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世界宗教中,並沒有生態永續的觀念,但各自都有對自然的解讀。在佛教的世界中,自然與萬物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在《華嚴經》中有所謂「因陀羅網」這個意象,形容晶瑩剔透的珠玉,結成一張如宇宙般的大網,每一顆寶石都反射網中其他寶石的影像,相互輝映,來表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及一切的價值,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又與生態學的觀點是一致的。而其他的宗教是如何看待自然,又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呢?面對這龐大的命題,我們透過蒐羅館藏近五千件文物及細節,初窺回應了這個大視角。世界宗教博物館作為以生命教育、宗教包容為要旨的博物館,靈性與文物的結合,「自然」會是個探尋的起點。「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及法門,所以感受、理解世界的方式都不同,但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要回歸內心,藉由與自然重新展開連結,進而關心並付諸行動,全體的生命才能看見希望。
?
《宗教自然之美》一書,從自然的元素作為切入,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您將瞭解各宗教文物與自然的關聯性,其元素包含了天、日月、星辰,地、水、火、雷、動物、植物,最後回歸到人本身,明白體會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
?
宇宙洪荒-世界的誕生
Primordial Universe-Birth of the World?
各大宗教皆有獨特而引人入勝的創世神話,其中一些共同的元素跨越宗教的界線,串連起不同宗教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在中國神話中,「盤古」被認為是宇宙最初的造物主。祂在一個巨大的混沌中誕生,身軀高達九萬里,撐天托地,劈開了黑暗,生命轉化為日月星辰,創建了我們所見的宇宙萬物。而在亞伯拉罕信仰中,上帝以六天的時間創造了眾生,用泥土塑造了人類。而在印度教中「梵」是萬物的本源,永遠存在而不可見,而道教則是講「道」生萬物,使人聯想到與印度教的「梵」。佛教講因果,沒有特別的創世神話,但把地、水、火、風、空當成組成世界的元素,而這也是源自印度教。而神道教、埃及的創世神話都包含了創世神使天地分離的故事。深刻表現了宗教間的互相影響和交融。
?
厚德載物-世界的組成
Noble Virtue Carries All-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ld
在各種宗教和神話中,世界的組成常被解釋為由不同的元素組合而成。以下以地、水、火、風雷來說明世界的組成,並討論動物以及植物的觀點。這些元素在宗教中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代表著宇宙中的力量和原則。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和神性的理解和崇敬。
?
人與自然
Humanity and Nature
人類曾經崇敬自然,以信仰及宗教來解釋自然的神秘元素,與自然和平相處,彼此親近。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城市化的浪潮席捲而來,逐漸使人們的心靈與自然變得疏離,人們在城市中日漸枯萎,失去了與自然對話、連結的能力,但是我們仍有機會重新拾回這份能力,只要專注內心,並開始走進自然即可。
?
本書特色
?
《宗教自然之美》從佛教「因陀羅網」的意象出發,企圖展示各宗教對自然的理解,展現其共同與差異性,更揭示萬物相互依存的理念,其元素包含了天、日月、星辰,地、水、火、雷、動物、植物,最後回歸到人本身,明白體會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鼓勵大家重新與自然連結,找回生命與地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