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終點也是起點:身心靈臨終關懷的14堂課

終點也是起點:身心靈臨終關懷的14堂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32542
許添盛,黃瀠瑩,李宜懃
賽斯文化
2023年10月0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332542
  • 叢書系列:許醫師作品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許醫師作品


  •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療癒/成長











      全新的人格帶著過去生命的智慧,既重生又延續



      「人為什麼要死亡」是一個很深的哲學問題,全世界的哲學家也都在探索這個問題。



      賽斯書《夢、進化與價值完成》提到,本來就沒有死亡這件事,可是當這一群意識決定要來地球輪迴、用肉體的方式體驗物質實相,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空間問題」,這是我們集體潛意識共同發明且同意的。因此,死亡並不是剝奪生命的過程,相反的,它是一個偉大的發明,解決了空間的問題,讓地球可以容納萬物、生生不息。



      雖然肉體會死亡,但靈魂是永生的。每個人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離開地球,是個人的自由意志與內我共同討論決定的。當一個人結束這一世,現在的這個自己不會消失、不會毀滅,你還是你,但是擴展了,存在於下一世的潛意識當中,一樣在學習、成長和體驗,有時甚至更活躍。這是一個全新的人格,但也帶著過去所有生命的智慧,既重生又延續。



      賽斯說,業還完了就能離開、學分修滿了就能畢業,否則無法離開輪迴。目前的人類也慢慢還自己在地球的業,這是一種無憾、了無牽掛的感覺,了無牽掛不是結束,而是生命更大故事的開始,終點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讀完本書,必能顛覆你對死亡的想像與恐懼,更能自在看待生死。

    ?


     





    關於賽斯文化



    自序

    第一堂 人為什麼要死亡

    死亡解決了空間的問題,賦予我們更大的生命。



    ˙每天都有人離開這個世界

    ˙做好生離死別的心理準備

    ˙死亡是人類共同的發明

    ˙肉體死亡,靈魂永生

    ˙自我僵化,重新再來

    ˙獲得多樣性的經驗

    ˙是幻相、夢境,也是學習之旅

    ˙將自我意識加入下一世的潛意識



    第二堂 從生到死的轉移

    一旦肉體將要結束,意識就不會留在身體裡面接受所有痛覺的折磨。



    ˙生死轉移的迷思

    ˙瀕死前的歷程

    ˙平安地過渡到死亡

    ˙往生後的接引

    ˙死後的世界比較輕鬆

    ˙在靈體裡根本沒有病

    ˙死後的回顧與來世的安排



    第三堂 死後的環境

    將來我會很平安的到達另一個世界。



    ˙死後的環境因人的意念而異

    ˙靈體可隨意念移動和變換樣貌

    ˙信念創造實相是生前死後共通的法則

    ˙轉世的選擇涉及每個人的學習主題

    ˙轉世前已選定下一世的家庭成員

    ˙每一世的經驗和才能會累積到下一世

    ˙理解夢境有助於熟悉死後的世界



    第四堂 死亡的方式

    每個人的死亡方式,反映出自己的個性。



    ˙死亡方式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

    ˙尊重最後靈魂要離開肉體的過程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演出

    ˙順利往生的關鍵

    ˙死後會有專業接引師或親友來接引

    ˙學習接納自己,用愛餵養身體

    ˙死亡方式是每個靈魂獨特的印記

    ˙全力以赴過好每一天,就算死神今天上門也甘願



    第五堂 靈魂的選擇

    靈魂的本質是永生不死,到地球來是為了尋求經驗的擴展。



    ˙能參與輪迴是意識了不起的成就

    ˙體驗不同性別的課題

    ˙今生之所以成為家人,是靈魂的藍圖和功課

    ˙了解轉世法則,明白自己轉世的設定

    ˙來地球出差、旅遊、學習、考察兼玩耍

    ˙每個人都有多重次元的人格,彼此會互相影響



    第六堂 漫談前世今生

    在此生結束前,盡力化解所有的恩怨,圓滿迎向下一世。



    ˙轉世經歷變成人類共同的資產

    ˙所有的惡都是善的扭曲,是屬於神聖教育劇的一部分

    ˙人類是一體的,給出去什麼就會回來什麼

    ˙今日所思考的一切會形成下一生的材料

    ˙家庭結構的解脫之道,在於真正的慈悲和愛

    ˙往生者可以看到我們的世界,但頻率不同無法互動



    第七堂 基因與轉世

    你可以年紀大但頭腦靈活、耳聰目明、身手敏捷,健健康康地活到在地球的最後一天。



    ˙衰老與死亡不必然劃上等號

    ˙在輪迴的舞台上,我們不只是演員,也是編劇、導演、觀眾、劇評家

    ˙老化是一種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學到的社會整體信念

    ˙信念與思維能改變老化現象

    ˙一旦開啟染色體內的轉世記憶,就可以在這一世運用所有轉世的能力

    ˙轉世帶著自由意志,代表家族和個人靈魂共同的挑戰

    ˙死亡必須受到尊重,代表靈魂想重生的力量



    第八堂 臨終的意識轉換

    往生前要放下恐慌,一旦安心了,就會被更平安的力量帶走,融入愛與光中。



    ˙進步的醫療反而阻礙肉體有尊嚴地離開

    ˙往生過程中,肉體的痛苦不是必然

    ˙平時就要省思,這輩子到目前為止對自己是否滿意

    ˙每個人的存在必有其目的,個人的獨特性永遠無法被取代

    ˙靈魂具有多重時空本質,臨終前的意識轉換是在面對多重時空



    第九堂 順利往生的奧祕

    死亡不是認輸、不是結束、不是消失、不是毀滅,是要讓我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人在一斷氣後所抱持的心境,最能顯現出修行功力

    ˙相信死後有生命,一定會比較容易順利往生

    ˙在內心臣服,寬恕自己並原諒別人,能減緩往生前的痛苦

    ˙因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更加珍貴

    ˙經常在夢中體會靈魂和肉體分離,就不會害怕死亡

    ˙人活著的時候,就要練習拋開煩惱,感覺輕鬆自在



    第十堂 減少往生的痛苦

    平常就在自我面對、自我覺察、觀照內心、釋放內在負能量的人,走得就很順利。



    ˙經常感受自己跟宇宙的平安與愛同在

    ˙如果不再被你的時代所需要,靈魂會想離開

    ˙這一世性格與自己投胎前的設定有關

    ˙宣洩情緒有助於身心健康

    ˙死亡不是被消滅,是跟更大的力量在一起並成為其中一部分

    ˙感恩、惜福、懺悔,會讓自己回到生命的能量

    ˙醫學的干預過度,延長了身體的痛苦



    第十一堂 陪伴臨終的親友

    生前這段溫馨的時光,好好陪伴即將往生者,跟他談天說地,就可以減少後來的自責和遺憾。



    ˙當事人有權知道病情,才有足夠時間為自己的往生做準備

    ˙藉由跟臨終者討論後事,可以讓家屬在過程中漸漸釋放悲傷

    ˙交代遺囑與安排告別式

    ˙一個人何時離開,當事人和所有家人的潛意識都會被通知

    ˙平時就要喚起情感,別等到親人即將往生才表達



    第十二堂 面對親友的逝去

    他過得很好,在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在明知之光、愛的氣場裡,在宇宙的光、愛及能量的護持之下平安喜樂。



    ˙靈魂的選擇

    ˙所有的時間同時存在且互為因果

    ˙改變思想信念及情緒狀態,可達到止痛的目的

    ˙親人往生後會經歷釋放悲傷的過程,這段時間非常神聖與珍貴

    ˙親人往生後失去了奮鬥的動力,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孤單感

    ˙往生的人過得很好,活在另一個空間

    ˙在能量層面上,永遠不會失去所愛的人

    ˙對親人死去無需自責與產生罪惡感



    第十三堂 自在的面對生死

    往生後生理和心理很靈活,感覺到無比的自由。新的能力不斷出現,每一個都新奇無比。



    ˙宇宙透過死亡提醒我們珍惜所有,活在當下

    ˙每個人一定會跟自己所活的時代緊密相容

    ˙生命的品質勝於長度,因為靈魂永生

    ˙靈魂透過死亡才能重新開始

    ˙不管親人是生病或意外死亡,我們的潛意識都知道且同意

    ˙往生後生理和心理很靈活,感覺到無比的自由



    第十四堂 超脫死亡的恐懼

    死亡不會讓一個懦夫變英雄,但的確會讓人自我面對,更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往生是生命教育裡面的最重要的一課

    ˙生命再來一次,你是否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往生者跟生者一直透過心電感應聯繫

    ˙往生後的身分會擴大,不再局限於生前的角色

    ˙此生所有關係與過去世的種種關係密不可分

    ˙往生者能感知到我們的世界,但無法進入

    ˙原來終點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