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大時代小記者:一個眷村台灣人的私房筆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7123
曾明財
巨流圖書公司
2024年4月11日
153.00 元
HK$ 137.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7327123
叢書系列:
卓越新聞獎書系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卓越新聞獎書系
分
類
人文社科
>
報導�紀實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垃圾之書:面對人類將被廢棄物所廢棄的事實與行動
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
世界盡頭的瘋人院:史上首支成功度過南極冬季的探險隊求生錄
守住角落的人:他們或縱身自然、或獨行藝術曠野,漫漫前行,閃著微光
內
容
簡
介
-為地方記者的時代印記留下小小的見證-
1980年代迄今,台灣政治發展逐漸演變,經過朝野多年努力,體制漸往正常化發展。但媒體亂象及不當金錢介入,仍影響民主選舉公平性。
本書作者曾明財的記者生涯,歷經了台灣社會從獨裁專制政體轉型為民主自由國家的關鍵時刻。透過親身觀察中部縣市選舉、地方媒體與政治生態、人權議題等事件,回顧七十多個故事或採訪幕後,包括記者生活、黑道勢力威嚇、民主運動、基層小人物,均真人真事,生動地描繪出解嚴前後地方媒體記者與政治生態的交織牽連。而在台灣民主運動過程中,眾多的地方黨外先鋒與後勤志工所展現的無私奉獻,勇敢拚搏精神也令人感佩。
共同推薦
作家吳晟、政大林元輝教授共同推薦
曾明財秉筆直書,寫盡新聞記者百態百相。他的文筆質樸無華,不雕琢不作態;這76篇小記者小故事,人情事理真實動人,又趣味十足,串連起來,就是1985年到2000年大時代,台灣歷史的縮影。──吳晟(作家/詩人)
本書可見報禁解除前後地方記者生態,尤其《聯合》、《中時》兩報除外地方記者的生態,這類新聞史料有限,此書可補缺憾;而為彰化縣所記錄的民主運動草根青史,其他縣市也有,卻未見類似筆墨,更顯彌足珍貴。──林元輝(政大名譽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
?
目
錄
推薦序 為歷史作小小的見證?讀曾明財《大時代小記者》/吳晟
推薦序 地方記者的時代印記/林元輝
自序
第一章
1.劉松藩的選舉紅包
2.台灣時報新兵
3.第一張助選證
4.冤獄與真假老鴇
5.太平歌劇媚影
6.省主席邱創煥帳單
7.陰沉的麻臉社長
8.小報記者老楊的晚景
9.熱情的祁股長
10.縣長室師爺
11.圍剿朱高正的幕後
12.好色的總編輯
13.海派酒店稅務員
14.調查局阿丁與四爺們
15.國民黨小黨棍
16.台中情色界秘密
第二章
1.省議會的憲調抓耙仔
2.中國時報小記者
3.首都早報美好回憶
4.捷安治三人幫
5.開娼館的理事長
6.黑道大哥火鍋宴
7.不打不相識的謝老大
8.丐幫幫主詹仔頭
9.老政治犯黃金島
10.施明德的綠島同學
11.縣黨部地下執行長
12.第一次被告
13.民主燒酒雞
14.叱吒風雲特派員
15.抄稿記者的護身符
16.查禁書的文化專員
17.大家樂明牌記者
18.怕太太的老獅
第三章
1.記者與安非他命
2.省政特派員之死
3.老胡的快門世界
4.難忘的報社美人
5.記者的油水
6.民主先行者陳博文
7.後備軍人輔導中心變賭場
8.血色蝙蝠降臨鹿港
9.為新聞賣命的廖志坤
10.建立社頭灘頭堡
11.芬園報王張崑
12.警總吃銅吃鐵官司
13.報老闆的乾兒子
14.當惡老闆遇上記協
15.新聞界摯友陳清泉
16.推廣台灣新文學
17.省議會耆老訪談
第四章
1.田尾鄉的民主發動機
2.俠義商人王昭武
3.優良校長梁瑞興
4.江湖的讀書人
5.林天成的正義之憤
6.矢志追求做自由人
7.黑手起家的楊啟
8.和美區四好漢
9.快車志工賴蒼德
10.民主酵母菌黃武志
11.鹿港黨外教父
12.線西最大膽女性
13.讀書賣米的李荻清
14.鄉下藥師藍正中
15.福興鄉兩個傻子
16.員林性情女子阿娟
17.梁媽媽戰鬥餐
18.伸港鄉油飯大王
19.哪裡最危險就往那衝
20.羅厝村三個小人物
21.最有義氣的林光銘
22.黨外鐵娘子助理
23.異議分子丁國興
24.身障舉重國手葉春秋
25.秀水鄉土地公林振利
?
序
自序
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曾經軍事戒嚴三十八年(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七),有過全世界最畸形之一的媒體生態,遺毒影響甚鉅,迄今尚未完全消除。
廣播和電視頻道被黨國體制壟斷,報紙限制僅三十一家,大部分是黨報、官報、軍報及小報。號稱民營的兩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老闆都是國民黨中常委,早已自我閹割為「左右護法」。
一九八五年冬天,我進入新聞界,還屬黨禁、報禁、言論管制期間,專職的地方記者人數不多。社會上一片亂象,朝野政治面不斷有衝突,那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令人充滿期待、將迎向光明的一刻。
回顧那時代,王伯仁二○一三年出版《看千帆過盡:一位省政記者的憶往》,近年也看到多位台北大報記者作品,包括司馬文武在《壹週刊》發表回憶錄、卜大中《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俞國基《意外的新聞人生──編輯台憶往》以及彭琳淞主編《自立容顏》等,都擲地有聲,深具價值。
我在地方基層跑新聞十五年,雖是小報記者,很幸運見識解除戒嚴前後的媒體現象,也親身體驗一些很深刻的事件。與多數資深記者的歷練比較,在台中和彰化的小故事,應該算是很另類。
非常榮幸有此機會將文章彙整成書,特別感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出版,以及名作家吳晟和林元輝教授的推薦序。同時,也要謝謝關照過我的新聞界前輩,還有許多參與民主運動的基層小人物與好友們。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