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這不是社會新聞

這不是社會新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4052
菲利普.貝松
許雅雯
寶瓶文化
2024年3月26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4064052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sland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法國文學











    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只是虛構小說。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

    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

    ────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



      ▍一個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從創傷裡走出來?

      ▍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這不只是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法國跨足文學、影視重要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溫柔凝視。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從家鄉撥來一通電話,兄妹兩人從此成為失去母親的小孩,也是殺人犯的孩子。



      他們傷痛無助,卻無法真正憎恨父親。兄妹雙雙坐上法庭,聆聽審判,不停追索記憶──這起命案如此令人心碎,但一切有跡可循。審判結束,事情卻並未落幕。蕾雅白天沉默失語,夜裡驚醒尖叫,身上出現一條條刀尖劃過的痕跡;她在這裡,也不在這裡……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誠摯推薦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__專文作序



      李桐豪(作家)

      許菁芳(作家)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隋棠(知名演員)

      盧郁佳(作家)

      __攜手推薦

      (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各界推薦



      ●「父親殺了母親之後,孩子們該如何活下來?透過子代的娓娓敘說,這部寫實小說不僅是對宰制女命的父權霸權的控訴,它更像一場細膩的心靈解剖練習,冷筆切入由權力、慾望、情感纏結成的幽微家庭肌理,亦側寫了當代司法與心理專業介入的侷限。」──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從陽臺放眼望去,像這樣難以置信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無數屋簷下。卻在這次才被描繪出來,筆觸冷靜如同手術刀。故事逼視著我們,要求我們以注視回應。」──盧郁佳(作家)



      ●「被留下來的人沒有比較幸運,因為他們要修復的,是看不到進度的東西。沒有肉眼可及的疤痕,沒有變淺的結痂,他們的傷被包覆在身體裡面,成了科學儀器無從掃描的創口。貝松用文學接手無人聞問的新聞,讓創傷得以被正視,對正在墜落的孩子而言,這是最溫柔的緩衝。」──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殘酷、令人心碎。」──《ELLE》雜誌



      ●「震憾人心、苦澀、難以忘懷。」──《Lire》雜誌



      ●「每個在他稱之為『社會事件』的『地方新聞』中的細節都是如此真實。」──快訊週刊(L’Express)



      ●「菲利普.貝松關注人性的脆弱,給予筆下人物真摯的關懷,直至寬恕與否的問題。一如既往,他以敏銳感受搭配樸實而流暢的筆觸,傳達了無法彌補的事實。」──法國西部報(Ouest France)



      ●「這部取自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力量,只有菲利普.貝松冷靜自持的文筆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本書是作家的巔峰之作,他深入探究了人的心靈與靈魂,述說這些隱形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的艱難生活。」──普羅旺斯報(La Provence)



      ●「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用『無法言說』的事實述說了謀殺案中附帶受害者的故事。」──自由南方報(Midi Libre)



      ● 本書已售出巴西、韓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多國版權。


     





    【推薦序】我們需要的,是阻止自己繼續墜落◎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這不是社會新聞





    ?





    推薦序



    我們需要的,是阻止自己繼續墜落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接下來帶您回顧一週國際新聞。首先是發生於法國西南部小鎮──布朗克福的一樁凶殺案。凶嫌為一名四十多歲中年男性,事發當日因妻子提出離異要求,引發雙方口角爭執,凶嫌遂以利刃刺殺妻子,受害者一共身中十七刀,當場身亡,十三歲女兒則全程目睹。



      凶嫌犯案後持刀逃逸,至今下落不明,十九歲長子聞訊後,旋即自巴黎返鄉辦理後事。據憲警指揮官表示,凶嫌疑有家暴傾向,但地方警局未明確立案,目前警隊以緝拿凶嫌歸案為先,全案仍調查中。近年全球家暴致死案件與日俱增,類似案件在台灣亦時有所聞,兩兄妹今後何去何從,心靈創傷又該如何修補,值得社會大眾進一步思考。



      以上是社會新聞,但接下來,不會再有下文。



      此案若發生在國內,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律師與政客會相繼發聲,推估犯案動機,究責相關單位,給出安置建議。名嘴藝人會齊聲譴責,愛心帳戶會開始起跑,一個星期之後,這個故事就會被另一件弊案或某個網紅幹的蠢事所取代。至於兩兄妹,則交由捐款與專家善後,成為社福資料庫的某組歸檔編號。



      因此沒有多少人知道,從事發當天開始,他們將有一段漫長的時日無家可歸。因為案發現場必須進行鑑識蒐證,對一個剛失去母親的孩子來說,她的存在會汙染證據,因此她連進自己房間拿換洗衣物的許可都沒有。



      也沒有幾個人知道,事隔一年,黃色封鎖線拆除之後,這些孩子必須親手清洗那些發黑的血漬,重整被暴行摧毀過的擺設,以及滿屋子糾結的回憶。



      這段時間,他們會被迫接受同情的目光、無聲的慰詞,家庭已不復存在,住所被法律接管,連找個臨時監護人都有困難。他們必須親上法庭與父親對峙,他們永遠失去了與母親的聯繫,只留下不堪的回憶。而女孩總是想著,若失去與留下的能夠對調,該有多好。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部冷門的日片《誰來守護我》,這片雖然沒受到任何獎項眷顧,但劇本田調卻做得非常扎實。它讓觀眾知道,原來當家中出現殺人嫌犯時,家長是要立刻離婚的,目的是避免餘下的家人受到牽連。於是當嫌犯的妹妹一如往常地放學回家,心裡還想著餐桌上的晚餐時,就被撲面而來的麥克風與鎂光燈所突擊。她慌張地踏進家門,客廳擠滿了陌生人,她還在辨識臉孔時,就被律師告知父母已經離異,自己即將從母姓,身分證會換上另一組名字。接著她被推進房間,在掩人耳目的情況下迅速打包離開住所,警探壓低她的身子,廂型車剖開人群,透過車簾的縫隙,她才發現自己忘了關上房間的燈。外頭的世界持續搖晃,光點愈縮愈小,三十分鐘之內,她的人生被折成了兩截。



      但沒人在意,大家在意的是如何撻伐凶手,如何讓新聞維持熱度,如何讓自己的見解,在這樁慘劇中被看見。大家都在守護自己的信念,但沒有人守護倖存的孩子,無論他們是加害者或受害者的孩子。



      無人守護,但至少要有人理解,否則所謂憐憫,就只是被熱度牽著走的廉價表態。



      於是,本書作者貝松決定以文字守護這段經歷。《這不是社會新聞》(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是一本啟發自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作者以紀實文學的步調,耐心地揭示凶案之後,未成年遺屬會遭遇的現實處境。以非虛構小說的筆法,讓主角化身為十九歲的少年,引領讀者理解孩子所遭逢的創傷衝擊。



      書中的兩個孩子,既是加害者親屬,亦為受害者遺族。手起刀落之後,父親不再是原來的父親,但也無法就此被歸為凶手。因為在孩子心中,愛恨不會只被一把刀刃切割,成為壁壘分明的兩種情感,他們仍留著被父親擁抱的溫度,也目睹了母親殞滅的瞬間。兩種記憶的拉扯,才是對孩子最強烈的衝擊,莫之能禦。



      於是在凶手入獄後,女孩依舊想去探視父親,依舊想回到那片曾與母親同遊的沙灘,她不想任何人受到懲處,她只希望這一切都沒發生。在沙灘上,父親會開著不得體的玩笑,縱身入海,母親會望著海的遠處,露出淺淺的笑,她和哥哥則會從沙丘上滑下來,然後大口吃著冰淇淋。



      她只想回到過去,但回憶總在提醒悲劇,於是她只好在腳下挖個洞,讓自己往下掉。只有如此,才能成為那個不在場的人。



      被留下來的人,沒有比較幸運,因為他們要修復的,是看不到進度的東西。沒有肉眼可及的疤痕,沒有變淺的結痂,他們的傷被包覆在身體裡面,成了科學儀器無從掃描的創口。倖存者的內疚,會讓他們怨恨自己沒有阻止整件事,會讓他們把責任往身上攬,解離成了唯一的解法,而他們最需要的,是停止墜落。



      從頭到尾,作者都不打算提出解方,他把讀者留在主角的視野,同步體驗創傷來襲時的力有未逮,時而震盪,時而暈眩,因為那些細節都太過刺眼。貝松用文學接手無人聞問的新聞,讓創傷得以被正視,對正在墜落的孩子而言,這是最溫柔的緩衝。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變得更好,或是更糟,但最起碼,這些孩子沒有放棄對未來的想像。



      烈日當空,影子把時間往前推了幾吋,為了看向更遠的海,孩子們沿著上坡,步履不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