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96933
張昕,夏白鹿
晴好出版
2024年6月19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6267396933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大多數的不正常,其實都挺正常的????

    社交恐懼症、拖延症、情緒失調、憂鬱、恐慌症……,

    不必焦慮那個不易被接納的心裡角落,

    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真心接納有點怪的自己。

    成長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背後•不易被察覺的心理角落?

      整容癖、購物狂、炫富、喜新厭舊、囤物癖、衰神上身……


      對於自己容貌的焦慮、明明很富足卻老愛哭窮、無法抑制的購物欲等,有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可以被分析的心理狀態。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荒謬可笑、不合常理,其實背後都有自圓其說的動機。如此,學會理解他人,也更能認識自己。擁有同理之心,就更願意探索世界。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你只需要提升病識感?

      社交恐懼、電話恐懼、恐慌症、強迫症、拖延症、憂鬱症、情緒失調……


      生活中誰沒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呢?誰沒有過一點 焦慮、抑鬱、拖延呢?誰又不曾有過「社交恐懼症」、「電話恐懼症」、「晚睡強迫症」、「遲到強迫症」等奇奇怪怪的症頭呢?我們應該做的是正視、接納,跟這些「異常」和諧共處,而非否定、無視,將問題妖魔化。我們都有「奇怪」的狀況,當你了解了這些都是怎麼回事後,如果不妨礙到他人,也就不再需要在意。



      ?人生在不斷做決定•不斷匍匐前進?

      內驅力與外驅力、內捲還是躺平、為焦慮買單、認知的自我欺騙……


      剛踏入職場的新人焦慮;外在環境的惡意對待,遭遇職場暴力、精神暴力;要繼續升學,還是要先工作?要留在家長,還是選擇去大城市發展?縱觀整個生命歷程,我們任何的人生階段都會伴隨著巨大的身份轉換與危機,還有大小不等的挫折。不要把眼前的挫折無限放大,因為挫折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起起落落是生命的常態。



      ?自我療癒•相信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正是不斷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準確覺察到自己內在的真實情緒體驗,接納完整的自我(「完整」既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學習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接受當下的正念訓練」好好善待自己,即使面對惡劣內捲的外在環境,依然可以用「一邊躺平,一邊努力」的態度,順勢漂流,保存實力,終能厚積薄發。



      ?

      本書結合心理學與媒體傳播兩位作者專業背景,用輕鬆有趣的筆調,梳理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心理困惑,解答我們在情緒、情感、職場與生活、個人成長、自我療癒等方面的現實難題,不吝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這一切。



      【沒關係我們都有點怪? 精彩摘要】

      ?一個人只有準確意識到自己的真實狀態,覺知到自己內在的情緒體驗,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如果人不能知道自己內心要什麼,就只能一直處在徒勞的掙扎中,任憑焦慮對自己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需要向別人展現自己,而自我展現的動機不外乎希望被人喜歡、被人關注或被人尊重。



      ?適度的「喪」反而有利於情緒調節。它讓人試著接受眼前的現實,從「心窮」的焦慮中暫時解脫出來,喘口氣歇一歇,不再承受苦求不得的煎熬。



      ?斷捨離也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手段,先購物,再扔掉不必要的物品,這樣就獲得了雙倍的快樂。



      ?接納正常範圍內的購買和斷捨離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不需要改變的,唯一需要改變的就是努力賺錢,讓自己的能力匹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有選擇的,就會獲得控制感、掌控感,而不會產生無助感、被迫感,從而獲得主觀能動性。



      ?很多患有電話恐懼症、說話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人,都是太在乎別人的眼光。



      ?人本來就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不同的人擅長不同的領域,只要工作和生活沒有被嚴重影響,就不必太放在心上,揚長避短就行了。



      ?不開心、悲傷、絕望、厭世等各種痛苦的情緒持續不斷地折磨患者,超過兩週就可以稱為憂鬱症,少於兩週一般稱為憂鬱狀態。



      ?憂鬱症不是矯情,不是小心眼,不是不堅強,更不是太閒了,而是大腦部分機能出現了障礙。



      ?把百分之一的擔憂放大成百分之百的恐懼,甚至會因為百分之一的不確定毀掉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好人生。



      ?樂觀主義者總是能使用積極的情緒策略和歸因策略,甚至只關注並放大事物中的積極因素,而忽視消極因素。



      ?把別人的行為和結果都歸結於自己,這不僅是一種將自己神化的錯誤認知,也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



      ?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和勤奮小人在打架時,你就讓拖延小人轉告勤奮小人:我不是在拖延喔,而是在曲線中完成任務。



      ?還是要讓自己忙起來,忙到忘我的狀態,就會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標和動機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她發自內心地想擁有全新的生活方式,這才是她積極成長的真正原因。



      ?生活將主動權完全交給我們,後果也由我們完全承擔,因此我們就有了選擇的自由,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發展出更加自律的能力。



      ?成為大人後的第一課,就是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提醒自己:「我現在的這些困擾,或許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夠好。」認識到這一步,才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成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看對方是「對人」還是「對事」,看主管對你的批評是針對問題處理,還是單純衝著發洩情緒,最終的結果是問題解決了,還是你的自尊降低了。



      ?人生苦短,只要是不合格的伴侶或是主管,我的建議都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和不值得的人的糾纏上。



      ?如果你明知道自己不能成為那樣的人,就另找適合自己的路,要相信絕對有好的或者



      適合你的職場環境,不可能任何地方都是一片黑暗。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自我療癒的實用手冊,從提出問題開始,察覺自己的「異常」,分析背後的心理狀態,建議解決狀態的方法,在作者的敘述脈絡中,我們可以學著走出困頓,跟自己的怪誕狀態和平相處,終究會看見不同的生命風景。



    溫暖推薦



      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螺螄拜恩|人氣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首字筆畫排序)


     





    前言|只會販賣焦慮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怪誕 不易察覺的心理角落


    01整容癖——被塑造出來的容貌焦慮

    02搞怪網紅——獵奇的心理需求

    03購物狂——獲得自尊感的滿足

    04炫富——正向情緒體驗

    05哭窮厭世黨——內心不安的產物

    06喜新厭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

    07囤物癖——不合理的物資焦慮

    08宅男女——內在動機的決定

    09衰神上身——好事永遠不會發生

    10反話高手——悲觀主義與防禦性悲觀主義



    第二部分 別怕我們都是奇怪的人——提升病識感

    01控制焦慮,重回生活正軌

    02學會用佛系的方法戰勝拖延症

    03社交恐懼症與過度社交的一體兩面

    04社交焦慮——電話恐懼症

    05憂鬱症不是矯情

    06季節性情緒失調

    07被忽視和妖魔化的產後憂鬱

    08情緒性胃病不僅僅是心理作用

    09重大事件前的焦慮緊張

    10過度換氣與恐慌症——壓力下的焦慮

    11強迫症—腦海中的惡毒聲音

    12遲到強迫症——成長的創傷



    第三部分 人生大事記:在不斷做決定中匍匐前進

    01內驅力與外驅力,找到人生的答案

    02長大成人——掌控自己的人生

    03內捲還是躺平?

    04新成員適應——職場新人的焦慮

    05認識精神暴力——習得性無助

    06識別職場暴力——不吃沒有意義的苦

    07拋開收穫談付出毫無意義——職業倦怠

    08為焦慮買單——在職進修的必要性

    09認知的自我欺騙——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

    10資源分配——平衡工作與生活



    第四部分 自我療癒——被接納的我才是完整的我

    01面對曲解和惡意攻擊——穩定的自我同一性

    02自我接納——接受自己「做不到」

    03糾正錯誤認知——克服社交恐懼

    04低自尊的人——放下評價積極關注自我

    05心理虐待——避免陷入反思的陷阱

    06走出恨意,過快樂人生

    07真正接納自我——正念練習

    08自我情緒調解的策略

    09逆境求生——可以躺平不能擺爛

    10不處理,接納它



    後記|上帝的視角 走出牛角尖





    前言



    只會販賣焦慮的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本書是我們從西元二○一七年至二○二二年發佈在微信公眾號平台的文章整理而成,主題是「自我療癒」和「個人成長」。



      書裡提到的心理學觀點來自我的專業,為了讓大家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我是以「心理學教授」的視角來敘述的。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和我的妻子白鹿一起交流討論後撰寫,也是經由她提出選題、策劃、執筆、潤色,我才能將這些觀點更好地表達出來。



      還記得發佈第一篇文章的起因。當時,我和白鹿對科普知識應該怎樣傳播的觀點不同,就打賭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想看看文章到底怎麼寫才能更為大家所接受。沒想到第一篇發出去後就停不下來了,也沒想到真的開始寫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給我們加油、鼓勵,認真地給我們反饋,與我們討論,並提出批評和建議。我們也從一開始的試著玩,到後來變成了一種責任、一種默契、一個自然而然的約定。



      這幾年裡,有攻擊謾罵,有諷刺挖苦,有猜忌懷疑,但更多的是理解、支持、包容和喜愛。



      有人說,我的某篇文章、某句話,在某個時刻突然令他豁然開朗,使他想通了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放過自己,好好生活;有人說,因為讀了我的某些觀點,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做法,生活便出現了某些積極的轉變;還有一些學生朋友,因為我的文章而樹立了學習的目標,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糾正了偽心理學給自己帶來的認知錯誤;還有讀者認真地將我每篇文章裡的知識總結在小本子上,像做課堂筆記般密密麻麻地摘抄記錄,甚至還畫了思維心智圖......。



      這些點滴真的讓我無比感動,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人生的煩惱這麼多,如果在這一秒你因為這本書而豁然開朗,那這就是我最大的價值了。



      有時候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真的很美妙,帶給我們某種神奇的緣分。我們素未謀面,透過文字相聚,進行最真誠的思想交流。



      再說一說,我為什麼想做心理學科普書。



      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認知都來自「流行心理學」,例如星座學、算命、心理測驗等。它們和真正的心理學沒有關係,只是和性格、情緒等搭上一點邊,就被打上「心理學」的標籤,再進行一番包裝,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泛泛語言,讓人情不自禁地對號入座。



      這樣很容易讓人忽略一個事實:心理學是一門會用到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神經學、醫學、社會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的、需要透過實驗數據來進行研究的實證科學。在不少人心中,心理學成了一種玄乎又不靠譜的存在,甚至成了變戲法的代名詞。我原本覺得,測驗之類的消遣僅供娛樂也無傷大雅,但後來,看到一部分人打著心理學的旗號傳播一些偽科學的內容,甚至造成他人的經濟損失或引發了他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站出來以正視聽。



      要知道,成功的「誤導」不是說謊,而是將幾句真話混合著幾句假話,或者是將幾句真話斷章取義地捏在一起導向錯誤的結論,然後包裝行銷,販賣焦慮。



      所以這也是我一直計劃著將我的文章整理成書的初衷:一方面是對過去幾年的科普工作和自省進行總結和梳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多的朋友系統性的瞭解生活中的心理學。



      總之,記住一點:拚命向你販賣焦慮的人,不是真正學心理學的。因為真正學心理學的人,畢生所求所學就是為了減輕我們的焦慮,讓你知道,大多數的「不正常」,其實都挺「正常」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