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本書中譯本的「前言」部分,原計劃是由中文版本的總負責人袁廣泉負責撰寫,但不幸的是袁君於2020年5月22日突發心臟病去世。我在吃驚和哀傷的同時,也感到茫然若失。當時,中文譯本的翻譯已完成,深切感受到有必要出版該書,同時也是為了哀悼為本書的中文翻譯傾注心血的袁廣泉。故由我執筆代寫此部分內容。
?
遙想當年,我在日本國立大阪教育大學的三尺講臺執掌教鞭之際,袁君在我的指導之下,相繼獲得本科和研究生院的學位。他踏實向學,熱心專研學問,多次就自己不解、疑惑之處向我請教。大學期間,我們師生兩人曾攀爬附近的生駒山,一邊遠眺著奈良縣的街景,一邊就日常的學習、研究和生活等情況,他進一步敞開心胸請教和交流。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表達過要為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在教育交流、學術交流方面奉獻綿薄之力的熱切願望。
?
本書的譯者有袁廣泉、張新藝、楊韜、陳傑中、史天?。袁廣泉後來獲得國立神戶大學博士學位,楊韜擁有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張新藝、陳傑中、史天?則擁有大阪教育大學碩士學位。五人都具備一定的水平,分別承擔不同章節的翻譯工作,袁廣泉負責審核中文譯本詞匯翻譯的準確度和整體的校對工作。他不幸去世後,本書直到出版前的剩餘工作,都由張新藝負責。故本書能得以翻譯並出版中文版本,我本人深感喜悅。袁君在翻譯、校對、統籌過程中,反覆透過郵件向我確認所有的細節,包括確認原始史料,甚至歐美人名的英文書寫等等,對此,我能答覆的則馬上回覆,不能確認的,則前往東京的東洋文庫、國立國會圖書館等再次確認。他秉持這種認真負責、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統籌了本書的翻譯工作,可以想像他付出了非同一般的辛勞。袁君長期從事將日本歷史學者的著作翻譯成中文的工作,本書將會是他最後翻譯並能出版的中文譯本。目前為止,他翻譯的拙作《中國抗日軍事史》和其他學者的譯著(請參照本書末尾)已陸續出版,此書得以付梓,本人不勝激動和喜悅,相信袁君也定會在天堂看到該書的刊行。此外,由衷感謝本前言的譯者張新藝女士,她在袁君過世後,理解本書出版的意義,以及架構和彙整等,誠心誠意地協助最後的校對工作。最後,本書能夠在臺灣得以順利出版,與致理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吳米淑老師、鄭伊庭女士及秀威出版團隊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特此致謝。
?
菊池一隆 於名古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