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伴侶治療指南:整合系統、精神動力、行為療法的治療地圖

伴侶治療指南:整合系統、精神動力、行為療法的治療地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3852
亞瑟.尼爾森
王譓茹,陳彥婷
心靈工坊
2024年6月19日
313.00  元
HK$ 250.4  






ISBN:9789863573852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therapy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美國知名資深伴侶治療師傾囊相授的治療寶典,不論新手或資深治療師都需要

      ★融合多種治療學派,個案故事豐富,理論與實務兼具,讓治療師彷彿擁有強大的治療工具箱,可靈活運用

      ★整合系統模式、精神動力、認知治療三種技巧,升級再升級



      本書是資深伴侶治療師尼爾森博士,以畢生經驗結合數百篇研究與臨床報告所提出的伴侶治療升級指南。



      尼爾森博士細緻描述伴侶之間深層的內在焦慮與渴望,像是對愛、關懷、感謝、親密的理解,以及對遺棄、恐懼、背叛等負向經驗的解析。如此複雜的心理動力,若只使用單一治療學派的技巧,往往難以突破。尼爾森博士認為必須整合運用諸派,才能收治療之效。



      系統模式、精神動力、認知治療是伴侶治療中最常用的三種技巧,本書展現如何將三者整合成靈活的治療模型,且每種技術最出色的優點都獲得充分活用。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系統模式的升級:深入伴侶之間的負面舞步

      ◎精神動力的升級:挖掘潛藏的恐懼與渴望、撥開移情和投射性認同的面紗,學習背叛與寬恕議題

      ◎認知治療的升級:訴說與傾聽的技巧、調節情緒的正念技巧、談判技巧、強化正面經驗等

      ◎治療地圖:列出治療時使用各種取向的時機和順序,以便讀者上手



      尼爾森醫師在理論上統整系統取向、精神動力取向(涵蓋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與創傷知情)及行為取向(從溝通與談判技巧到辯證行為治療),以廣納百川之勢,有機地整合理論與概念,揀選臨床上實用且有實證經驗的介入技巧,提供治療師形成概念化及介入的個別化地圖,堪稱是精準心理治療(precision psychotherapy)的試金石。——本書推薦者賴孟泉醫師



    專業推薦



      成? 蒂│諮商心理師、薩提爾模式伴侶家庭治療師、專業訓練導師

      孫頌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 教授

      熊秉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學會臨床會員及認證督導

      劉彥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臨床心理師、伴侶與家族治療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賴杞豐│家族治療師

      賴孟泉│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序一】 不僅是整合性模式的最佳典範,也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推薦序二】 讓伴侶治療不會迷路的地圖與指南

    【推薦序三】 給臨床工作的博雅教育

    【推薦序四】 伴侶治療與我

    【譯序】伴侶治療的整合路徑圖:跨文化視角下的專業反思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升級再升級



    致謝

    第一部 聯合伴侶治療與婚姻的挑戰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伴侶治療1.0

    第三章? 為什麼婚姻充滿挑戰?



    第二部? 系統升級

    第四章 聚焦於伴侶間的互動過程

    第五章 更仔細審視伴侶之舞



    第三部? 精神動力的升級

    第六章 聚焦於潛藏的問題、恐懼與渴望

    第七章:聚焦於不同的主觀經驗

    第八章:聚焦於移情

    第九章:聚焦於投射性認同

    第十章:聚焦於接納與寬恕



    第四部? 行為與教育的升級

    第十一章:教導說話與聆聽技巧

    第十二章: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第十三章:教導問題解決與談判技巧

    第十四章:鼓勵正向經驗



    第五部? 發言順序與結束語

    第十五章:一般性準則與對介入措施的排序

    第十六章:結語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索引



    ?





    譯序



    伴侶治療的整合路徑圖:跨文化視角下的專業反思

    陳彥婷(英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註冊諮商師)




      幾年前,當我剛從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畢業並回到台灣時,才真正開始接觸並認識伴侶治療/諮商在這片土地上的發展與現況。遇到一些心理助人工作者時,我常被問到一個讓我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你是哪個取向或學派的?」當時的我總感覺,如果沒有給出一個特定的回答,似乎會顯得不夠專業。而在搜尋伴侶治療師時,情況也類似,幾乎所有治療師都取得了特定學派(如 EFT)的訓練認證,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是一種「逆文化衝擊」。



      回想起在美國的專業訓練過程,從一開始學習伴侶治療的理論時,就是百家爭鳴的狀態。老師們鼓勵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大膽且自由地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與介入措施。因此,當面對上述提問時,我會有一種整合了不同方法,看看哪些最適合伴侶們的感覺。因此,當我有幸收到翻譯這本書的邀請時,我感到格外的意義深遠與充滿期待,不僅是因為能有機會為台灣有限的伴侶治療書籍注入更多元的視角與治療方式,也因為我衷心認同作者亞瑟.尼爾森(Arthur Nielsen)教授在首章便開宗明義地說,他選擇不為這個特別的伴侶治療法取一個專有名稱。這些名稱在這個領域已經很常見,他放下創建新「品牌」的衝動,即便它是一個整合各種療法的品牌,因為他觀察到名稱常會對治療方法有所限制,他希望創建一個包容性的架構,讓其他人可以更容易地添加其他治療元素。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獨特與珍貴之處。



      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豐富的學習歷程。我充分吸收了作者四十多年來的執業精華與心得,每每驚嘆於他精細且有序的系統排列,以及他毫不藏私地分享他「工具箱」中豐富的治療工具。作者不僅鉅細靡遺地闡述他如何實行整合式治療,甚至在實行這些方法時可能遇到的阻礙或挑戰都逐一點出並說明治療師可以如何應對。同時,我也大大受益於作者在後半部分提供的有關如何教導伴侶表達與傾聽、情緒調節、衝突解決與談判協調,以及增進伴侶正向互動、情感增溫等技巧。直到今日,當我和伴侶一起工作、遇到困難時,我經常會重新閱讀並查找特定內容。總而言之,此書真的是一本既見樹又見林,無論是新手治療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治療師,都值得一讀再讀的治療工具書。



      在台灣,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專業訓練主要聚焦於個體的諮商與師培的訓練,若要在社區中專門從事伴侶諮商,大多需要在取得心理師證照後,外出修課、取得某個學派的認證並累積相關實務經驗。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國內的伴侶治療師通常以某個特定取向為主。相比之下,美國不僅有為數眾多的伴侶及家族治療研究所,也有獨立的婚姻與家族治療師專業執照,其理論與實務訓練過程本身就聚焦於伴侶或家庭系統,也會在就學期間便大量接觸此類個案。本書亦是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的課堂教科書。



      遺憾的是,近年來因國內心理師考試規則的修改,限縮了國外學子回國考照的資格,伴侶治療或家族治療的訓練被認為是低於廣義心理諮商下的「次專業」。我無能為力地看著許多和我一樣在這個領域滿懷助人熱忱,又有嚴格與扎實訓練的同儕,面臨不被自己國家接受與承認的挫敗和困境。在接到這本書的翻譯機會時,正好也是我人生陷入專業困境、有志難伸的艱困時期,我無比感謝熊秉荃老師的邀請以及心靈工坊出版社的信任,讓我有這麼一個難得的機緣,能在「無法助人」的時期透過翻譯靠近我熱愛的伴侶治療工作。能藉由翻譯的連結,將這個嶄新且彈性地切合不同個案議題的整合式架構引介至台灣,進而造福更多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受挫的伴侶,是我至心所願。



      最後,儘管我是一名專業的心理師,但並非專業的翻譯人員,翻譯過程中難免有所不足或不盡完善之處,也敬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教。



    推薦序一



    不僅是整合性模式的最佳典範,也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孫頌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教授)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互動關係,以及又該如何處理。而「系統觀點」僅是辨識互動模式的方法與架構,但伴侶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衝突、為什麼會意見不合,背後隱藏了那些心理需求、甚至以何種元素為動力而發生衝撞,我們更需要對人性內在「結構」與「動力」有更豐富的理解,才能在實務工作的現場,更清楚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該帶著伴侶往哪去?



      整合模式是伴侶諮商實務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向



      在台灣的伴侶諮商訓練中,往往透過單一學派的學習,來養成其專業。而目前幾個重要的伴侶與家族治療學派中,雖然大多仍能以系統觀點為基礎,但對於人性內在的「結構」與「動力」的論述,卻較為缺乏。若要能處理多元且複雜的親密關係議題,就需要整合不同學派的觀點,讓我們更能瞭解伴侶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對伴侶諮商師/伴侶治療師而言,形成發展屬於自己的整合模式,就變成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對助人者而言,就需要一個漫長且極具敏銳的反思能力,才能逐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伴侶諮商「整合」模式。



      而這本書的作者Nielsen博士,透過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對伴侶諮商的豐富知識,示範了一個如何成功整合的歷程,這是一個相當難能可貴的分享。在這本《伴侶治療指南:整合系統、精神動力、行為療法的治療地圖》中,尼爾森博士在伴侶諮商實務中,成功的保有系統觀點,並且成功納入對人性結構與動力有豐富理解的「心理動力學派」,還把「行為與心理教育」觀點,成功轉換成如何促成伴侶改變的行動策略。這可說是伴侶諮商2.0,讓伴侶諮商不只是一場彼此接納與瞭解的感動歷程,也讓伴侶有機會發展出更適切的互動模式,更務實的解決伴侶問題。尼爾森博士所發展出的伴侶諮商「整合模式」,足以成為我們伴侶諮商實務者的典範。



      而該書內容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尼爾森博士集結了許多過去伴侶諮商的實務做法與觀點,並且詳述這些觀點背後的研究與發展歷史,做足了學術研究與資料引用的考證。就像其中一章節,討論如何協助伴侶發展「情緒調節」的心理教育策略,該章節還詳細導覽了過去心理治療對於情緒調節策略的觀點與實務做法,讓本書更像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從負向互動循環,到病理性循環



      也因為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動力學派的觀點,對伴侶之間更深層次的內在焦慮與渴望,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論述,像是對渴望、愛、關懷、感謝、親密的理解,以及對遺棄、恐懼等負向經驗的討論,都讓我們更清楚理解伴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過去採取系統觀點的伴侶諮商實務中,大多已能看見以「負向互動循環」做為主要的介入觀點,但本書提出更深層次的「病理性循環」的觀察,讓我們更能瞭解,即使看起來溝通順暢、彼此犧牲的伴侶,背後可能仍隱藏了許多害怕被遺棄的恐懼。雖然尼爾森博士自稱「病理性循環」與「負向互動循環」是同一件事情,但書中關於病理性循環的論述,已經超越了目前我們對負向互動循環的認識,也提醒著實務工作者不能只是看「表面」,更要看背後隱藏的人性動力。



      心理動力的論述,豐富對伴侶間「情緒」經驗的理解



      近年來伴侶與家族治療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要能發展出辨識與解讀伴侶間彼此流動的「情緒經驗」。尤其剛離世的情緒取向(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創始人蘇.強森(Sue Johnson),其最大的貢獻,就是採取依戀理論的觀點,讓我們更豐富且深度的理解每種情緒經驗的意義與功能。而這本書也同樣重視對伴侶間情緒經驗的辨識與理解,其更採取心理動力的觀點,讓我們更能解讀伴侶間情緒經驗的意義與功能,尤其是對伴侶間發生「恐懼」的經驗,更有著深度的論述。這些實務經驗的分享,更是對我們從事伴侶諮商實務,具有十足的啟發性。



      在成為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專業發展中,我們勢必需要朝向多元觀點的整合,來形成我們自己的實務工作模式。尼爾森博士撰寫這本書時,自述從早期「伴侶諮商1.0」,僅著重系統觀點的「彼此對談模式」(Talk-to-Each-Other Model),逐漸升級成整合多元觀點的「伴侶諮商2.0」實務工作模式,他也成功展示了如何進行多元觀點整合的過程。而臺灣許多助人工作者,在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專業養成歷程中,往往期望可以快快學會一套「有既定操作步驟與方法」的工作模式,或是像是組裝家具一樣,只要照著某個固定的組裝步驟,就可以處理所有伴侶議題。但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在婚姻諮商實務中,採取單一學派、或是單一工作模式可能是不足的,我們也需要對人性的心理結構與動力,有著豐富的學習與理解。伴侶諮商很難,因為對人性議題的理解,是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的。



      看完這本書,也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尼爾森博士,也不一定能完全模仿這本書的工作模式。但更珍貴的是,我們更需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整合模式,這也許是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推薦序三



    給臨床工作的博雅教育

    賴孟泉(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心理與精神健康工作者在訓練及執業過程中,多半最熟稔的是協助個案本人,同時納入重要他人的狀況常被認為是更「複雜」(例如伴侶治療)或「進階」(例如協助兒童青少年的家庭)的。然而,如同溫尼考特曾指出的:「我曾經說過:『沒有嬰兒這回事』,當然,意思是,只要有嬰兒,就有母親的照顧,沒有母親的照顧就沒有嬰兒。」延伸來看,幾乎任何人都無法獨立於身旁的系統而存在:家人、伴侶、重要他人、生命中出現過的人事物,都在一個人的實際生活與心智生活中留下痕跡。也就是說,治療師所面對的個案永遠不會是單獨一人。反過來說,若能直接納入個案身邊的人──在伴侶和家庭的脈絡下,「個案」既是其中一人,也是所有人──就更有機會促發改變。



      因此我認為,協助伴侶與家庭,是臨床工作者博雅教育的一環。亞瑟.尼爾森(Arthur C. Nielsen)此書,正是我們亟需的博雅教育教材。尼爾森醫師在理論上統整系統取向、精神動力取向(涵蓋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與創傷知情)及行為取向(從溝通與談判技巧到辯證行為治療),以廣納百川之勢,有機地整合多種理論與概念,揀選臨床上實用且有實證經驗的介入技巧,提供治療師形成概念化(formulation)及介入的個別化地圖,堪稱是精準心理治療(precision psychotherapy)的試金石。



      本書內容非常實際,對於特定概念與操作都以具體實用的方式呈現。例如在說明把「伴侶治療1.0」的「彼此對談模型」作「系統升級」時指出:



      「將重點從內容轉移到過程,是伴侶治療基本的『彼此對談模式』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升級。聚焦於病理性循環(pathological cycle)本身,通常就會改善互動過程。」



      在解釋為何瞭解精神動力(尤其是投射性認同)可以進一步為伴侶治療升級時,畫龍點睛地說:



      「為了幫助伴侶擺脫病理性之舞步,我們不僅必須聚焦在適應不良的過程本身??還應關注驅動這輛適應不良的失速列車,也就是伴侶們深藏的敏感、希望和恐懼的原因何在。」



      「??將同理心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負向互動循環中,適應不良舞步背後的動機。我們正在設法揭開特定的潛藏希望和恐懼,之後適應不良的舞步就不再那麼神祕,而且對伴侶雙方而言都更加容易理解。」



      「當伴侶雙方沒有受吸引或表現出同理心時,我們在治療上應該審視阻礙他們態度軟化的限制為何。」



      「治療師必須努力幫助伴侶雙方理解並涵容其痛苦的心理狀態。要做到這一點,治療師首先必須掌握且涵容被個案拒絕承認的事物。」



      本書並清楚呈現為何訓練溝通與情緒調節技巧能促進系統與精神動力觀點治療,使得伴侶「當強烈的情緒湧上時,還能進行安全的對話。」在第十一至十三章尤其羅列了實用的說話與聆聽技巧、情緒調節技巧、問題解決技巧、以及增進正向伴侶經驗的方式,指出實際應用(例如協助聆聽方處理情緒)而非流於教條與宣示。本書也不畏於探索如何處理困難卻常見的伴侶困境,例如第十章關於接納、寬恕與和解的精彩提點。



      作為臨床工作者、督導與終身學習者,我認為本書的「整合治療模式」是諸多教材中的珠玉。納瑟?根米(S. Nassir Ghaemi)曾在《精神醫學新思維:多元論的探索與辯證》(The Concepts of Psychiatry: A Pluralistic Approach to the Mind and Mental Illness,心靈工坊)一書提醒臨床工作者採用折衷主義(eclecticism)的危險:例如自助餐式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多元論(pluralism)與整合論(integrationism)作為認識人類心智更合適的架構,其實用價值在尼爾森醫師此書中精彩地呈現(第十五章提供了具體的應用指引)。整合論的關鍵在於它並非自助餐式的隨意揀選,而是清楚呈現「為何」與「如何」整合,同時保持開放與彈性。本書從理論、概念到實作,對於「為何」與「如何」整合提供清楚的洞見與示範。



      如同所有的翻譯書籍,本書內容與應用需要跨文化、本土化(indigenized)以至於本土(indigenous)觀點的反思與調整。尼爾森醫師開誠布公地說明本書的觀點多半來自較高社經地位的(北美)白人異性戀伴侶。因此,在地觀點與文化社經脈絡的考量,以及在同性伴侶與其他伴侶的應用,會是台灣讀者學習時的「家庭作業」。可幸的是,「整合治療模式」作為一種架構,本身就預設了進一步整合其他動力與壓迫相關脈絡(例如台灣各種文化裡的家庭結構、性別社會化、與多元性別文化及處境)的空間,讓臨床工作者在發展自己的治療模式時有所依循,能協助更多的個人、伴侶與家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