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冷戰下的「臺灣研究」:北美人類學家訪問紀錄[軟精裝]

冷戰下的「臺灣研究」:北美人類學家訪問紀錄[軟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4156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24年5月01日
267.00  元
HK$ 253.65  






ISBN:9786267341568
  • 叢書系列:深訪中研院
  • 規格:軟精裝 / 501頁 / 15.5 x 21.5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深訪中研院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博物館 > 歷史文物











      1950至1980年代間,臺灣曾是外國學者們的重要到訪地,扮演「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之實驗場域」的角色。本書收錄七位海外中國研究關鍵先驅者的故事:孔邁隆(Myron Cohen)、巴博德(Burton Pasternak)、傅禮門(Edward Friedma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葛希芝(Hill Gates)、郝瑞(Stevan Harrell)、沙學漢(David Schak),藉由這些德高望重學者的證言及回憶,試圖去了解這幾位外國研究者,是在怎樣的狀況和情形下,在「臺灣研究」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之前,以臺灣在地經驗,生產出重要的社會科學知識。

    ?

      本書對臺灣史及更廣義的亞洲研究知識生產,至少有三個顯著貢獻:首先是這群學者的回憶,成為研究冷戰時期臺灣歷史獨特而寶貴的新檔案資料。其次,本書收錄的研究故事與經歷,呈現了以英文為母語的海外中國與亞洲研究之歷史發展進程。最後,是本書收錄的(回憶)敘事彰顯了研究「他者」的知識生產體系中,出身�教育、國際與政治社會大環境、個人意識�選擇和機遇的偶然性之間,相互辯證影響與不斷變化的微妙關係。

    ?

      這些訪談內容,對一系列的問題和議題提供了解析:臺灣社會在1960年代是如何被(西方學者)想像成為「傳統中國」?外國研究者為何對中國感興趣?他們那時又是如何看待臺灣?不能去中國研究對他們有何影響?外國研究者與本地學者和學術機構的關係?臺灣人類學家如李亦園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學者是如何透過後來興起的臺灣認同與臺灣研究的視角,去反思與解讀他們之前的工作?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啟發更多的研究,也可以為正在發展的冷戰時期臺美關係史研究做補充,並提供冷戰時期臺灣第一手記述。



     





    Perface, Derek Sheridan 謝序

    Preface, Dominic Meng-Hsuan Yang 楊序

    Preface, Tseng Wen-liang 曾序

    Pictures 照片

    Notes on Romanization in the English Chapters

    關於英文版中的羅馬拼音

    Introduction 導讀

    Myron Cohen 孔邁隆

    Burton Pasternak 巴博德

    Edward Friedman 傅禮門

    Stephan Feuchtwang 王斯福

    Hill Gates 葛希芝

    Stevan Harrell 郝瑞

    David Schak 沙學漢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the Interviewees 訪談學者重要著作年表

    Myron L. Cohen(孔邁隆)

    Burton Pasternak(巴博德)

    Edward Friedman(傅禮門)

    Stephan Feuchtwang(王斯福)

    Hill Gates(葛希芝)

    Stevan Harrell(郝瑞)

    David Schak(沙學漢)



    Editors and Interviewers

    主編與訪問團隊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