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人類學經典全新審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21891
安清
林浩立,謝孟璇
二十張出版
2024年3月06日
187.00 元
HK$ 158.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9821891
叢書系列:
Revelation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Revelation
分
類
人文社科
>
人類學/民族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客家風情誌-城市文庫(2版)
「回回」民族學:四大藥方、「兩世」理念、阿拉伯書法、「合法」飲食、經堂教育, 從唐宋時期的歷史簡述到當今社會的回族文化
落地生根:越南南部華人禮俗文化的保存與變遷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
目
錄
推薦序|新世紀的採菇人�蔡晏霖
審訂者導讀|漫遊在松茸森林中的三種方式�林浩立
謝詞 有創造力的糾纏
序言 秋季香韻
第一部 還剩下什麼?
第一章?覺察的藝術
第二章?汙染即合作
第三章?規模的一些問題
插? 曲?聞一聞
?
第二部 進步之後:搶撈式積累
第四章?邊緣行動
自由……
第五章?開放票地,奧勒岡
第六章?戰爭故事
第七章?美國怎麼了?兩種亞裔美國人
……在轉譯之間
第八章?美金與日圓之間
第九章?從禮物到商品──復歸禮物
第十章?搶撈式韻律:在擾動中做生意
插? 曲?追蹤
?
第三部 擾動的起點:無心插柳的設計
第十一章?森林的生命力
萌生群松間……
第十二章?歷史
第十三章?復甦
第十四章?機緣
第十五章?廢墟
……於間隙和區塊之中
第十六章?科學即轉譯
第十七章?紛飛的孢子
插??? 曲?起舞
?
第四部 在事物發生之際
第十八章?松茸十字軍:等待真菌行動
第十九章?平凡的資產
第二十章?反結語:我這一路上遇到的人
孢子的蹤跡•一朵菇類的進一步冒險
注釋
?
序
序
秋季香韻
高?山脊,蕈傘遍地鋪蓋、開展、勃發——此乃秋季香韻之奇也。
──擷自八世紀日本詩歌選《萬葉集》
當你的世界開始分崩離析,你會做什麼?我會去散步,而如果很幸運的話,我會發現菇類。菇類能把我拉回自身五感上,不單因為它們與花一樣色彩繽紛、散發香氣,更因為它們的突然現身提醒了我,光是能在這裡偶遇,就是一份良緣。於是我了然於心,儘管置身在不確定性的恐懼裡,依然有樂趣可尋。
恐懼當然存在,而且不只之於我。世界的氣候正在失控,工業進步對地球生靈的影響比上一世紀的世人所想像的還嚴峻。經濟不再是發展或樂觀的源泉;我們的任何工作都可能隨著下一次經濟危機而消失。我擔憂的也不只是新災難的爆發:我發現自己缺少說故事的扶手,能夠辨認大家正往哪裡走、又為何而去。危殆狀態(Precarity)以往看似只是不幸之人的命運,如今所有人的生活似乎都岌岌可危,即便目前我們的荷包還算豐滿。有別於二十世紀中葉的狀況,那時全球北方的詩人與哲學家曾覺得受困於過度安逸之中,但現今我們許多人,無論身處北方或南方,都同樣面臨著無邊的困頓。
本書講述的是我與菇類的漫遊歷程,並如何在其中探索不確定性和危殆狀態的處境,也就是缺乏穩定性許諾的生命。我讀過一篇文章,有關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時,上千位突然被剝奪國家保障的西伯利亞人跑進森林去採集菇類。那些雖不是我所追逐的菇類,卻能證明我的觀點:當我們以為處於控制中的世界崩解時,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卻是一份禮物,也是一條指引。
雖然我無法請你大啖菇類,仍希望你跟隨我的腳步,一同品味序言開頭的詩詞所讚頌的「秋季香韻」。那氣味來自松茸,一種香氣濃郁的野菇,在日本備受重視。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天標記,它的氣味喚起因夏日富饒消逝而帶來的惆悵,但也呼引出秋天敏銳高漲的感知力。此種感知力在全球進步的富饒盛夏終結之際是有必要的:秋季香韻能引領我走入沒有確切性的尋常生活。這本書無意批判那些曾在二十世紀提出一種穩定遠景的現代化及進步夢想。在我之前,早已有許多論者剖析過那些夢想。相反地,我想不依靠那些曾讓我們集體相信自己知道何去何從的扶手,來處理生活中想像的挑戰。如果我們願意敞開自我去接受菇類的魅力,松茸將能振發我們的好奇心,而我認為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一本基進的手冊對這種挑戰的描述如下:
許多人故意無視的幽靈,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明白──這世界將無法被「拯救」……如果我們不相信一種全球革命性的未來,就必須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一向不得不如此)。
──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支配原子是人類控制自然這春秋大夢的最顛峰,卻也是該夢想覆滅的開端。廣島的原子彈造成許多巨變。突然間,我們意識到人類有能力破壞地球的可居性,無論是刻意還是無心。這份認知在我們目睹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後更是清晰。當前的危殆狀態中有一半與地球的命運有關:我們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擾動?儘管有在討論永續性,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廣島的原子彈也開啟了今日另一半的危殆狀態:戰後發展令人意外的矛盾。二戰後,以美國炸彈為後盾的現代化願景似乎光亮璀璨。每個人都從中獲益,未來的方向清楚可辨;但現今還是如此嗎?一方面來說,世界無處沒有被戰後發展機器所打造的全球政治經濟觸碰;另一方面,即便發展仍有指望,我們似乎也已喪失了適切的方法。現代化的目的本來應該是為世界──無論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而且不是隨便將就的工作,而是享有穩定工資與福利的「典型勞動」(standard employment)。這種工作如今相當稀少;大多數人仰賴的是不規律的謀生活動。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諷刺是,人人仰賴資本主義的鼻息,但幾乎無人從事我們以往所謂的「正規工作」。
與危殆狀態共存需要的不是只怪罪那些讓我們落此下場的人(雖然那樣看似有幫助,而且我也不反對)。我們可能得環顧四周,觀察這個奇異新世界,可能得拓展想像力,以便掌握它的輪廓。而這裡就是菇類幫得上忙的地方。在殘破地景上伸展的松茸,有助我們去探索這片已成為我們共同家園的廢墟。
松茸是一種生長在受人類擾動的森林裡的野菇。它們就像老鼠、浣熊與蟑螂,能吞忍人類造成的一些環境失調。但松茸不是害蟲,而是價值不菲的珍饈──至少在日本,其價位有時高到堪稱地表最具價值的菇類。松茸因為具備滋養樹木的能力,還能幫助險惡環境裡的林木成長。跟隨松茸,我們就能找到在失調環境裡共存的可能性。這並不是造成進一步破壞的藉口,但松茸確實為我們揭示了合作生存之道。
松茸也照映出全球政治經濟的縫隙。過去三十年間,松茸成了全球商品,在森林中採集的行動橫跨整個北半球,並且要趁新鮮運往日本。許多松茸採集者都是流離失所、公民權被剝奪的文化弱勢者。好比說,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Pacific Northwest),大多數商業松茸採集者是來自寮國與柬埔寨的難民。由於松茸價格高昂,因此無論是採自何處,都對生計極有貢獻,甚至能促進文化復振。
然而,松茸貿易與二十世紀的發展夢想卻是幾乎沾不上邊。與我對談過的大多數松茸採集者傾訴的都是無處安身與離散失落的故事。對缺乏其他謀生手段的人來說,商業採集已經比一般謀生方式來得好。但這到底是何種經濟模式?菇類採集者是為自己工作,沒有公司雇用。他們既無工資也沒福利,只能販售他們私自摘取的菇類。有些年甚至無菇類生長,採集者只能坐吃山空。野生菇類的商業採集是安全感匱乏的危殆生計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透過追蹤松茸的貿易與生態,講述危殆生計與危殆環境的故事。無論何種情況,我發現自己都被零碎區塊包圍,也就是一種糾纏生活方式的開放性聚合體所形成的鑲嵌藝術,每次的開展都會使人更加深入一個時間韻律與空間軌跡的嵌合體中。我認為,唯有先理解當前的危殆狀態是屬於全球的處境,才能覺察當今世界的狀況。只要主流分析繼續以成長為前提,那麼就算時空的異質性在一般日常參與者與觀察者眼中是顯而易見的,專家也會視若無睹。然而,異質性理論仍處於萌芽階段。要理解與我們現況相關的零碎不可預測性,就需要重新開啟想像。這本書的重點,便是要借蕈菇之力催化這個過程。
關於貿易:當代貿易只能在資本主義的限制及可能性當中運作。不過,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的學徒跟隨著馬克思的理論而內化了進步歷程,以至於只能在一定時間之中看到一種強大潮流,進而忽略了其他力量。這本書想告訴大家,如何藉著密切關注這世界所有的危殆狀態,再加上對財富累積的方式提出質疑,使得在研究資本主義時能避免這種逐漸崩壞的假設。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究竟是何模樣?它看來可能是參差不齊的:財富集中之所以可能,是因為非計畫區塊產出的價值都已被資本據為己有。
關於生態:對人文主義者來說,有關人類不斷進步的宰制力的假設引發了一種將自然視為反現代性浪漫空間的觀點。但在二十世紀科學家眼中,進步也不自覺地成為地景研究的框架。關於擴張的假設悄然進入了族群生物學的建構中。藉著引入跨物種互動與擾動的歷史,這些生態學的新發展使得不同的想法得以出現。在這期待漸次落空的時代下,我想尋找一種以擾動為本的生態學,在此之中許多物種能在既非和諧亦非競爭的狀況下共同生活。
雖然我不願將經濟學或生態學簡化成一樣的事,但經濟與環境之間有一條看來值得在此提出的關聯:在人類財富集中的歷史裡,人類與非人類雙方都被化約成了可投資的資源。這種歷史鼓舞了投資客徹底異化人與物品,也就是使之獨立存在,彷彿生活上的糾纏不再重要。透過異化,人與物品變成了可移動的資產;它們可以被去除距離限制的運輸技術從原生的生命世界中移出,然後再與其他地方的生命世界中的資產交換。這與只在一個生命世界中利用其他物種的狀況不同──例如,攝取食物與被食用。在那種情況下,多物種的生活空間仍然不變。但異化卻消除了生活空間中的糾纏。異化的夢想帶動了地景的改變,在其中只有單一的資產是重要的,其餘的則淪為野草或廢料。在此去關心生活空間的糾纏似乎不是有效率的事情,甚至過時。當單一資產無法再生產時,那塊空間便遭廢棄。木材砍光了,石油挖空了,土壤無法再孕育農作物。對資產的搜刮又會從他處開始。於是,簡化的異化行動產生了廢墟,產生了為資產生產而荒廢的空間。
這種廢墟如今遍布全球地景。然而,這些地方儘管被宣告死亡,卻仍不乏生命力;廢棄的資產場地有時仍充斥著新的多物種與多文化生命。在全球的危殆狀態下,我們除了在這廢墟中尋找生機之外,別無選擇。
我們的第一步是找回好奇心。零碎區塊裡的叢結和律動不會被簡化的進步敘事阻礙,永遠在那邊裡等著被探索。而松茸正是其中一個起點:無論我學到多少,它們總能讓我驚喜連連。
(摘錄自:《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序言:秋季香韻〉)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