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8274
凌筱嶠,孫曉靖,麥瑞怡,伊維德,辛兆坤,郭英德,王璦玲,裴志昂,吳思遠,吳英均,劉苑如,胡曉真,賀衛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4年6月17日
230.00  元
HK$ 207  






ISBN:9789863508274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452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古典文學











      本書從不同時期、文化層次、文本生產切入,探討日常生活中,被視為小道的戲曲、飲食等文化行為,與主流、正統文化碰撞後生發的種種文化意義。借重多位不同背景學者的研究考察,《小道可觀》旨在對米歇爾.賽托(Michel de Certeau)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等社會文化史理論進行補充。凸顯權威、經典話語如何從日用美學中汲取能量,使主流的內涵因日常敘述的加入而更包容並蓄、富有活力。同時,這些考察也勾勒出不同社會文化、民族群體如何在富含張力的接觸中,不斷地對「自我」與「他者」進行重新聚焦,有助於我們了解或隱或顯的權力鬥爭中蘊含的文化意義。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主軸,既考察了菁英群體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又折射出文化群體以及個體自我認知乃是飽含張力的動態機制;展現「經典」與「草根」並非自上而下、抑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線性動態,而是在多重空間、交叉話語中因權宜而靈變的隱性機制,其能量正來自於蘊藏在日用美學中的文化。


     





    前言�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作者簡介

    序論�凌筱嶠



    【第一部分 戲曲篇:禮儀與話語】



    第一章 「文」與「制」之外:從蘇軾教坊詞看宋代文人樂語�孫曉靖

    一、樂語之名稱

    二、教坊詞:作為一種表演文本的閱讀

    三、教坊詞:一種矛盾與爭議之上的表達

    四、結語

    第二章 搬演皇帝:睢景臣《高祖還鄉》�麥瑞怡著,凌筱嶠譯

    一、睢景臣散曲與司馬遷〈本紀〉

    二、鄉村與帝國的截然分野

    三、表演、文字與戲劇認知

    四、皇帝的雙重身份

    五、結語:表演與說服

    附錄:睢景臣《高祖還鄉》英譯

    第三章 飲食、戲曲與儀式:神仙與凡人展演之東道禮儀�伊維德著,凌筱嶠譯

    一、西王母與八仙

    二、孫旺及其酒肉朋友

    三、結語

    附錄一:The Eight Immortals

    附錄二:Spreading a Banquet in Celebration



    第四章 「律」、「變」、「極」:王驥德《曲律》中的互文指涉與規範化構想�辛兆坤

    一、前言

    二、《曲律》中的互文指涉:一個三維批評框架

    三、「變」與「極」

    四、結語

    附錄一:王驥德《曲律》互文指涉一覽表

    附錄二:《曲律》中提及「變」的篇章

    第五章 守望文明:蘇州府太倉州王時敏家族的戲曲活動(1640-1680)�郭英德

    一、引子:清商祝壽自喧闐

    二、綿綿世祚:劇迷家族的文化傳承

    三、嚶嚶友聲:戲曲文本的文化寓意

    四、呦呦鹿鳴:戲曲符碼的文化象喻

    五、尾聲:流風善政故家存

    第六章 「以宮商爨演,寓垂世立教之意」:論晚清楊恩壽之戲曲觀及其《坦園六種曲》所展現之敘事性特質�王璦玲

    一、傳統到近代的過渡:晚清戲曲史上的一個「轉折」

    二、「抒鬱解慍,扶持世教」:楊恩壽之戲曲觀

    三、「合生死、窮通於彈指頃」:《坦園六種曲》之創作要旨

    四、楊恩壽《坦園六種曲》寫作中所呈顯之敘事性特質

    五、結語



    【第二部分 日用篇:文學場域與文化能量】



    第七章 發人深省的食物:北宋中期的消費競爭與遠離塵囂�裴志昂著,凌筱嶠譯

    一、導論

    二、商品與自我

    三、撤離城市

    四、結語

    第八章 「互圖性」的旅程:對明代中晚期通俗文學作品中「遊歷」主題版畫的考察�吳思遠

    一、緒論

    二、明代木刻版畫的繁榮

    三、畫工、刻工與印工的合作

    四、遊歷與文本

    五、遊歷圖與文本編訂

    六、《錢塘夢》的插圖

    七、《西廂記》與遊歷圖

    八、遊歷與夢幻

    九、結語

    第九章 誰人讀食譜?類書中的飲食指南�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一、食物、日用、類書

    二、《居家必用》之流傳與讀者

    三、飲食、書籍與生活方式

    第十章 病中倫常: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省疾、問疾與侍疾�劉苑如

    一、前言

    二、禮數與倫常:省疾、問疾與侍疾的語用習慣

    三、疾病交際:省病、侍疾所折射的情感光譜

    四、他人疾病:陌生人間的救病關係

    五、結語

    第十一章 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胡曉真

    一、前言

    二、「民間之聲」與歌謠運動中的方言問題

    三、聲音、文字與「漢字系文字」

    四、《粵風續九》中的口頭聲音與文字書寫

    五、結語:從漢字的開放性看文化接觸與共感涵化

    第十二章 尋索「真正的中國」:明治時期日本的中國文學史書寫�賀衛林著,辛兆坤、凌筱嶠譯

    一、導言:文學史書寫傳統

    二、支那�中國文學與「國文學」書寫

    三、「小說」之文化心理與政治解讀

    四、結語



    後記:奚如谷教授無已齋訪談

    徵引書目

    索引

    ?





    序論(摘錄)



    凌筱嶠(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日常生活作為社會生活史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面向,究竟對我們了解社會機制與文化規則有什麼獨特的貢獻?



      本書第一部分,「戲曲篇:禮儀與話語」即從處於文化定位邊緣卻滲透各種社會情境的戲曲入手,探討與菁英文化構建密切相關的社會機制(如禮儀),如何在日用的具體場景中(如慶壽、飲宴)與文人應制、製曲、觀曲之「小道」碰撞、協商,共同建構、拓展權威話語。在透過戲曲考察「小道」如何「可觀」後,第二部分「日用篇:文學場域與文化能量」將進一步從飲食、遊歷、問疾等植根於日常情境的體驗著手,考察傳統士人作為文化的生產和消費者,如何透過書寫塑造自我與他者。而類書、漢字傳述、文學史建構等跨界書寫,又體現出文學場域隨著歷史變遷呈現出的包容、開放特徵以及箇中蘊含的文化能量。傳統士人通常以經國濟民為正道,然而本書試圖在經史之學以外另闢蹊徑,從「小道」知識著眼,透視文人書寫中具體、豐富、細緻的生活內涵,並藉此考察更加多元、開放的生活與知識世界。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主軸,深入探討文學場域中的各種書寫(小說、戲曲、筆記、詩文、歌謠、文學史)如何在文人對個體、群體價值以及社會規範的維護中推動並擴展菁英、權威話語之衍變。「衣冠」、「道德」、「皇權」、「帝國」等課題不光是經典文本中構建的菁英話語,更是文人書寫經由植根於多元、隨機的日用體驗中之禮儀,在日常(as is)與想像(as if)間樹立自我之合理性所調動的重要資源。「日用美學」即來自在種種鬆散無組織性(unstructured)的日用場景中,文人透過身體經歷(如色香味等感官認知、遊歷奔波、疾病)和物質觸媒(如花園、飲食、文房、書畫等對認知的多媒體嚮導),具體化地展演其對國與家、物與我等深層話題的思考與詮釋。這些多元化的具現場景又凸顯出書寫作為文化行為的可塑性:文學創作的權威樹立不僅來自士大夫抒發襟懷的立言之舉,同時也可以經由應制應承、社交禮儀、集體記憶等文化慣式建構群體與個人表達,這其中所折射出的種種動態、權宜之角逐正是文化能量的體現。識字階層本身的複雜性也不斷地對「經典」、「正統」話語進行重塑。讀書修身固然是文人追求永恆價值的必經之途,然而都市中的「好事者」對文字的獵奇、商賈市民對文人生活方式的憧憬,使得「求知」不再局限於文學場域中邊緣與主流之較量,而是借重個體文本、情感體驗,在對時代旋律的追逐中創發出對文化知識的自由拼湊、臆想。



      《小道可觀》中各章節來自多位不同背景的學者,旨在對賽托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等社會文化史理論進行補充。凸顯權威、經典話語如何從日用美學中汲取能量,使主流的內涵因日常敘述的加入而更包容並蓄、富有活力。同時,這些研究也勾勒出不同社會文化、民族群體如何在富含張力的接觸中,不斷地對「自我」與「他者」進行重新聚焦,有助於我們了解或隱或顯的權力鬥爭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本書論述「小道」之「可觀」,不僅闡發作為末技的表演、小說文本對構築經典的重要作用,更將作為文人書寫重要面向的「百姓日用」從社會文化史中釋放,揭示其作為文化行為(cultural praxis)的重要性。透過縱向的歷史性梳理,本書考察了日用體驗在不同時期的文化構成。而文學場域之開放性,又促使我們橫向思考東亞語境中自我與群體想像如何倚賴多重語言、地域身份協商的深度文化接觸。這是因為中華帝國從來都不是封閉的整體,與外族的碰撞、對話,乃至對異域的想像,正是在日用美學層面孕育著新的知識體系、與此相關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現代性命題如「發展」、「民族性」、「國文學」的思考。也因此「日用美學」更應視為知識主體選擇自立於多元、多變世界中的存在(a way of being in the world)。由此可見,所謂「經典」與「草根」並非是自上而下(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線性動態,也不是各自為政的獨立領域,而是在中華帝國以及跨東亞文化地域之多重空間的交叉話語中,因權宜而靈變的隱性機制,其動力正來自於蘊藏在日用美學中的文化能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