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京都

京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3754
林屋辰三郎
林書嫻
黑體文化
2024年6月13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263754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黑盒子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亞洲史 >











    日本知名文化人林屋辰三郎

    以京都為主角,優美而凝鍊的城市傳記

    出版後再刷近六十次,戰後闡釋京都的經典著作



    從古代貴族文化的淒美、中世町眾文化的繁華到現代日本的文化之都,

    京都的優美來自千年歷史的凝鍊,可謂日本歷史興衰的縮影!



    日本民俗學家梅綽忠夫盛讚:「一部終極版的京都指南。」



      從平安京到現代,日本的古都──京都,自誕生以來歷經長達千年的歲月。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不論是面對天災戰亂或社會變遷,京都始終屹立不搖,並且以日本文化之都的定位,散發著獨一無二的驚人魅力。



      ◎京都誕生的古代神話之地──賀茂、太秦

      ◎平安京貴族的宮廷歲月──嵯峨野、東寺、祇園

      ◎南北朝及鎌倉時代的佛法昌盛──白河、六波羅、?尾

      ◎近世町眾文化的繁榮燦爛──東山、伏見、島原

      ◎明治維新的朝氣蓬勃──西陣、三條、京都大學



      京都的美,正是來自千年歷史的凝鍊。京都猶如一位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以豐富的城市景觀展示各個時代、多采多姿的文化積累。從祇園的「白朮祭」及山車遊行,到大文字山的送火祭,本書帶領讀者漫步於京都名勝和節慶祭典之中,感受歷史軌跡的交錯,品味歲月沉澱的詣味。



      本書是日本昭和時代知名學者林屋辰三郎的經典著作。他在書中指出,京都的歷史變遷,即日本歷史興衰的縮影。京都曾多次處於毀滅的邊緣,譬如十五世紀末的文明應仁之亂、明治時代的遷都風波,京都皆安然度過,持續保有城市的生命力。這不只是來自政治權力的保障,也是京都獨特城市文化的體現。



    本書特色



      1. 以京都為主角的城市傳記,完整爬梳城市變化與歷史軌跡。

      2. 按時間順序講述京都從史前到近代的千年歷史。

      3. 深入鑑賞名勝古蹟,感受不同時期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方式。

      4. 近百張歷史照片及遊覽路線圖,真實呈現京都的文化樣貌。



    專文推薦



      文自秀∣日本文化研究者

      陳永峰∣智庫東亞政經塾塾長、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好評推薦



      工頭堅∣歷史旅遊作家暨自媒體

      李拓梓∣自由評論網「政治的日常」專欄作家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承緯∣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胡煒權∣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學系副教授

      楊 照│作家、「楊照談書」主持人

      蔡錦堂∣前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京都這座城市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好在林屋先生原本即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欲編寫一部京都的傳記,最合適的人莫過於他。

      這本非同凡響的『京都史』,其特別之處在於透過『地理』呈現『歷史』,以引導讀者在京都的每個角落探尋往昔的歲月。由此可見,這部作品可謂是『京都的指南書』。以『時間』劃分『空間』,以『空間』表達『時間』──本書的觀點著實獨特。然而,這也是因為其他城市無法模仿這種呈現方式。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僅有京都』能夠做到這點。

      因此,若將此書冠以指南之名,則其必然是一部『終極版的京都指南』。」──梅綽忠夫,日本民俗學家,節錄自《圖書》雜誌書評,1962年7月



      「毫無疑問,闡述京都的歷史,就是闡述日本的歷史。作者以京都的各個『空間』作為食材,精心烹煮了『日本史』這道『時間』大菜。……無論如何,要前往京都的話,本書是非讀不可的經典。」──陳永峰,智庫東亞政經塾塾長、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京都,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城市。讓我們跟著跨越大正、昭和與平成三個年代學者的視角,將書中所闡述的歷史與地理,化為經度與緯度,在遊歷各個景點的時候,也能領略斗轉星移的不同風貌,不再如同普通遊客那般蜻蜓點水的輕輕掠過。所謂『京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史』這樣的概念,就是讀者最大的領益了。」──文自秀,日本文化研究者



      「一部引導我完整走讀與探索京都史跡的經典著作。林屋辰三郎先生文字中蘊含深厚的歷史涵養與溫潤情感、以及娓娓道來的說書人氣質,歷經半世紀依然挑動著旅人的靈魂。」──工頭堅,歷史旅遊作家暨自媒體


     





    推薦序 京都:「時間」與「空間」的無限連鎖�陳永峰

    推薦序 京都的前世與今生�文自秀

    前言



    序章 湖底的風土:神泉苑

    御池�山紫水明處�自然遺產



    第一章 京都的古代人:賀茂

    繩文遺跡�山城�京都的重心



    第二章 古都以前:太秦

    歷史的心跳�太子殿下�松尾與稻荷



    第三章 平安京的風貌:東寺

    棋盤格�護國寺�弘法大師



    第四章 京都的神社與祭祀:祇園與北野

    繁榮與災害�御靈會�天神先生



    第五章 王朝的歷史漫談:嵯峨野、宇治、大原

    從御室到嵯峨�從醍醐到宇治�洛北之道



    第六章 京都內的遷都:南北的白河

    京與白河�法勝寺�三十三間堂



    第七章 六道的世界:六波羅

    六道先生�清盛像的幻想�建仁禪寺



    第八章 京都裡的鐮倉:高雄、?尾

    淨土與禪�神護寺與文覺�明惠與高山寺



    第九章 新京都的誕生:町

    內亂之中�京都的主人�法華之世



    第十章 京都的町之中:鉾之?

    京都的肚臍�茶與花�祇園會



    第十一章 吹入京都的新風潮:伏見

    小京都�桃山之夢�高瀨川



    第十二章 寬永文化人的身影:島原

    嵯峨本�角屋�八條宮



    第十三章 京都的傳統產業:西陣

    元祿圖樣�堀川�鄉土產業



    第十四章 幕末與維新:三條河原

    三條大橋�河原的生活�御所的燈火



    第十五章 學問與藝術之都:大學

    京都的學問�學區制�大學物語



    譯註

    參考文獻






    前言



      隨著四季的變化,京都在各個季節都有相應的名勝景點,如「春天至東山賞花,夜櫻色、香爭奇鬥豔」所歌詠的春天美景;此外更有著《京之四季》所傳唱的名句「入秋增色的華頂山,秋雨飄忽令人厭倦,和傘濕漉漉的紅葉長樂寺」。從平安時代以來,嵯峨野之月、小野之雪、醍醐之花等名勝多不勝數。造訪京都的人們總是滿懷期待地在這座古城中尋訪四季的美景。



      京都四季不僅展現大自然之美,還有各種隨季節變化、未特意安排的慶典,因此創造出分明的四季。從初春的祇園白朮參拜開始,然後是熱鬧的吉田節分會、陽春之花下的安樂祭。當壬生的大念佛默劇結束後,緊接而來的是賀茂的競馬與葵祭。在進入盛夏後,祇園祭的山鉾遊行讓整個七月的京都市民都沉浸在興奮之中。接著是盂蘭盆大文字山火的時節,悄然靠近的秋意,讓賀茂的河岸飄蕩著無名的憂愁。十月,接續著廣隆寺牛祭的,是平安神宮的時代祭,這是歷史不長卻極具觀光價值的祭典,重現了,平安時代到明治維新的歷史風俗。同日舉行的還有鞍馬的火祭。十一月,隨著嵐山楓紅凋落,冷冽的寒意驟增,冬日逼近,南座的「顏見世興行」(總動員演出)也宣告了冬季的來臨。這些傳統慶典就像經線,自然美景則是緯線,共同交織出京都的四季。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總想著若能在京都如此尋訪四季,那麼比起一年四季的短暫時間,更應追尋千年古都所擁有的歲月。然而,即使一年分成四季,我卻無法判斷千年能分為幾節。因此,以千年的時間來區分京都的地理空間的念頭,引發我濃厚的興趣。換句話說,即是在地理上表現出千年歷史。將空間以時間切割,讓時間以空間呈現──這是本書的果斷嘗試。我不知道這樣的嘗試能否成功,但我想在日本,或許只有京都具備這種可能性。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本書無法涵蓋京都的全部。然而,如果能夠稍微解釋清楚為什麼京都既是現代城市又是歷史城市,我想本書的目的就達成了。譬如京都早在應仁、文明之戰亂時就應該淪為焦土、古都破滅,但至今仍可被稱作千年古都,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想,若能了解桃山時代的遺產是如何重建王朝遺跡,並掌握慶長、元和、寬永等時期在京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就能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此外,當明治維新之際,首都遷往東京,古都再次面臨毀滅的命運時,經兜仍得以成功地實現了近代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如能踏尋槙村正直、明石博高、北垣國道等先知者的政策,並研究其偉大功績對京都的影響,我們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特別是他們為實現京都現代化而採取的途徑,可以明確指出當前京都觀光相關政策的薄弱之處以及值得反省的地方。



      然而,如同前述,本書主旨並不在探討當下京都的三十萬家戶家庭、一百三十萬市民所面對的政治和經濟課題。我僅是針對這些市民的祖先孜孜不倦、逐步累積形成的街區風貌,以及在這些街區中形成的京都人氣質,提供些許新穎的想法。關於京都人,據我所知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何在這樣一個看似極為保守的古都,卻在第一次普選中革命性地選出無產階級政黨的眾議院議員,甚至是兩名?我不會直接說明理由,但我想讀者能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找出一些線索來理解這種現象。



      此外,儘管以歷史京都為主題的書籍數量眾多,甚至被譽為京都風潮,但在全日本範圍內,僅有本書致力於追求京都的歷史與地區結合的可能性,這應該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我在撰寫這本微薄的書冊時,受到許多先進和知己的幫忙,書中某些相片也賴各方人士的協助。我特別感謝岩波書店的崛江鈴子小姐、田村義之先生盡心盡力地提供協助。尤其是田村先生手持本書的校對稿,巡迴京都拍下書中大部分的相片。另外,還有協助各章地圖製作、校正、索引的橫井清,以及繪製地質圖、伏見的復原圖的日下雅義,我由衷感謝他們的誠懇協助。



    推薦序



    京都:「時間」與「空間」的無限連鎖

    陳永峰(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中華民國智庫東亞政經塾塾長、台灣東海大學教授)




      「(今天)以歷史京都為主題的出版物,數量多到被說成是一種京都熱……」寫下這句話的人是本書作者林屋辰三郎,時間是一九六二年,也就是說六十幾年來,「京都熱」在日本出版界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永不斷絕。那麼在台灣的「京都熱」又是如何呢?毫無疑問,既然連日本史大家林屋辰三郎這本不算易讀的「小書」都能在台翻譯出版的話,「京都熱」在台灣出版市場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方興未艾」。雖說這是一本「小書」(岩波新書系列,青版,二五七頁),但當然也是一本名著,而且是一本暢銷的名著。到二○二一年為止,近六十年間已經增刷了六十次(筆者手中的版本就是第六十刷)。這在相對艱澀的學者型書籍當中,確屬異數。



      本書作者林屋辰三郎生於一九一四年的日本石川縣,一九三一年進入第三高等學校(京都三高)文科甲類,一九三八年從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戰後的一九六一年(也就是本書出版的前一年),以論文《中世藝能史研究》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到一九九八年辭世為止,在學術界歷任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教授(兼學部長)、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等要職。並於一九九二年被選為日本學士院會員,進入日本學術界的最高殿堂。與其一樣出身於石川縣(舊前田藩),並在京都有過交遊經驗的著名學者還有京都學派的開創者,哲學家西田幾多郎(一八七○—一九四五)以及將日本佛教與禪學研究推廣到全世界的鈴木大拙(一八七○—一九六六)。



      筆者在京都前前後後待了十四年餘(一九九三年四月─二○○七年七月),在「各式各樣」的場合,拜聞過林屋辰三郎的威名(有多麼「各式各樣」,可能就得另文介紹了)。另外,對於本書作者林屋辰三郎在《京都》一書中所提到的各個「景點」,筆者幾乎都駐足過。有的地方去過很多次,有些地方就是自己生活進出之處。這不由得讓我想起,與林屋辰三郎同樣畢業於京都一中、三高和京都帝國大學的比較文明學者、名著《文明生態史觀》的作者梅棹忠夫讀完本書之後的評語。「就算是從小到大走遍了各個京都角落,以為自己跟京都熟得不得了的京都市民,看完本書後,也會發現原來京都還有這麼多事物與地方是自己不知道的。我也打算再好好在京都踏訪一回,這一次,我要帶著我孩子一起走。」



      梅棹忠夫要強調的無非是「我要帶著我孩子一起走」的歷史教育功能。不過,林屋辰三郎這本書並非觀光導覽,也不適合拿到景點去邊玩邊看。最好是在出發前買來看,然後玩回來後再讀一遍。因為書中寫的是一整套體系化的歷史。「知識可以透過旅行得來。旅行的同時,必須讀書;讀書的同時,必須思考;思考的同時,更需要旅行。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梅棹忠夫《新裝版:日本探檢》講談社學術文庫,二○一四)這就是梅棹忠夫的「探檢」,也是他對田野調查最簡潔的說明。



      換句話說,京都是一本活的史書,要談論京都就不能撇開歷史不提。可是這本《京都》又不只是單純的京都史而已。作者將千年古都的歷史回溯到京都的每一塊土地,用地理來表現歷史,用「空間」來呈現「時間」。此一手法,確實獨到而且精闢。但是這種手法沒有辦法應用在其他城市,理由就像作者所言,這是屬於京都的「獨特性」。關於京都,圍繞著各種常見於觀光都市的誤解與錯誤觀念,但作者對之完全不理會,完全不在乎那些流俗的起源傳說,只是以一個歷史學者的冷徹眼光,去把歷史的緣起與變遷給嵌進日本的整體歷史裡。



      毫無疑問,闡述京都的歷史,就是闡述日本的歷史。作者以京都的各個「空間」作為食材,精心烹煮了「日本史」這道「時間」大菜。我想本書出現後,對當時所有帶隊到京都校外教學或畢業旅行的日本(國、高中)歷史老師們,一定是一大福音。學生們只要先讀了本書,然後再進入京都這個歷史空間時,就等同參與了日本史的時間進程。學習起來必然事半功倍。



      本書從京都的起源(序章「湖底的風土:神泉苑」、第一章「京都的古代人:賀茂」),寫到了京都的「未來」(第十五章「學問與藝術之都:大學」,從頭到尾,無一不是空間與時間的連鎖。例如,在最後一章(第十五章),作者從歷史文脈中分析吉田神社和京都大學究竟是什麼樣的時空連鎖,讓人讀了之後豁然開朗。像筆者的人生,雖然曾有十餘年的時光在吉田山麓的京都大學校園中度過,但是從來不知道吉田神社與吉田山山腰的太元宮,在中世時曾是神道學問的中心。但是一連結到今天位於吉田山山腳的京都大學,這所培養出了日本最多諾貝爾獎得主,同時也背負起與東京大學(位於政治中心的官僚養成據點)抗衡的學問堡壘,忽然間又令人覺得「啊!原來這裡早已是日本專注於學問發展的淵藪之地」。



      讀者們如果可以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的話,勢必更為驚嘆。遠在六十餘年前,歷史學者林屋辰三郎就已經穿透歷史,預言了今日京都在發展觀光後所引發的問題與走向。「京都的未來怎麼走……迄今京都市以國際文化觀光都市的美名,強力推進觀光至上主義這點,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時刻。將京都四季的各式宗教活動,全盤塑造為觀光資源的政策,雖屢屢掀起討論,但唯有尊重文化,才能讓信仰與觀光有所折衷空間。文化與觀光並列之際,當然就不得因為觀光而犧牲文化。反倒是貫徹京都作為文化都市之際,自然地達成觀光目的吧……相對於東京是政治都市、大阪是經濟都市,京都則是文化,亦即學問與藝術的都市。年復一年,在東京、大阪與學問、藝術氛圍漸行漸遠之際,京都的責任就更為重大了。上述這般對三都的看法,今後將日愈得到證實才是。」



      這是寫於一九六二年的文字,歷經六十餘年,依然毫不褪色。既直白又精確。這就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的林屋辰三郎。無論如何,要前往京都的話,本書是非讀不可的經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