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15236
朱莉亞.山繆
王敏雯
遠流
2024年3月2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3615236
  • 叢書系列:大眾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眾心理學叢書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為什麼家庭會把我們逼瘋?

      為什麼有些家庭在逆境中能茁壯成長,有些卻支離破碎?

      家庭如何共同度過艱難的過渡期?

    ?

      ★艾倫.狄波頓盛讚推薦★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衛報》、《每日郵報》、《出版者周刊》推薦★

    ?

      資深心理師、暢銷作家朱莉亞.山繆,邀請讀者進入她的諮商現場,探討最能觸動我們也最會傷害我們的關係:家庭關係。



      朱莉亞.山繆在諮商經驗中,清楚看到心理創傷是如何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我們的心理創傷並不是自己造成的,甚至也不是父母造成的,而是那些不曾訴說的故事、未曾處理的傷痛和失落,代代相傳的結果。



      我們都背負著過去,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但重要的不是我們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如何應對它。若我們能面對並消化、處理痛苦,就不會再把它傳給下一代。



      人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改變視角和觀點時,行為就會改變,結果也就改變了。曾經阻礙我們的,可能是通往新連結、新生活方式的大門,使家庭充滿活力、不斷成長。

    ?

      ◎艾倫.狄波頓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重要的、聰明的且富於同情心的書。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就永遠無法了解我們自己。它不僅證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證明了朱莉亞.山繆作為作家和治療師的卓越才能。

    ?

      ◎金句摘錄

      -痛苦是觸發改變的媒介。如果逃避痛苦,改變就不會發生。家庭中的每個人若願意說出、經歷和處理這些阻礙,將會形成新的家庭模式。

      -心中有恨是沉重的負擔,它阻礙了其他所有的感覺。

      -情緒是我們需要承認並允許其流經我們的訊號。我們為了阻擋這些情緒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使傷害持續下去;如果情緒沒有受到阻擋,它會讓我們適應和改變。

      -唯有當你朝能夠治癒的方向去努力,「時間治癒一切」這種說法才成立。未處理的悲傷會留在心裡,即使過了許多年甚至幾十年,依舊和它發生時一樣鮮明。

      -當我們抱持固定的觀點時,就會在情感上陷入困境。改變視角可以讓我們敞開心扉,接受新觀點和釋放情感。

      -當人能夠感恩,專注於好事而非壞事或缺乏的事物,會感受到更多幸福感。

      -不論我們在家中扮演何種角色:父母、伴侶、孩子、手足,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能做到「還不錯」就夠好了。

      -要支持和鼓勵每個家庭成員做自己,而不是根據你先入為主的看法,將他們塑造成你心目中該有的樣子;也不是根據你設定的成功條件,去要求他們。



    本書特色



      1.本書就像「家庭版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記錄心理師與八個家庭的個案故事,帶領讀者進入諮商現場。曾在家庭中受傷的人、想改善家庭關係的人,可從中獲得一些觀點與方法



      2.內容包括心理師如何進行諮商,以及心理師自己的反思。需要處理家庭問題的心理師及相關工作者,可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3.一章一個家庭故事,可按順序閱讀也可以單獨閱讀。八個家庭有各自的故事,你會明白自己並非唯一痛苦的人



      4.書末提供「家庭幸福的十二項指標」,包括開放溝通、有效爭執、容許差異、設立界限等,幫助你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專文推薦



      趙文滔|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

    好評推薦




      艾彼(王昱勻)|諮商心理師、長銷書作家

      吳就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退休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徐森傑|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賈紅鶯|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

    ?

      家族治療之所以深刻,就是因為每個人在會談中,都對同一個家庭事件,有不同的主觀詮釋和解讀。治療時,仔細去聽見其他家族成員的故事、不反駁他們的感受與認知,本身就可能起到改變家庭動力的效果,讓每個人對彼此都重新認識。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但透過書中八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故事,相信讀者們都能得到療癒與啟示。——艾彼(王昱勻),諮商心理師、長銷書作家

    ?

      藉由閱讀這本書中的家庭案例,我們可以開始看見自己的家族所經歷的失落與創傷,而當我們能夠開始看見與理解,就可以開始療癒。——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

      家庭中那些痛與羞恥,一旦成為可以說出口的事,使該聽的人聽見,療癒就開始了。一句發自內心的道歉,可以救回一個生命。當我們開始聆聽,創傷就成為獨特超凡的故事。在家庭中「沒有什麼比愛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愛更困難。」——賈紅鶯,諮商心理師、家族治療師

    ?

    國外好評



      作為一名治療師和作家,山繆之所以具有非凡的同情心,是因為她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冷漠或過於權威。她是一位出色的傾聽者,但也有自己的感情,偶爾承認自己對所目睹的一切感到不平等。她可愛而非麻木不仁的角色,為書中的敘述增添了色彩。……山繆的魔法仍在繼續。——《衛報》

    ?

      在這八個案例中,我們被溫和地引導著,更深刻地理解誠實、自我審視和溝通在所有關係中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非常真誠。——《每日郵報》

    ?

      山繆擅長從她的案主身上提煉出敏銳的見解。……她的坦率提供了一個視角,展示了治療師的工作方式。……涵蓋了各種家庭結構和困境,這種對家庭意義的思考,肯定會引起共鳴。——《出版者周刊》

    ?

      這是一本重要的、聰明的且富於同情心的書。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就永遠無法了解我們自己。它不僅證明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也證明了朱莉亞.山繆作為作家和治療師的卓越才能。——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作家、人生學校創辦人

    ?

      朱莉亞.山繆是如此聰明和富有同情心。我喜歡她寫的每一個字,渴望每個人都能體驗她在這個世界上獨特而慷慨的生活方式。——伊麗莎白.德依(Elizabeth Day),《慶祝失敗》作者

    ?

      朱莉亞.山繆用她特有的溫暖、同情和智慧,講述了家庭如何運作此一重要問題。她的文字始終優雅、溫柔,並有精湛的說故事技巧。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學到一些深刻的東西——關於他們自己、他們的出身以及他們最深愛的人。——瑞秋.克拉克(Rachel Clarke),安寧緩和醫療醫師、作家

    ?

      朱莉亞.山繆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家庭結構、故事和經歷如何影響幾代人的生動見解。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家庭的書,我們可以在其中欣賞自己家庭的優點,並鼓起勇氣去探索我們的傷痛。這些問題的探討是如此生動,以至於我完全被吸引了。這是一本關於愛的書,當我們明智地使用它時,它能發揮強大力量。——凱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安寧緩和醫療醫師、認知行為治療師

    ?

      很引人入勝……朱莉亞.山繆富有同情心的作品總能給我帶來啟發、安慰和思考。——潘朵拉.賽克斯(Pandora Sykes),《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作家

    ?

      這本書很棒、智慧而富有同理心,非常實用,同時寫得非常優美。……我發現真正有趣的是互惠感,朱莉亞在治療案主的過程中,被他們和他們的故事所改變,就像我們閱讀他們的故事一樣。每個家庭都應該擁有這本書,在遇到困難時可以諮詢。——加萬德拉.霍奇(Gavanndra Hodge),資深記者

    ?

      朱莉亞.山繆在她感人又誠實的書中所接觸到的家庭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有缺陷、衝突、困難,但又有些可愛。她的寫作誠實、真誠、充滿智慧。……她一次次地從那些不知道自己擁有非凡力量的人身上挖掘出非凡力量。我很感激能看到她的作品。——拉菲拉.巴克(Raffaella Barker),作家

    ?


     





    好評推薦

    推薦序

    前言

    心理治療

    ?

    威恩家

    我是誰?我是家族基因的總和,還是我創造了自己?

    ?

    辛格與凱利家

    如何處理人生大事:透過收養小孩成為父母?

    ?

    湯普森家

    如何在放手的同時,與孩子緊密相依?

    ?

    泰勒與史密斯家

    當繼親家庭的關係建立在既有衝突上時,該如何找到和諧?

    ?

    布朗與法蘭西斯家

    如何在失去孩子後繼續活下去?這又會如何影響和改變家庭動力?

    ?

    羅西家

    如何從長期創傷中復原?

    ?

    柏格家

    即使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創傷,多代家人如何充滿愛而無所畏懼?

    ?

    奎格與巴塔瓦斯基家

    面對死亡時該如何活下去?

    ?

    結語

    家庭幸福的十二項指標

    家庭的簡史

    附錄

    參考書目



    ?









      每個家庭都有故事,述說著愛與失去、喜悅與苦痛。



      我的原生家庭環境優渥,但也遭受過一些創傷。但我們家的人從來不說故事,從未提起發生過的事、目前的情況,也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父母還很年輕。父親任職於海軍,母親和不少女孩一樣耕種農地。但這不是構成創傷的原因。我媽媽二十五歲那年,雙親和兩個手足都驟然離世。我爸爸也是年紀輕輕就失去了父親和哥哥。兩人的父親都在一次大戰期間上戰場打仗。



      他們跟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人一樣,為了生存與繁衍,生了許多小孩,因而形成了戰後嬰兒潮,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老一輩人既堅忍又勇敢,令人欽佩,而他們為了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可走:忘掉過去,繼續前進。有句俗諺說:「只要你不去說起或想起某件事,它就不會傷害你。」他們將此奉為圭臬。藏起內心的傷痕,假裝過得很好,喔,還有絕不輕易流露情緒,這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聽慣的口號。但就算被藏在看不見的地方(也許正因為被藏起來),我們心中的愛與失落變得益發複雜。雖然這些未必能透過肉眼看見,但依然複雜、深刻、讓人痛苦。



      很少人會意識到這些是心理創傷的後遺症。心理創傷不會說話,沒有時間觀念,只是存在於我們的體內,保持高度警戒,就算造成傷害的事件已經過去數十年之久,那顆火苗仍然一點就著。它不允許處理情緒。對我來說,這就像少了很多片的拼圖。我記得自己端詳著過世親人的黑白照片,想從中找出線索,因為我幾乎對祖父母、叔叔、姑姑一無所知。我今年才第一次看到外婆的照片。有好多祕密,好多事沒有說出口,而當我回頭看父母的照片時,忍不住思忖:他們知道些什麼?思考過什麼?他們明白長輩的感受嗎?兩人既為夫妻,是否談過對彼此重要的事?而那些祕密,他們可曾向對方提起?當然,他們談這種事也絕不會讓我聽到。



      這意味著我一直在觀察、傾聽,設法找出線索。或許是這些讓我成為心理治療師:我總是充滿好奇,專注聆聽,對於外表底下發生的一切深感興趣,就像偵探為了尋找指紋,不放過任何地方。我的父母皆已過世。我寫這本書時,發現自己心中對父母的愛有了變化,也更加了解他們。父母仍持續影響著我,形塑我的人格,一如我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我非常感謝父母,從他們身上學到的許多重要技巧、行為及處世之道,讓我終生受用。他們給了我非常好的機會,至今依然受惠。



      我之所以寫這本關於家庭的書,是因為我每個案主都會把注意力放在他們的家庭上。他們想知道為什麼與家人相處困難,或者描述他們為什麼愛著家人,以及其中的種種情感。在這方面,我和我的個案沒有什麼不同。在我對他們的治療中,我也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我的原生家庭和現在的家庭,試圖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

    ?

      今日家庭扮演的角色



      核心家庭——由已婚的雙親和小孩組成的家庭——已經無法充分形容現今英國的一千九百萬個家庭。家庭的形式不一而足,有單親家庭、同性家庭、領養家庭、大家庭、多重伴侶家庭、混合家庭、無子女家庭,以及由無血緣的朋友組成的家庭。



      在過去,家庭最主要的目的和功能是養育孩子。而隨著越來越多女性投入職場、生養孩子數目變少,社會也有了重大變化。由於人們活得更久,養育小孩的時間相對變短,因此,我們作為成年人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比以前的人長很多,同時也背負著來自家庭的負擔或恩惠。在不同的家庭模式中生活的每一個人,各有獨特的因應方式,這取決於他們的遺傳、環境和經驗。



      我想深入檢視其中幾種家庭模式,探究其間發生的事,並提出幾個問題:是什麼讓某些家庭在面臨重大困境時依然日益茁壯,而其他家庭卻支離破碎?什麼能夠預示家庭破裂?為什麼家人會把我們逼瘋?



      本書旨在探討上述問題,促使大家更加了解這些問題,而非為了建立完美的家庭。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各有其內在與外在的壓力因子,從而在介於功能失調與功能健全之間的光譜下運作。書中講述了八個家庭在面臨特殊挑戰時的生活經歷,並記錄了他們幾代人的經歷。人們往往低估了上一代對下一代造成的影響。上一代人未解決的壓力因子會傳遞給下一代人,加劇下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壓力。



      家庭總是不斷在變動,也因此家庭問題是很複雜的,處理起來相當棘手。當家中長輩步入晚年時,成年子女正在試著接受孩子離家的事實,而第三代正在調適心態,成為真正的大人。以往被視為常態的人生四大階段:建立(結婚)、擴張(生育孩子)、收縮(孩子離家)、結束(伴侶過世),已不再適用於每一個人。夫妻關係經常以離婚告終、孩子不願離家或離家幾年後又回家,也可能沒有孩子。在接下來的故事中我們將看到,有時家人需要通力合作,有時則需要退一步思考。就像跳舞一樣,全家人要設法找到一致的節拍,同時容許彼此的差異,如此方能維持家庭穩定。



      我對家庭特別感興趣,自有充分的理由:家庭很重要。對於孩子的人生和日後的表現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帶著一份可靠的愛邁入成年,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與情緒穩定,因此能擁有快樂、健康、豐碩的人生。家庭最美好的境界是:它是個安全港,我們可以完全做自己,即使我們有弱點和缺陷,仍能被愛和被理解。理想上來說,家能充分理解我們的發展,並認可我們。



      幸福的關鍵在於關係。我們的生活品質取決於關係的品質,我是心理師,熟知約翰.?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我了解關係這種東西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是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的中心,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在生活的不同面向上(包括自身、愛、友誼、工作等)管理情緒的中心。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是透過家庭灌輸給我們的;無論我們日後是遵循或反抗都一樣。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家庭中獲得自身的價值感,相信自己有價值或不具價值。



      正如傑出的兒科醫師暨精神分析家唐納.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所說的,一個家若是「夠好」,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基石,當我們面對生活困境時,家可以給我們依靠,讓我們保持穩定。當家庭運作良好,我們可以在遭遇逆境時向家人求助,尋求眾人的支持。當外在世界讓我們感到心碎或疏離時,家和家人可以成為避難所,讓我們能好好療傷,重獲力量。



      我們可能不常和家人見面,但從遺傳上來說,家人仍是我們的一部分,存在於我們的記憶和潛意識當中。我們可以離開伴侶、斬斷友情,卻永遠脫離不了家人。

    ?

      看似例外的家庭其實很普通



      我筆下的家庭都是既特殊又平凡。透過與這些家庭的互動,我可以了解藏在他們外表底下的諸多真相,是什麼形塑和影響了他們。有可能是「育兒室的幽靈」(即童年的不快回憶)、孩提時期受到的影響,或是他們的父母、祖父母、孩子正促使他們面對長期以來不敢面對的某些面向。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獨特經驗,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可能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經驗。



      發現這些更深層的關於自己的真相,為我的案主及其家庭培養出清晰的觀點和自信,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風浪中穩健航行。



      我感到有興趣的是,在家庭中,談論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沒有說出來。這意味著我們的想像力來到未知而令人害怕的境地:我們對自己說的故事充斥著缺口和臆測。我深知家庭劇本會一代代傳下去,因此我對這些祕密和沉默的力量和影響特別感興趣。我漸漸明白,我們內心所拒絕的某個部分、被放逐到未知黑暗地方的某樣事物,往往會醞釀內心的敵意,變得危險。



      許多案主來找我進行心理治療,並不是為了要處理過去的傷口,而是因為目前感到痛苦。但我們發現,他們目前的生活和過去的生活片段交織。撇開別的不談,我清楚看到心理創傷是如何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



      我知道有這樣的一個理論:若某一代人沒有處理和化解某個創傷事件,它就會繼續流傳下去,直到某個後人準備好感受這份痛苦。我也知道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顯示,創傷會改變我們基因中的化學電荷,影響身體運作系統,提高我們對於外界事件的反應,啟動大腦掌管「戰�逃�僵住不動」的區域,即杏仁核。創傷如果沒被好好處理,杏仁核在事情過去幾十年後,仍處於戒備狀態。舉例來說,若我們沒有好好處理羅西家的自殺事件,他們其中一個孫輩可能會被無法解釋的恐懼、身體形象和感覺所困擾;他們會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傳達兩個重點:第一,這有助於我們和我們的後代認識到,也許我們的心理創傷並不是自己造成的,這並不是我們個人的失敗。第二,面對並加以消化、處理痛苦,能夠保護我們的後代。



      書中的八個家庭各自面對艱辛的人生挑戰,一如你我。當變化的高峰期——像是有人過世、生病或分離——家庭往往就會動搖。可能是基於固守過去、害怕未來的傾向,使家庭的變化既有威脅又令人興奮,而每個家庭成員抱持著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態度。這些家庭顯示出,我們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和承諾去呵護家人,將家庭置於其他生活需求之上,並在危機中團結一致。這些家庭也顯示出,處於變化中的家庭,需要我們拿出最深的愛、耐心、自我意識、時間、努力,當然還有金錢。我將以特定家庭所發生的事為例,闡明當中的細節,我相信我們最個人和私密的細節,可以廣泛地轉化為普遍的觀點。



    推薦序



    坐在家裡把嘉明湖給欣賞了

    文�趙文滔,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英國家庭故事和台灣家庭故事會一樣嗎?有可借鏡之處嗎?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閱讀本書前我很好奇,讀後我的心得聽起來可能也有點撲朔迷離:有一樣也有不一樣。



      例如第一個案例提到英國的階級文化,多數台灣人不一定熟悉。階級之於英國人像是「房間裡的白色大象」,一個英國人從對方口音可以立刻感受到,但一般絕不會講開。它像人際互動的背景氣味,總是默默影響著兩人的來往。透過本書作者生動的描寫,台灣讀者也可以略有體會。這是不一樣。



      故事中還提到跨世代創傷,在一戰與二戰中失去親人者或回鄉老兵,對婚姻、甚至對下一代子女的影響,這倒是和台灣很像。我們的上一代也親身經歷過戰爭與政治創傷,帶來的影響這幾年也正逐漸浮出水面,例如楊孟軒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雖然理智上知道不應該意外,但讀了本書才意識到原來英國也有無法面對自己錯誤、不講理的父母。儘管英國子女表現出來的應對方式和台灣子女不太一樣,但心情的糾結卻又出奇的相似。



      本書作者說明自己不是家庭治療師(英國稱「系統治療師」systemic therapist),但提供「家庭諮商」,可能會讓部分讀者困惑。在英國「諮商」(counselling)被視為一種工作形式,任何心理專業人員都可執行;在美國則將之視為一種專業身分(counsellor),是具備該身分資格的人才能做的特權業務。台灣法規沿襲美國系統的精神但做了調整:「諮商心理師」才能做「心理諮商」(理科太太賣課事件因而引發爭議),但美國心理師必須博士畢業,諮商師必須碩士畢業;台灣諮商心理師要求碩士畢業,沒有博士層級的獨立執照。



      與求助案主的家人一起會談,對家庭治療師來說是「偏好選項」(因為家庭治療師相信聯合會談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除非家人無法出席才選擇見個人);對某些心理師來說是「可能選項」(如有需要時會穿插幾次家庭會談);對另一些心理師來說則是「排除選項」,要不認為沒必要,要不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而將案主轉介給另一位心理師進行家庭會談,自己則維持個別晤談的架構。這些做法差異雖大但並無對錯,完全根據治療師的訓練背景與信念,以及每位案主的狀況與需要來決定。



      作者透露自己原本也沿襲傳統個別治療做法,後來轉而採取更接近系統取向的做法,但也不全然是家庭治療師。差別何在?例如威恩家的案例,當八十七歲的母親拉不下臉面對兒子當場起身離開諮商室,後續兒子也決定不再直面母親,一個家庭治療師的做法會和本書作者不太一樣,後續的發展也可能有所不同。家庭治療師比較擅長面對這種高張力時刻,會把握這種機會突破親子僵局,即使是多年僵局都有可能突破。



      心理師就像是嚮導,協助人們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未知領域。資深心理師則像閱歷豐富的嚮導,去過人跡罕至的祕境探險,目睹令人屏息的私房風景,帶回使人嚮往的動人故事。就像台東的嘉明湖,沒有足夠的裝備及有經驗的嚮導是無法親眼看到的。



      可惜受限於專業倫理保密承諾,以及有限的寫作能力,這些私房景點很少有機會被大眾欣賞。本書作者細膩而情感豐富的優異寫作能力,讓我們能坐在舒服的躺椅、手上拿著冒著熱氣的咖啡,就把嘉明湖的綺麗風景給欣賞了。



      本人自慚沒有本書作者的文筆,只能把一堆好故事爛在肚子裡。如今看到英國同行寫出一本能一窺家庭治療祕境風景的好書,心有戚戚之餘,自然樂意大大的推薦。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