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沙郡年紀(二版):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世紀之書?自然經典系列】

沙郡年紀(二版):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世紀之書?自然經典系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18597
奧爾多.李奧帕德
李靜瀅
果力文化
2024年3月04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9718597
  • 叢書系列:心祕徑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祕徑


  •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李奧帕德,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特別收錄15幅原創生態插畫、紙上讀書會學習單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逾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深沉反思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荒野之歌」,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Land Ethic)、「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劃時代觀念,亦即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

      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寫作和行動影響擴及全球,迄今未歇。



    暖心推薦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發起人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生態觀察者



    ?


     





    ◆導讀序|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初版作者序|奧爾多·李奧帕德

    增訂版序|卡羅琳•克拉格斯頓•李奧帕德&盧納•李奧帕德



    ◆第一部|沙郡年紀

    一月 一月雪融

    二月 優質橡木

    三月 大雁歸來

    四月 河水高漲•山薺•大果櫟•空中之舞

    五月 從阿根廷歸來

    六月 釣魚田園詩

    七月 龐大的領地•大草原生日

    八月 輕輕河畔草

    九月 小樹林裡的合唱

    十月 暗金色•早起者•紅燈籠

    十一月 但願我是風•斧頭在手•堅實的堡壘

    十二月 家園的範圍•雪地上的松樹•編號65290



    ◆第二部|地景之書

    威斯康辛州|沼澤地的輓歌•沙郡•奧德賽之旅•旅鴿紀念碑•弗蘭波河的獨木舟

    伊利諾斯州、愛荷華州|樹上的榛雞•踢蹬的紅腿

    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夏日的白山•像山一樣思考•棕熊

    墨西哥奇瓦瓦、索諾拉|眾鳥的魂魄•綠色的潟湖•加維蘭河之歌

    俄勒岡州、猶他州|偷渡者

    加拿大曼尼托巴|被遺忘的沼澤



    ◆第三部|鄉野沉思

    鄉野

    閒暇時間

    環河

    大自然的歷史

    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植物

    鹿徑

    大雁的音樂



    ◆第四部|結語

    土地倫理

    荒野

    環境保育美學



    特別收錄|紙上讀書會

    附錄I |作者生平

    附錄II|本書動植物名稱•中英對照





    ?





    導讀序



    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文╱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一九九八年左右,我進入了生命裡第一個生態團體─「生態關懷者協會」。這個協會與其它強調自然知識,或環境抗爭的團體不同,我加入它的第一個參與活動,就是《沙郡年紀》的讀書會。當時我並不知道李奧帕德在生態論述上的地位,但第一次翻閱此書的我,被李奧帕德冷調的描寫能力,出人意表的隱喻句,以及說理時像用圓規畫同心圓似的層層遞衍的論述手法深深吸引。



      在我至今的寫作生涯裡,如果要毫不矯情地說最常回頭翻閱的書,那麼包藏了一個自足宇宙的《波赫士全集》與相較之下在「厚度」上不成比例的《沙郡年紀》,該是最多的兩部作品。當我陷入思考自然的兩難議題,以至於思緒停頓之時,往往幾行的閱讀就能讓我重拾熱情。



      《沙郡年紀》的成書過程十分漫長,一開始是一九四一年亞飛諾普(Alfred A. Knopf)出版社編輯哈洛德•史特勞斯(Harold Strauss)的邀稿。在歷經數年的寫作調整後,數家出版社卻始終拒絕出版這本書,他們希望李奧帕德能修正被收羅到這本文集裡的作品和觀點(當時書名一度稱為《沼澤輓歌》Marshland Elegy—And Other Essays,以及《像山一樣思考及其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And Other Essays)。有的編輯建議觀點應予統一,有的建議應將偶爾出現的學者口吻或道德性教誨加以調整。李奧波數次調整,至少在一九四八年前往搶救鄰居一場火災,而在途中心臟病猝逝前,他不斷嘗試將長久以來的觀察、疑惑與思考,用一種可親、乾淨,又具有想像力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就在死亡突然降臨的前幾天,他才剛得知《沙》終於被編輯接受,準備出版。



      現在多數版本的《沙》,都和李奧帕德另一部作品《環河》(Round Rivers)併在一起,這便是編輯產生的化學效應。經過編輯以後的《沙》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它不再只是一本談論「無法失去野地生活的人的愉悅與兩難困境的書」,也不只是「自然所教導的快樂與悲傷的片段」,它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而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塔馬其(John Tallmadge)指該書,「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更是對此書在文學上的成就,下了恰如其分的註腳。



      李奧帕德早年曾任職林務官,一九三三年他所寫的《可供狩獵的野生動物經營管理》(Game Management),在當時被視為從事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工作者的典範作品。將自然生物(如狩獵與林業)與生態環境(如礦業)視為資源,到現在都還是自然資源保育論者的重要觀點,他們推動的保育價值奠基在自然是人類豐富的資源,應該「明智地」加以利用。這也是李李奧帕德早年秉持的看法。但隨著他在生態學的研究與野地觀察的經驗累積,李奧帕德提出了幾點革命性的看法。



      其一是「社群」的概念(The Community Concept)。李奧帕德認為必須將人視為土地國的一份子,透過整全的研究,試著去「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穩定和美」,才是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李奧帕德定義下的「土地」包括了土壤、水、植物和動物,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流動性關係,直言之,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這生態系每一種生物與生境都屬於社群關係,共同組成「土地金字塔」(The Land Pyramid)。



      其次,李奧帕德指出完全以經濟目的作為自然資源保護的觀點,有一個基本弱點,那就是許多生物(比方說野花和燕雀群)在人類的眼光裡頭看起來並沒有經濟價值,如此一來,他們會被輕易地犧牲。李奧帕德認為,人類有責任讓土地適應文明所改變的新環境,必須思考如何以較和緩的手段來完成期望中的改變。這種態度,應該根源於生態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與土地美學(Land Aesthetics)。



      土地美學是李奧帕德論述裡另一個別具特色的觀點,它最大的特質即是在面對非「人工製品的美學」(Artifact Aesthetics)時,人類扮演的是感知者與鑑賞者的角色,人類的靈魂在這裡完整地成長。荒野(Wildness)的存在提供了我們到野地去創造感知的根源,換言之,保存荒野便是保存了「被感知對象」的存在。李奧帕德在書中描寫「狼眼中的綠火」,訴說「閃電打入懸崖」,「冒煙的石頭碎片呼嘯著掠過耳邊」,「閃電擊裂一棵松樹後……一片閃閃發光的白色木片,長度約有十五呎,它深深地戳入我腳旁的泥土裡,然後立在那兒哼叫著,就像一把音叉」,這類令人為之震懾的「野性之美」;也描寫了葶藶這般路旁植物的「微物之美」。野地的多樣性與人類感知的多樣性恰成正比,而且它與人工美學有極大的不同:自然界有時帶給人辛苦、痛苦與傷害(比方登山、溯溪,或被野獸及蚊蟲侵擾),卻也會構成獨特的個人與群體經驗。從這觀點來看,每一種生物與地景的消逝,都是美學上的損失。李奧帕德說接觸自然不是「按住板機向上帝索取肉」,也不是「在樺樹皮上寫下拙劣詩句」,更不是開著車「累積哩程數」。他認為,這種方式都是將休閒建立在「戰利品」的觀念上。而具有美學內涵的接觸,有賴於「感知能力」,因為人類置身於自己所欣賞的對象之中。感知能力的特徵是:不會消耗任何資源,也不會稀釋任何資源的價值,具有豐富感知經驗的人,相對較會去深沉思考人和自然的倫理關係。



      因此,李奧帕德認為健康的生態系本身就具有美學價值,「自然美學的聲音就是保護政策或土地管理的重要聲音」。



      幾年後,我協助「生態關懷者協會」的陳慈美老師接待研究李奧帕德的專家──北德州大學的柯倍德教授(J. Baird Callicott),他又為我理解的李奧帕德,帶進了更深一層的體悟。隨著時代的變遷,土地倫理已不再是「聖經」,它面對新的解構生態學(The New Deconstructive ecology)、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的挑戰,前者從更多的生物研究資料,提出一個無組織、多元而彼此不協調的組織典範(a plurality of mutually inconsistent organizing paradigm),來詮釋多變、難以預測的生態系。後者則以基因學、演化學的概念,質疑了以倫理為核心思維的李奧帕德式生態學。



      更有一些學者,批判李奧帕德是「生態法西斯主義」(Ecofascism),比方說哲學家艾肯(William Aiken)和法萊(Frederick Fene)就曾經指出,如果從土地倫理的立場出發,作為人類文化的準則時,必把個人淹沒在集體、種族、部落或國家的榮耀之下。



      李奧波的後繼者對這些批判與新挑戰,並未一味捍衛,柯倍德就認為他的觀念若要在今日仍具有生態學上的可信度,就必需被修正,或是強化。我想這是今日重讀《沙郡年紀》的深刻意義之一──一本書的內容與讀者,應該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成長,書中不夠清晰、過往熠熠生輝的概念得以被重新思考、反省,這樣的書才堪稱經典,這樣的讀者才是經典的讀者。



      當然,重讀這本書,依然讓我著迷的仍在於李奧帕德當時如何建構超越時代的思維,更特別的是,這樣的思維是透過如斯的詩意語言表現出來。



      當他提到每種生物都有內在價值或原生價值(intrinsic value or inherent value)時,他不用艱澀的哲學詞句,而是說「自從冰河時期起,每年春天,沼澤便在鶴的喧嚷聲中醒來。構成沼澤的泥炭層,位於一個古老湖泊的凹處;鶴群彷彿正站在屬於牠們自己的歷史中,那浸濕了的幾頁之上。」當他想說人類得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因為物物相關時,他會說:「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



      而當他想講述生物身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美學價值時,他會說:「物質的『魂魄』(Numenon),它和『現象』(Phenomenon)正好成一對比──後者是可計算、可預測的,即使那是最遠一顆星的搖動和轉動。北方森林的魂魄是松雞,山核桃樹叢的魂魄是冠藍鴉,沼澤地的魂魄是灰噪鴉,而長滿刺柏的山麓丘陵的魂魄則是藍頭松鴉。鳥類學書籍並沒有記錄這些事實。」



      這也是我向所有讀者,而不只是對關心生態,對自然科學、環境倫理有興趣的讀者推薦這本書的重要理由。



      第一個提出白蟻群體是一個有機體的科學家馬萊(Eugene N. Marais)曾這樣描述大自然的「無道德性」──「自然界從來沒有流下憐憫的淚水,就算最美麗、最善良的生物受到傷害,自然界也不會出手保護。」但他也認為,身為靈長類的我們最特別的就是,擁有觀察事物因果關係後,產生新記憶與行為模式的能力,在所有的動物裡頭,人類在這點走得最遠。即使自然界並無道德性,但人類文化裡的倫理、美學思維,仍然在人類演化史上,重新界定了人類的魂魄。李奧帕德曾將梭羅的名句「野性蘊藏著世界的保存」(In wildness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更動了一個字,成為「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In wildness is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或許,這是人類做為一種生物,又想超越生物本質的嚴苛考驗。



      柯倍德曾在整理美國歷史上跟保育有關的決定後,發現許多案例「受到美的激勵多過責任上的期許。」(more...motivated by beauty than by duty)他當然認為光憑「美的激勵」也不夠,因為在李奧帕德的哲學裡,土地美學、倫理責任,以及科學研究,也是一種社群關係。



      純粹以自然科學的角度來思考做為一種生物的人類,我們生活在馬萊所說的冷酷無情、從未流下憐憫淚水的自然界。但人類多麼想從這樣的自然界裡重新定義自我的形象(就像我們多麼看重自己在所愛的人眼中的形象),這從來就是一種倫理上、美學上的救贖,不是嗎?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