》(2023)

    小結:不斷折返�反的運動



    第五章? 共�同:生活作為形式作為抗爭

    「意識部落」:金樽海灘共同生活創作

    「反美麗灣開發案」:從下沙灘生活開始

    「凱道抗爭」:沒有人是局外人

    小結:關乎山海之「共�同」:生活作為形式作為抗爭



    第六章? 造動-藝術行動成為運動

    從「環境藝術」到「環境藝術行動」

    轉化藝術節為公共服務:「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

    由地方啟動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2010-2012)?? ?

    小結:由環境藝術行動成為環境運動



    結語:「藝術�運動」



    參考書目

    國內外重要大事�社會運動及藝文事件年表(1980-2021年以後)

    作者簡介



    ?









      本書是發展自我長期的研究脈絡「場外藝術」(off-site art),也就是美術館機制外的藝術實踐。這個脈絡起初是以美術館作為介面,對照現代藝術展示的白盒子空間(white cube),以及美術館之外的公共空間、日常生活、社群參與等。相關的藝術類型從「特定場域藝術」(site-specific art)、「公共藝術」(public art),到脈絡特定的「社區或社群藝術」(community art)、強調公眾參與的「參與性藝術」(participatory art)、「對話美學」(dialogue art),再到政治批判意識更明確的「政治藝術」(Political Art)、「社會參與式藝術」(socially-engaged art)、「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文化行動」(Cultural Action),或稱之為「行動主義藝術」(activist art)等。我跟隨著藝術家創作的路徑,一路擴展研究範圍,這本書即是「行動主義藝術」(art activism, activist art, artistic activism, art as activism)面向的書寫。



      研究的轉折點是2014年的318太陽花運動。2014年9月中開展的台北雙年展,法國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對於這個台灣的關鍵歷史時刻完全不感興趣,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帶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議題。參加完2014台北雙年展開幕,高漲的乏力感、虛無感、懸浮離地的感受,讓我覺得應該要做一些什麼事,真切地回應這座島嶼剛剛發生,且持續轉變中的「我們」的現實,「社會參與藝術系列演講」便在這種複雜情緒之下誕生。



      該年的9月底到12月,我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策劃「社會參與藝術」系列七場演講,邀請國內外講者來分享其在地實踐與研究,其中最後一場為「藝術←→運動」由陳界仁、黃孫權、黃建宏來談藝術與運動之關係,在講座的最後,大家熱切地討論起我所下的標題「藝術←→運動」,陳界仁分享他在1990年代野百合運動之中的挫敗,深刻感受到一種「沒有位置 」的經驗,就像是雙箭號背對彼此。然而,他認為拉開的距離才會促使辯論的發生,這也是藝術之所以有價值之處。這個藝術家個人的感受開啟更多我對於藝術與社會運動的疑惑。



      2015年9月,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與香港亞洲文獻庫(AAA)共同舉辦「公共製造:財產、抗爭、公�共與藝術的另類經濟」(Made in Public Taipei Forum on Property, Protest, Commons and the Alternative Economies of Art)論壇,我整理想法發表〈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的可能〉。同場香港藝評人黃小燕以雨傘革命中的創意生產為主題,標題為〈抗爭演義:鏡中物體比所示更_______〉。論壇會後,我們決定合作研究與書寫發生於同年的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這個起始點也讓我持續書寫幾篇相關論文,也成為本專書書寫的緣起。



      本書的第一章是〈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閱讀陳界仁作品「加工廠」、「路徑圖」與「殘響世界」〉的精簡版本,原論文收錄於《現代美術學報》第36期(2018.12): 79-115。第二章為〈Art as Protest: The Forced Eviction of the Shijhou and Saowac Urban Indigenous Tribes in Taiwan: Two Case Studies〉,收錄於Routledge Companion to Art in the Public Realm (Routledge, 2020)一書,此章在此基礎上增修而成。第三章奠基於〈Art/ Movement as Public Platform-Artistic Creations an Sunflower Movement and Umbrella Movement〉,原收錄於Art and the City: Worlding the Discussion through a Critical Artspace (Routledge, 2017),此章翻新整體結構,大幅度修改,僅聚焦於太陽花運動之中的創意–創造。第四章、第五章為全新書寫。第六章改寫自筆者之前對兩個環境藝術行動相關文章,並加入後續長達十年以上的觀察與近期的訪談。



      此專書為科技部110年度「『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專書寫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10-2410-H-152-020-MY2),感謝科技部給予兩年書寫時間與經費支援。另外,要向書寫期間受訪者、協助者致上感謝,沒有你們無私的分享與協助,這本書無法完成。最後,將這本書獻給我親愛母親陳明玉(1948-2013)。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