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明清福建臺灣史(五卷)》明清福建臺灣史序
鄭學檬
徐曉望研究員曾隨廈門大學傅衣凌教授攻讀碩士學位,係名門弟子。畢業後入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明清經濟史、福建地方史研究。「蕭條高寄,不與時務經懷」;專心治史,如松柏「經霜而茂」,在福建史、臺灣史研究方面碩果累累。多年之後,再入廈大歷史系,攻讀專門史(中國經濟史)方向博士學位,並於2003年完成博士論文,其論文主旨〈明末清初海峽兩岸的市場關係〉問題,我們曾進行過深入探討。
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閩浙粵地區,是東西方國際貿易的聚焦點,中國的商品,吸引著歐洲殖民勢力,先後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的等歐洲強國的商業貿易集團聞風而致,貿易、掠奪不一而足。從辯證角度看,禍福相依,歐洲葡、西、荷、英殖民勢力東來,也促使白銀、黃金、鴉片等舶來品傾銷華夏,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的發展方向。臺灣海峽在這一時代變革過程中因為其區域優勢和海峽西岸的發達的商品生產產業鏈,而一躍成為國際貿易的聚焦點、亞洲發展至關重要的區域。它是聯繫東北亞市場與東南亞市場的關鍵通道,為世人所矚目。國外學者,如美國加州學派之「大分流」說,即與此議題而發。
中國歷史學家一般以積極的態度看明清時代中國的變化,不過,論證各有不同。徐曉望這本書,以當年博士論文為基礎寫成,以時代變革為背景,論述當時經濟關係諸問題。他認為,其一,明清時期東亞的發展與環球國際貿易市場初成有很大關係;其二,明清國際貿易市場初成不僅有西力東漸的影響,也有福建等中國商人開拓亞洲市場的成就;其三,早期世界市場的中心是在東亞的環中國海區域,西方殖民主義者主要通過介入中國與日本及東南亞的貿易來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其四,歐洲的成功在於壟斷環球貿易的主要利潤,當這一原始積累的資本形成對英國工業的貫注,便導致工業革命的產生。這些觀點反映了徐曉望對明清世界史的若干思考,雖非「璞玉渾金」,亦可稱百流一源,燦然成章,自有特點。我一向主張要從世界史的高度來看區域史研究,徐曉望的《明清福建臺灣史》能夠從這一角度展開研究,就使他對福建臺灣史的研究具備超越地方史的特性。
徐曉望在福建史學界以勤奮聞名。他的五卷本《明清福建臺灣史》約有200萬字,共有7200多個注解,平均每本書有1400多個注解,其中一些史料來自稀見的明清著作,這是作者多年努力的積累。這套書涉獵較廣,多處研究頗具新意。例如作者在第三卷《晚明臺灣海峽史》中,考察了晚明臺灣的移民史、海盜史及福建官府與臺灣原住民的關係,這些領域的相關研究較少,所以,徐曉望的嘗試值得關注。
總的來說,徐曉望關於明清福建臺灣史的系列研究史料豐富,論述自成系統,是一套值得一看的著作。
鄭學檬20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