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20週年紀念版)

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20週年紀念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3807
哈維亞.阿瑪多
陳文怡,魏嘉瑩
心靈工坊
2024年5月20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3573807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精神疾病











    「醫生說你有精神病,一定要吃藥!」

    「我才沒有病,不要煩我!」



    協助重大精神障礙者就醫的第一本書

    如果親人不認為自己生病了,該如何協助他就醫?



      對重大精神疾病患者的親友而言,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生病」,不願意就醫。這種病識感的缺乏被稱為「病覺缺失症」,原因並非病人有防衛心或性格頑固,而是大腦功能失常的症狀。



      作者阿瑪多博士身為心理學者,是「病覺缺失症」的知名專家,而且他的哥哥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他從陪伴哥哥的慘烈過程及多年的醫療工作中,體會出與其說服病人「他病了」,不如先擱置這件事,轉而耐心傾聽、同理對方想法,找出雙方的共同目標,雙方才有可能結為治療伙伴,引導病人邁向康復。



      本書出版20年來,一直是協助重大精神障礙者就醫的經典書籍,現在在眾所期待之中出版了增訂版,阿瑪多博士將他所提倡的溝通手法歸納為LEAPc方法,也就是「傾聽Listening、同理Empathizing、贊同Agreeing、夥伴Partnering」四步驟。書中仔細說明LEAPc方法的原則和理論,以及如何實際和病人對話的範例。LEAPc方法在美國實踐超過20年,成效卓著,堪稱目前最有實效的協助方法。



      新版本還增添了非自願治療(強制就醫)的篇章,告訴讀者什麼狀況下需要做此決定,以及事後和病人修復關係的方法。此外,也收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幫助、精神疾病與暴力等最新研究。



      儘管每位精神障礙者的需求都獨一無二,但阿瑪多博士所傳授的基礎,都能協助讀者改進溝通技巧,發展信任關係,將相互爭鬥的情景,扭轉為攜手合作的局面。——皮特.厄利(暢銷書作者,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父親)



    專業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文榮光∣高雄市文心診所院長、私立高雄仁愛之家董事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劉震鐘∣臺灣大學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前台灣思覺失調症研究學會理事長

      謝明憲∣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與臨床副教授



    本書特色



      ★協助精神障礙者就醫最重要的衛教書籍,出版20年後全新增訂

      ★以最新研究闡明病人缺乏病識感的真相

      ★詳盡說明在美國實踐超過20年的LEAP方法,為目前最有效的協助就醫方法

      ★病患親友家屬、心理助人工作者、社工師、精神醫學專業人士都能受用的一本手冊



     





    推薦序|實務演練LEAP方法的一些建議? 劉震鐘

    推薦語|謝明憲

    審閱序|繞過「病」,直接跟「人」接觸? 楊連謙

    英文版推薦序|「使我兒子得以康復」? 皮特.厄利????? ?

    二十周年紀念版作者序???? ?



    概論???? ?



    第一部 患者否認自己生病的真相???????? ?

    第一章 我們並非孤身一人??????? ?

    第二章 留在賽局中???????? ?

    第三章 問題的根源——針對病覺缺失症的新研究???????? ?



    第二部 如何運用「LEAP」提供協助???????? ?

    第四章 正確與錯誤的方式???????? ?

    第五章 學習「LEAP」???????? ?

    第六章 傾聽???????? ?

    第七章 運用同理心???????? ?

    第八章 贊同???????? ?

    第九章 結為夥伴???????? ?



    第三部 保持警覺與下一步???????? ?

    第十章 別降低警覺:不太遵從醫囑服藥的問題???????? ?

    第十一章 藥物治療???????? ?

    第十二章 非自願治療???????? ?

    第十三章 如何做這件事???????? ?

    第十四章 如何撐過非自願治療???????? ?

    第十五章 驚喜???????? ?



    第四部 「LEAP」的理論、研究與實用建議???????? ?

    第十六章 「LEAP」的理論與研究???????? ?

    第十七章 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 ?

    第十八章 暴力行為與精神障礙???????? ?

    第十九章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和病覺缺失症???????? ?

    第二十章 亨利???????? ?



    謝詞???????? ?

    書中引用文獻???????? ?

    針對思覺失調症的認知療法進行的研究???????? ?

    推薦書籍???????? ?

    建議使用的資源???????? ?

    對於本書初版的讚譽???????? ?

    中文版初版作者序一

    中文版初版作者序二

    中文版初版推薦序一

    中文版初版推薦序二

    作者簡介?????????





    推薦序



    「使我兒子得以康復」

    皮特.厄利(Pete Earley),前《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調查報導記者




      「要是你所愛的人自殺,爸,你會感覺如何?」



      當我讀大學的兒子麥克問我這個問題,我正急著送他去急診室。那時他由於看到暗藏在汽車保險桿貼紙上的訊息,以致情緒七上八下。抵達醫院之際,我如釋重負,因為那裡的醫師知道該做什麼!



      四小時過後,醫師終於現身。他問了麥克一些事,並表示他幫不了麥克。因為麥克確信他沒生病,而且還拒絕服用抗精神病藥物。



      既然醫師不相信麥克本身和他對別人來說都「岌岌可危」,於是我兒子別過臉去,即使他顯然有妄想症。



      在後續四十八小時中,麥克的代謝功能失調。站在兒女身旁,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在心理上,逐步滑落深淵之中,只有為人父母者,才可能真正明白置身此情此景,有多麼痛苦。當然,我試圖插手管這件事。所以我告訴麥克,他的抗精神病藥物會協助他,讓他比較能清楚思考。可是麥克卻對我說,他的思考方式一點差錯都沒有。我試圖向麥克說明他有妄想症,他卻反對我說的話。最後,我乞求他吃藥:「拜託,我求求你,就當作是為了我做這件事吧!」但麥克不願意。「我沒生病。」他只是一再重複這麼說。歷經數小時令人精疲力竭的對話,我要求麥克服藥,否則就離開這間屋子。然而這樣的恐嚇,卻只讓情況變得更糟。由於擔心麥克在街上可能會出事,我打了退堂鼓。隔天早晨,麥克發現我將他的藥摻入早餐穀片,這令他大為光火。



      四十八小時後,麥克遭警方拘留。起因是早晨他溜到外面,而且由於他覺得髒,就闖入一所住宅,讓自己洗了個泡泡浴。幸好屋主當時出城去了。為了制服麥克,有六名警官出動。後來警方指控麥克犯下兩項重罪。



      我不確定自己該做什麼,於是聯繫美國最大的民間心理健康機構,也就是「全美精神障礙聯盟」。那裡的一位志工,催我讀阿瑪多博士所寫的《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



      讀這本書時,我大為驚奇。原來先前我為了協助麥克所做的一切,幾乎全部都做錯了。我的所作所為,其實在在損害麥克與我的關係,而非能使情況平靜下來。麥克說的話我不曾「傾聽」(Listen),面對他的時候,我也沒有「運用同理心」(Empathize),當然更別提我要「贊同」(Agree)他,導致我終究無法與他「結為夥伴」(Partner)。為了教導家長和其他人,協助他們明白該怎麼做,才能與自己所愛,卻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可以溝通得更為順暢,阿瑪多博士以上述四個英文詞彙的第一個字母縮寫,創造了「LEAP」(傾聽.同理.贊同.夥伴)這個口訣。在這個口訣背後,蘊含了四項指導原則。與麥克爭吵時,我感到氣餒,不知所措。然而我在阿瑪多博士的書裡,卻找到了一份藍圖,而且它無論對於身為患者父母親友,都顯得簡單易懂,易於遵循。閱讀阿瑪多博士的書,也讓我領悟到我並非孤單一人,因為其他人面臨的處境,與我和麥克遇到的境況完全相同。



      我發覺阿瑪多博士的建議,來自他擔任臨床心理學家的多年經驗,而且他的學術和專業資歷,都令人印象深刻。過去他不僅曾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職精神醫學系教授,也曾在「全美精神障礙聯盟」擔任研究中心總部主任,而且還在美國紐約州精神醫學研究中心擔任心理部門主任。除此之外,他曾經任職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顧問,在不計其數的電視新聞節目中露面,媒體也經常引述他說的話。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和美國司法部,都曾要求阿瑪多博士提供建言。況且諸如「大學航空炸彈客」希歐多爾.卡辛斯基、伊莉莎白.史馬特綁架案,以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第二十名劫機者穆沙維等備受矚目的案件審判時,阿瑪多博士也都受邀擔任專家證人。



      阿瑪多博士出身背景中的另一則花絮,也就是他的哥哥亨利患有思覺失調症。於我而言,這件事很重要。因為這表示阿瑪多博士不但具備專業經歷,他的研究也涉及個人利害關係。畢竟他開發「LEAP」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協助他自己,讓他能找到更瞭解手足的方式。



      最後,我兒子麥克遭判處兩年緩刑。在等待判決期間,他循規蹈矩,而且他除了參加治療,也參與團體集會,並服用藥物。然而,當法庭判處麥克刑罰過了幾個月,他的病徵卻又浮上檯面。發覺麥克停止服藥時,我目瞪口呆。儘管我們順利通過了一切,他卻放棄服藥,而且是再度放棄。那時最初湧上我心頭的衝動,是想要單刀直入問他:「你怎麼能又這麼做呢?你什麼教訓都沒學到嗎?」不過,我太太卻使我想起阿瑪多博士的書,因為她用了「LEAP」,使她能設計出一項協議,麥克很快就恢復服藥,並重新接受治療。



      在這本書的新版中,阿瑪多博士翻新了他這本具有開創性的著作。他說明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精神障礙,是由疾病所引發的症狀,而非患者本人所做的決定。有鑑於美國「健康保險便利和責任法案」非但經常妨礙患者親人瞭解患者病況,也屢屢阻止他們參與治療,使得患者家屬和醫師之間,因而產生難以跨越的鴻溝。阿瑪多博士針對應如何弭平這些隔閡,提出了實用意見。他在書裡概述美國各州監管法,也簡明地解釋法律系統的錯綜複雜。自從阿瑪多博士出版第一本書以來,他不僅發表超過三百場演講,還帶領過數百場的「LEAP」工作坊。阿瑪多博士從這些聚會中汲取資料,將它們都加進這個版本裡,而且其中還包括他所撰寫的示範講稿,是他為大家面對患者時,建議使用和不建議用的特定說法。能參考這些段落,宛如阿瑪多博士置身你臀部口袋,讓你能穩操勝算。



      儘管每位精神障礙者的需求都獨一無二,但無論每位患者特有的問題是什麼,阿瑪多博士所傳授的基礎,都能協助讀者改進溝通技巧,並協助大家發展信任關係,舒緩自己和對方相互爭鬥的情景,扭轉為彼此攜手合作的局面。



      某天晚上,阿瑪多博士在簽書時,一位雙手空空如也的男子走近博士。他向阿瑪多博士解釋說,他那本已經翻爛的書留在家裡,不過他還是前來排隊。據他所述,他這麼做的原因,是阿瑪多博士「使我兒子得以康復」,所以他想握握博士的手。



      我對此心有戚戚焉。



    二十周年紀念版序



    從親身經驗開始,找到幫助人的方法

    哈維亞.阿瑪多




      當初我動筆寫這本小書,只是由於我樂意為此付出。如今這本小書對患者家屬、醫師、護理人員、治療師、刑事司法專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的影響,卻持續增長。這本書先前已經譯為法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中文、阿拉伯文、捷克-斯洛伐克文、波蘭文、日文、瑞典文,和世界各地的其他語言。現在我修訂這本書,並非由於它暢銷,而是為了早先版本中的缺失。畢竟曾經有無數讀者,都要求我針對他們如何在各自面對的特定情境中運用「LEAP」,能夠給予更多指引,尤其是在「如何結為夥伴」這方面。



      為了滿足這項要求,藉以引導大家,我和兩位共同創辦人一起建立了「LEAP實踐研究基金會」。這個非營利公共慈善機構,不但已經訓練數以千計的使用者,讓他們都能運用「LEAP」,而且它還進一步培訓教練,所以目前在全美各地,已經能找到數百名「LEAP」教練。



      這本書需要修訂版,還有一個理由,也就是在充實「LEAP」相關章節,好讓讀者能更迅速地與患者結為夥伴之外,患者家屬應如何實地運用「LEAP」,也是這本書需要表達的部分。



      畢竟有愈來愈多的專業人士和患者家屬,都為了與深陷成癮苦海的人打交道,而同時運用這本書和「LEAP」。由於這個趨勢存在多年,我對此不足為奇,況且我聽聞「LEAP」如何緩解成癮的故事,至今已經有二十年。除此之外,「LEAP」有部分基礎,建立在所謂的「動機式晤談法」上,而這種方式對於成癮的效用,先前已經有充分研究。所以你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裡,發現內容比較直接強調成癮、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成癮,以及大家應如何運用「LEAP」,來協助某位成癮者接受治療。



      當面直接指出患者否認自己生病,是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我初次得知自己這項本能,會如何引發災難,距今已經有將近四十年(那是一九八一年的事)。當時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哥哥首度住院治療,才剛回到家。儘管先前醫師開給他的藥,令他回到我所知的現實世界中,然而,他回到家還不到一天,我就在垃圾桶裡發現他的藥。可想而知,我詢問他何以把藥扔掉。



      「現在我沒事了,不需要再服藥。」他向我解釋。由於這和院方對他的耳提面命背道而馳,我為此特別提醒他。

      「但醫生說,你可能終生都得服用這種藥。你不能中斷服藥!」

      「醫生沒這麼說。」

      「當然,他說了!那次家人會面我在場,你記得嗎?」

      「不,他說我在醫院時,才需要服藥。」

      「那麼,為什麼醫生給你藥,讓你帶回家?」我和他爭辯,試圖證明他錯了。

      「那只是以防萬一我又發病。可是我現在好了。」

      「不,醫生說的不是這樣。」

      「沒有錯,醫生是這麼說的。」

      「為什麼你這麼固執?你知道我是對的!」我說道。

      「這是我的事。你別管我。」

      「既然你病了,這就成了所有人的事。況且我會擔心。」

      「你不必擔心我。我很好。」

      「你現在很好,不過要是你沒持續服藥,你就會不好。」

      「醫生沒這麼說!」

      「這樣的話,我們打電話給醫生,我會證明這件事!」

      「我不要談這個!別打擾我!」他這麼說,並一走了之。



      對於我嘗試提出的每項「實情」,亨利都藉由更多的否認來加以反駁,而每一回合的對話,也讓我們兩人都愈來愈生氣。



      我認為他固執又不成熟。我為了證明他有錯,而指責他威脅他,不但令他發怒,也使他設法袒護自己。我當面直接指出他否認自己生病,可是這種本能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非但完全無效,還讓事情變得更糟。於是我們倆陷入更多面質與更多否認形成的輪迴之中(我稱之為「否認之舞」),而這種輪迴,也迫使我們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遠。事情到了最後,總是他會火冒三丈地走開。隨後他的病情復發,接著則以回到醫院作結。



      我先是由於我哥哥,後來又因為那些與我合作的患者而邂逅的解決之道,正是我在這本新書中與你分享的解答。針對患者否認自己生病的問題,以及書裡提供的七項「LEAP」工具,我至今已經發表的演講和舉行的工作坊已經破千,而且全美各地、法國、比利時、澳洲、紐西蘭、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英國、葡萄牙、土耳其、海灣阿拉伯國家共同體和西班牙的許多城市,也都曾經舉行過「LEAP」研討會。



      現在,隨著「LEAP」非營利基金會的創立,我希望能將「LEAP」帶給全美各地的家庭、心理健康從業人員,以及刑事司法專業人員。



      我在此停筆。請容我在最後,再度引用我為這本書在2000年初版時所寫的序文內容:「先前(對於病識感薄弱的研究)那場演講結束後,聽眾在講台上包圍我幾乎有兩個小時。他們除了談到自己需要勸告的家屬,也談到希望自己能更深入瞭解自己所愛的人,何以拒絕接受協助的原因。這些人期盼自己能學到更多,也渴望能與明白自身挫折的人談談,都讓我從中獲得啟發。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目前都尚未觸及我如此熟悉的科學進展,而這些人,卻可能是從當前所知受益最深的人。領悟到這一點,令我深有所感——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理由。」



    審閱序



    繞過「病」,直接跟「人」接觸

    楊連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就在他,你的親人,開始不對勁、生病的時候,你決定,其實更確切地說是你就自然而然地變成照顧者,因為你愛他,對他有責任。從此,你就投入一段照顧的關係旅程,這對你和他的一生都影響重大;成功的話會是雙贏。



      他不知道他病了。但是,他會隱約覺得有些地方出錯了,他的人生走到岔路上。關心他的你,也能很顯然的看到,他的狀況變糟了,人際關係、學業、工作、感情……幾年過去,他也會看到自己落後同儕。其實你,最少是一開始,也很難想到是他病了。



      雖然,「病」將你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不要忘了,「病」和「藥」不是你們之間的唯一連結;他是生了病的「人」,要他承認自己生了病、必須吃藥,只是關係裡的一小部分,甚至要先加以擱置才能跟他建立好關係,以免關係被「病」破壞了。



      本書作者阿瑪多博士提出LEAP,即傾聽、同理心、贊同、結伴四個要點,從照顧關係著眼,你就可以看到其內在的連結。要繞過「病」直接跟「人」接觸,你須先放下自己急切要他順從你的心、放下你的擔心,而「知道他病了」讓你比較能不去責怪他;「擱置爭議」看到他「人」的部分,才能做到「跟他談」、「讓他說出」,以及「去了解他」,他所遭受疾病折磨、人生受挫的心情;這一連串的分解動作就包括了「傾聽」、「同理心」,然後,順著他想要「趨吉避凶、去苦得樂」重回正常人生的心,你就能跟他「求同存異」取得一致的方向、一起合作去達成他所想要達成的目標,這就是「贊同」和「結伴」。



      在你和他「結伴」而行的歷程裡,「陪伴」他、跟他「保持接觸」、「維續關係」是重要原則。不是要你勾勾纏、事事管(他也需要自主空間),而是讓他知道你「在」,他需要你時,能如何找到你。協助他更有自主性,負起自己的責任是這照顧關係的主要方向。事後能夠跟他討論(不論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是達成這方向、幫助他成長很重要的動作,例如:當他不吃藥發病了、當他吃了藥感覺較好了、當他成功地做到不理會幻聽的命令、當他終於踏出家門、當他少洗了一次手……



      心理治療能否治癒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如聽幻覺、妄想?能否治癒躁症?我認為:一、心理治療能增強因應症狀的能力:心理治療能增強他辨識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症狀的能力、作出適切的因應,包括專注於手頭上的工作(聽幻覺就較不會出現)、轉移注意力、深呼吸、肌肉放鬆、離開現場、求助於你、藥物或他人;二、心理治療能減少發病的源頭因素:心理治療有助於患者跟他人和環境維持更好的關係,減少生活壓力,避免症狀或疾病復發。



      強制送醫、住院治療在我們國家精神衛生法有明確規範(目前法律正在重新修訂,近期會通過最新版本)。在患者有自傷、傷人之虞時,你可報警,警察無法判斷是否符合嚴重精神病患強制送醫時,會啟動精神「緊急醫療」,由一位專科醫師決定是否將病人強制送到急診。在急診會由兩位專科醫師決定是否強制鑑定,之後經審查會通過才能強制住院。患者不服可以提出提審,法院會進行裁判是否繼續強制住院治療。



      你將他強制送醫會破壞關係,還是轉機?這要看他怎麼看這件事,也考驗你維持關係的態度作法。他外顯的憤怒,其實常來自被拋棄的內在恐懼,你的持續接觸和善意是化解的良藥。不要忘了,他在現實生活中,常是弱勢依賴的一方。在病房患者對於因故被約束在保護室,生氣、不滿的固然有,但經事後討論,往往就能了解為什麼會被約束,後來許多患者甚至會喜歡被約束、保護。類似的,也不乏患者在症狀緩解後感激照顧者當時將他強制送醫。



      在這照顧的路上,你並不孤單,社會上有各種資源網路伙伴陪你一起走。在醫療方面你可找到願意跟你共同照顧他的醫師,你漸漸會知道所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殘障手冊、康復之家和能夠較長期住院的醫院;在社會資源方面有社會服務福利中心的社工、健康中心精神衛生護理師、脆弱家庭、長照資源等和你協力照顧他;緊急時你可報警,啟動緊急醫療,若有家庭暴力發生也可通報家暴中心將有警力及社工協助你;你也可以參加由照顧者組成的康復之友協會,分享經驗、相互支持,以前他們催生了精神衛生法,近年他們倡議信託;精神復健資源方面,除了醫院之外,也有很多社區的工作坊、小作坊、會所等單位有助於讓患者症狀穩定、有生活重心,也會提供職業訓練,以及就業服務員輔導患者庇護就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