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二手經濟:走訪全球舊貨市場,探索二手產業不為人知的新面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069612
亞當.明特
羅慕謙
高寶
2024年4月24日
160.00 元
HK$ 1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069612
叢書系列:
Break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Break
分
類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同
類
書
推
薦
22世紀不再七不思議之科技經濟與產業趨勢
超解析元宇宙新浪潮:深入理解微軟、Meta等知名企業也關注的新經濟模式與商機布局
資料同理心:飛奔的資料科學如何變成「易讀好用」的人類新資源?
【社企+永續實戰聖經Power of Good套書】(二冊):《社企力》、《永續力》
元宇宙:圖說元宇宙+元宇宙:設計元宇宙(套裝)
內
容
簡
介
★《書單》、《出版者周刊》、《圖書館雜誌》、《科學》、《自然》各大媒體盛讚
★ 普立茲獎得主 伊麗莎白.寇伯特 好評推薦
★ 亞馬遜4.5顆星好評
《彭博觀點》專欄作家亞當.明特,歷時四年、跨越四大洲,深入產業上中下游的第一手觀察!
每個人都會不再需要或想要某些東西,當我們把這些東西捐贈、回收、捨棄後,它們會被送到哪裡、被誰接收,又將被如何處理呢?
為了找尋答案,亞當.明特踏上了意想不到的旅程,他造訪美國的非營利機構、日本的二手連鎖企業、加拿大的舊衣分揀廠、印度的再生羊毛廠、迦納的二手電器商、美墨邊境的舊貨交易商等,親眼見證了這個幾乎沒人關注的產業有多複雜與龐大。
他也意識到令人憂心的未來:隨著發展中國家變富裕,大量生產讓東西變便宜,越來越多新產品被售出;同時,人們丟東西的速度越來越快,但由於製造品質下降,能回收再利用的東西正在逐年減少。若這樣的循環持續,地球終將被堆積如山的垃圾淹沒。
大多數人無法停止購物,我們也不需要走到極端。在本書最後幾章,亞當.明特為我們描繪出可行的道路,鼓勵製造商與消費者採取幾個簡單的步驟,擁抱品質更好、更耐用、更容易修理的產品,就有機會創造出更平衡、更永續的未來。
各大媒體熱烈好評
「明特所踏上的物品來世之旅,具有啟發性且令人恐懼,但最終又充滿希望。這本書幫助我們從我們丟棄的物品中看到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伊麗莎白.寇伯特,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一場跨越各大洲、梳理二手商品市場的史詩級旅程。明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報告了他的發現,其中夾雜著軼事和統計數據。……明特最大的貢獻是對印度、迦納和其他國家經濟的觀察,這些國家已經發現,只要我們願意,大多數東西都可以擁有第二次消費生命。」──《普羅維登斯日報》
「一部內容豐富、富有洞察力的遊記,穿越了維修、再利用和廢棄物的世界,帶領讀者深入消費經濟的後端。」──《自然》
「對整理、回收、製造更優質的商品,以及用更少東西過更簡單生活的讚歌。」──《 美聯社》
「完美融合實用數據、現實生活經驗、豐富多彩的人物描述和有趣的故事,對回收產業內外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有趣的讀物。?」──《回收國際》
「講述相當重要的故事:消費主義的瘋狂、圍繞其廢棄物發展起來的複雜產業,以及我們如何抵制根深蒂固的一次性文化。」──《紐約圖書雜誌》
「對企業家的生動描繪以及對晦澀工業歷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廢棄物正在成為巨大的環境問題。」──《洛杉磯書評》
「引人入勝……這本書寫得很好,充滿了有趣的細節,很好地審視幾乎所有人都做出了貢獻的全球產業。」──《圖書館雜誌》
「明特是一位出色的說故事者,他知道同理心比數字更容易引起共鳴。……他採訪的人物,以及他講述的故事,使《二手經濟》成為引人入勝的作品。」──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令人著迷、令人大開眼界的觀察,讓我們看見一個瞬息萬變的、基本上看不見的世界,只有當人們把東西拿到舊貨店時,它才會開始運轉。」 ──《出版者周刊》
「在明特傑出的筆下,這個主題變得生動起來……明特設計了一條可行的道路來面對物資過剩。」──《書單》
?
目
錄
前言 捐贈中心物資接收處
第一章 清空巢穴
第二章 清除雜物
第三章 洪流
第四章 好東西
第五章 斷捨離
第六章 我們的倉庫是一間四房公寓
第七章 縫線下起毛球了
第八章 跟新的一樣好
第九章 有足夠多可以賣的東西
第十章 它可以用一輩子
第十一章 富人用壞的東西
第十一章 更多行李箱
後記
致謝
?
序
前言
捐贈中心物資接收處
在南霍頓街與東格林街交叉路口,有一間善意企業(Goodwill),在它的捐贈中心外面,有一列排隊等待捐贈的車陣。現在輪到一輛藍色馬自達CX7。緩緩走下車的棕髮女子約莫四十歲,身著黑色瑜珈褲與寬鬆的黃色T 恤,正拿著iPhone 通話。後面還有三輛汽車跟兩輛皮卡車在等待,但是她不慌不忙。「把冷凍的晚餐放進微波爐裡熱兩分鐘。」她一邊說,一邊慢條斯理地從駕駛座走到另一側的後座車門。
「對,兩分鐘。」她重複了一遍,並且緩慢地打開車門。
女子身邊站著一位接待人員。他是五十七歲的麥可.梅勒斯。他彎身探進後座,拉出一個看來塞滿了衣服的白色垃圾袋,放到一台兩層灰色小推車的上層,緊接著又彎身探進更深處,拉出一個燙衣板跟一對塑膠鹿角。「謝謝您的捐贈。」他說。
女子放下手機,音量也降低了。「今天在賽拉莫拉多有個社區庭院拍賣會,」她意有所指地微笑,彷彿在提供什麼內幕消息,「天氣越來越熱,大家就想『管他的,不賣了』,所以大家都跑來了。」說完這句話,她回到車上,駛離了捐贈中心。
此刻是星期六早上十一點,土桑市炙熱的天氣讓梅勒斯汗流浹背。但是他沒有時間躲進捐贈中心有冷氣的倉庫裡。
捐贈的民眾正在排隊等候著。接下來是一台KIA Sorento,後座堆滿了圾垃袋。駕駛座上的年輕女子降下車窗、打開門鎖,但是沒有下車。
「庭院拍賣?」麥可問道。他打開車門,開始把一個個的袋子丟到小推車上。
「賽拉莫拉多那裡。」
「很好。」他拖出六袋衣服,一個Ogio 牌高爾夫球桿袋,裡面還有兩枝推桿,一堆2014 年世界盃足球賽的紀念杯,一個小喇叭大小的角狀瓷杯,一台破舊的百靈牌咖啡機,四個炒鍋,至少十袋的聚會賓客小禮物,每個都用亮麗的桃紅色標籤標價為25 美分。麥克拿出角狀瓷杯時在手中端詳了一番。「謝謝您的捐贈!」他說,接著關上車門。
三個小時前,捐贈中心還沒開門,麥可告訴我,土桑市民眾在車庫拍賣上沒賣掉又不想留下的東西,最後都會送來善意企業。這件事每個星期都在上演,土桑市來來往往的軍人家庭與退休軍人更是加劇了這個現象。搬來的時候,他們需要東西,到了離開的時候,卻沒辦法帶走所有東西。
KIA Sorento 開走了,一台黑色的福特大皮卡車駛近,後面載著一張破爛的沙發。我經過捐贈中心的物資接收處,走進寬敞的倉庫。倉庫裡的工作人員正忙著處理洪流般湧入的捐贈物。四位女性在遠處整理一箱箱的衣服,兩個年輕男子在物資接收處不遠的地方整理成堆的電器用品。一位主管從衣服區大步走過來,敦促梅勒斯加快速度。
1967 ∼ 2017 年,美國人每年花在買東西(從沙發到手機)的支出,增加了將近二十倍。在這些東西當中,有些將成為珍貴的傳家之寶,傳給未來世代;有些會被埋在垃圾掩埋場,在焚化爐裡被燒為灰燼,或是在極少數狀況下,被回收再製成新的產品與新的傳家之寶;有些則會被保留下來,收在地下室、櫃子、閣樓、車庫與儲存倉庫裡。實際的比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些許數據存在。比如說,2006 年對洛杉磯中產階級住家的研究顯示,90% 的車庫空間是用來存放東西的,而非停放汽車。
愛買東西的不只有美國人,但是美國人獨一無二之處,在於有非常多空間來存放東西。這是其他國家的人夢寐以求的奢華條件。比如說,日本人跟任何開著CX7 的土桑居民一樣,都很熱愛購物,但是日本人的屋子小多了,為了騰出空間放新東西,許多人會清東西。他們的做法沒什麼獨特之處,但是數百萬渴望把家裡收納得整整齊齊的美國人,已經開始接受日本整理諮詢顧問近藤麻理惠所謂的「怦然心動整理法」。這是個很誘人的系統:只留下會讓你開心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全丟掉。但是這也留下一個基本而迫切的問題:那些你不再感到怦然心動的東西,最後會流落到哪裡?
2014 年出版第一本書《一噸垃圾值多少錢》(Junkyard Planet)後,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書中我跟隨美國的可回收物,像是硬紙板、聖誕燈飾與報廢的汽車,一路去到世界各地,其中最主要是到中國大陸,然後得出結論:如果你丟到回收箱裡的東西多少還有用,跨越全球的廢物回收事業,會設法將之運送到最能從中受益的個人或公司。
之後,很快就有不少讀者與我分享他們自己如何廢物利用。有些人圖文並茂地描繪他們用電路板和投影機的透鏡等廢棄的電子設備製成的藝術品;有些人詳細描述他們如何整修家具與住家;有些則是告訴我他們用自己在家修好的電腦與手機寫下了訊息。此外,我還很幸運地收到很多很多讀者邀請我去參觀他們的跳蚤市場、慈善商店與古董店。
隨著讀者寄來的描述與邀請越來越多,我開始感到左右為難。有人喜歡我的書是很好,但是我的讀者所描述的東西不是我在《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中提到的東西,像是巨大、幾層樓高的汽車廢件,也不是像我家中移民來的曾祖父那樣,藉著收集和購買鄰居不要的廢棄物,然後賣給更大型的廢棄物回收業者來謀生的舊貨商。我盡了最大努力,但就連最熱忱的讀者們(根據他們寄來的信件判斷)也依然把「回收」理解為「重複使用」。
這也情有可原。對大多數住在富裕國家的人來說,回收的過程止步於他們把廢棄物丟進回收箱的那一刻。接下來高度工業化的過程,則屬於一個不為人知的圈子。相較之下,購買與販賣二手商品則是非常私人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舉辦車庫拍賣、在eBay 上清空衣櫃,或是造訪跳蚤市場。再利用與再出售讓消費者難得而具體地感受到自己的東西獲得了新的生命。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出版兩週後,我的母親意外去世了。就跟許多美國人的父母一樣,我的母親也累積了一生的東西,於是我的姊姊跟我面臨著這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怎們處理母親的東西?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恐怕什麼東西都不能丟,就怕哪個東西是母親生前珍視的寶物。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我們兩人都沒那麼多空間存放那麼多東西。我的姊姊一家住在紐約市一間兩房合作公寓,我跟妻子當時則在上海租有一間一房公寓。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並不罕見。在全世界各地,如何處理已故之人的遺物,已逐漸成為哀悼過程的一部分,跟葬禮一樣重要。然而,那麼多的遺物,子女又都住在別的地方,要由誰來清理這些物品?
我母親的遺物最後大多捐給了善意企業。我承認,把她的瓷製餐具交給捐贈中心的接待人員後,我就完全不曉得那套餐具最後的下場。但是我深深相信,就跟我在《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中提到的回收金屬一樣,我母親的舊物還會被再次使用,而非被拿去掩埋、焚化或回收。我之所以開始寫這本書,有一部分就是想確定自己的直覺沒錯。
不過實際的情況比我預期的要困難。身為財經記者,我習慣去查核政府、公司與貿易組織所收集的資料來證實我的猜測與假設。想知道過去十年從中國進口到盧森堡的聖誕燈飾總共有多重?這個數字可以查到。同樣的,多虧不斷成長與愈加專業的環保運動,富裕國家裡丟棄與回收了什麼東西,也有詳細的資料。想用圖表表示美國人從2003 年到2013 年丟掉了多少家具?這個圖表也可以畫出來。
於是,我搜尋了二手商品是否也存在類似的資料。二手車相關的數據既豐富又精確,只要你不是在找發展中國家之間有多少二手車跨越國界(在這一刻很多二手車似乎就憑空消失了)。但是除了二手車外,數據就模糊不清。比如說,沒有人記錄有多少衣服從衣櫃被拿到二手義賣,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件家具從大學宿舍被搬到善意企業的捐贈中心,也沒有政府機構列出甚或估算美國境內每年舉辦了多少場車庫拍賣,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收入。這問題不只局限在美國。全球二手商品貿易正在蓬勃發展,但是相關的數據寥寥無幾。比如說,發展中國家之間龐大的二手商品貿易,幾乎沒有相關的資料,尤其是在非洲,儘管對非洲的消費者來說,進口的二手商品是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必需品。
幸好,缺乏數據並不表示無法追蹤。沒有資料可以找,身為記者,我必須親自前往二手商品被收集、購買、改造、修理、販賣的地方。這可能包含觀察某個人為一件T 恤拍照,然後刊登到Facebook、eBay 或Poshmark 上。或是跟隨一個專門購買二手筆記型電腦的迦納人,從美國一路到迦納北部他販賣這些筆記型電腦的城市。
兩者都是很簡單的行動,但是突顯了一個經常被人忽視的事實:二手商品為全世界數十億人口提供了衣著、教育與娛樂,而且其中所使用到的能源與原料都比製造新產品所需要的少更多。然而,許多政府傾向於專注新產品的價值,至於個人與企業之間交換二手商品所產生的價值,除了本身在從事購買、販賣與運輸二手商品的二手商,通常沒人會去關注。
這本書旨在揭示這個價值,並將其歸位到地球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中心。這並不容易。就如同沒有一本書能夠完整呈現新商品貿易所涵蓋的地理範圍與經濟規模,這本書也不可能完整呈現所有二手商品。我會盡可能廣泛地提及不同物品,尤其是在前幾章,但是最後我會把焦點放在人們生活中越積越多的衣服與電器產品。兩者都是今日全球價值最高與交易最多的二手商品,也擁有最耐人尋味(恐怕也最令人擔憂)的未來。
多虧工業革命以來在大量生產與行銷手法上的創新,這世界比過去任何時刻都充滿更多東西。大多數時候這是一種幸福,但並不總是如此。隨著我在二手商品的世界中穿梭,這些沒人想要的東西規模之龐大,總是一次又一次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在土桑市,捐贈給善意企業的東西只有三分之一會在慈善商店中賣掉。畢竟,誰會買一對舊的塑膠鹿角(誰又會買新的)?一張破爛的沙發?一件起毛球的T 恤?
洪流正在漲高。二十年前,中國大陸還是二手服飾的主要進口國家;現在,它是主要的出口國家,以龐大的產量拉低了全球二手服飾的價格以及二手服飾產業的經濟效益。不過,不只有中國大陸在轉向新的商品。隨著發展中國家日益富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更常購買新的商品。富裕國家中注重永續與支持二手的消費者,數目就是不足以彌補全球在二手商品需求上的下降。
這種失衡狀況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沒人想要的東西堆積如山。
根據世界銀行2018 年的研究,如果照今日的步調走下去,到了2050 年,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就會超越人口成長速度的兩倍。而製造垃圾的地方主要會集中在亞洲與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這兩個區域都亟欲達到美國式的消費型經濟。
我們不用自欺欺人:這樣的成長勢必會對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儘管消費型經濟也會為數十億人口帶來實質的益處,包括更好的健康與教育。一個富裕的美國極簡主義者無論對於消費主義能講出多少大道理,都不可能改變一個發展中國家青少年的心態,畢竟他唯一體驗過的極簡生活不是出於自身的意願。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討論不需要止步於此。社會問題有社會方面的解決方式,已經存在的二手產業就是一種方法,該產業向全世界數十億人供應各種商品。在本書的最後幾章,我會證明這個關鍵的產業所面臨的危機並非東西的產量,而是品質。如果製造商與消費者願意採取幾個簡單的步驟,鼓勵廠商製造更耐用、更容易修理的產品,就能大大確保二手商品交易在未來幾十年繼續蓬勃發展。我們不需要一個大革命。許多大大小小的廠商早已在製造更耐用的產品,因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此需求。我會描述幾間這樣的廠商,並展示他們的做法如何創造出二手產業的未來。
談到二手產業的未來,品質並不是唯一障礙,反全球化也會阻礙物品的再利用。然而,二手商品貿易中最嚴重的障礙不是關稅與禁止進口。二手商品貿易中最棘手的障礙是偏見,這種偏見阻止富裕國家的人民把自己不要的東西販賣、運送到發展中國家。在本書中,我會探討這種偏見的起源與衝擊,包括這個偏見如何被推廣,以及我們如何與為何應該摒棄這個偏見。沒有任何的二手經濟能夠排除發展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富裕消費者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如果我的書寫得算成功,讀者讀完後應該能更加了解,自己購買的商品在丟棄後會如何影響全球經濟、自然環境,還有自己的衣櫃與地下室。幸運的話,你更能猜想到麥可搬進捐贈中心的那幾袋衣服與那張破沙發最後會(或是不會)遭遇什麼樣的命運。也許你還會改變購買東西的動機與方式,以免將來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別人收拾。
就跟大多數美國人一樣,多年來我也累積了不少東西。為這本書進行研究幫助我捨棄了某些東西。我無法保證本書的讀者也會有同樣的經歷,但是你們會發現一個令人大開眼界的世界,在那裡,舊的東西一次又一次得到新生;從廢棄物中獲利的渴望,時時刻刻都在各個角落創造出新的事物與謀生方式。探索那個世界的過程,就好比一場尋寶遊戲,人人都可以參與。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