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繪詩經 (精裝燙金典藏版):隨機贈3款唯美缽山圖繪詩經卡

繪詩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17492
呼蔥覓蒜,張敏杰
瑞昇
2024年7月20日
330.00  元
HK$ 280.5  






ISBN:9789864017492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8 x 25 x 3.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詞曲賦











    詩是無形之畫,我們當「事詩如畫」;

    畫又是不語、無聲之詩,我們更當「品畫如詩」。



    當古雅的《詩經》遇上唯美的「缽山圖繪」,

    將直擊您的靈魂,喚醒心中沉睡的詩意與浪漫情懷……



      #精挑細選10款內頁插畫,以萊妮映畫紙製成唯美詩經小卡,隨機贈送3款。

      #古風不古,最時尚的詩經繪本!



      秋日的清晨,萬物沐浴在一片寧靜祥和之中,河邊的蘆葦叢生,蔥郁繁茂,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露珠閃耀在蘆葦尖端,伴隨著溪流的潺潺低吟,一位年輕的男子靜靜佇立在蜿蜒的河岸,目光穿過波光粼粼的水面,注視著遠方。在那裡,他心中摯愛的身影正若隱若現於水雲間……



      此刻您的腦海中,是否浮現那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畫面?



      再定睛一看,這個在水一方的畫面被置入精緻的容器裡,溪流自容器邊緣輕柔流瀉,白鷺孑然獨立於蘆葦叢中。模糊的山脈與飄渺的雲霧交相輝映,為畫面憑添了幾分神秘與詩意。畫中的空間佈局、人物肖像與自然景觀巧妙地結合,相互襯托,這就是本書要帶給您的充滿獨特魅力與韻味的「缽山詩經繪」!



      ★《繪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流傳千載而歷久彌新,是中國古典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璀璨瑰寶。



      為了呈現《詩經》中豐富的風土人文,樸素的抒情言志,高人氣插畫師呼蔥覓蒜花費兩年時間創作了以詩經〈國風〉為主題的缽山圖繪。古典的畫風、唯美的意境和婉約的情感,透過呼蔥覓蒜細膩的筆觸,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字部分則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張敏杰專業編著,每首詩配以題解、注釋,部分生僻字注音,還補充了歷史背景、典章制度、人文風俗等知識,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實現無障礙閱讀。



      ★什麼是《缽山圖繪》?

      「缽山」即類似「盆景」的概念,同樣都是在器皿中展現自然風土、人物生活之美的微縮藝術。



      缽山圖的繪製手法為畫作注入了獨特的魅力,它打開了對空間的無限探索。在這種繪畫中,「缽」不僅僅是一個界限,它內部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宇宙,而它外部則是另一個宇宙。這樣的界限既可以代表空間的劃分,也可以象徵時間的流轉,從而為畫作的情節增添了層次與深度。



      本書的「缽山圖繪」是以各式中國傳統器皿構圖的形式,傳達《詩經》的內涵與情致。各種杯盤碗盞裡裝的不再是美食,而是周朝整個社會的縮影:勞動與愛情、風俗與婚姻,山川地貌、動物植物,應有盡有,它們皆成了碗中美景。



      ★誰是「呼蔥覓蒜」?

      高人氣插畫師,擁有百萬粉絲。她開創了「無臉古裝人像」風格以及「缽山圖繪」系列,著力在作品中完善精神內核,使其「無臉有魂」「古風不古」。



      本書編者張博士讚其:

      「靈秀,青春,有朝氣,屬行家裡手,創構空間、擬造物象慧心獨具。啟予者甚多。



      《繪詩經》裡的作品,空間布置淡雅悠遠,人物造形無其臉而有其魂,幻化而出的器皿,件件精美,承載著皎然可品的『美味』:山水草木、鳥獸蟲魚以及人世萬象。如此妙筆點染『故紙堆』,燃出新光芒,照亮了古老的詩篇。古風不古,後生可畏。」



      而呼蔥覓蒜的另一部作品《朝暮集》(瑞昇文化)延續備受喜愛的「無臉古裝」畫風,透過四季與光影的變換,畫盡人生的朝暮與春秋,帶你體味時光流轉中的世事變幻與人生聚散,喜愛古典文學的朋友必然讚歎!



      ★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創作概念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這段故事中,我們看到一位男子對一位女子滿懷愛慕,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她的渴望和熱情。在作者的繪畫中,選擇了兩個相對的器皿來代表男女主角,男主角在他的容器內凝視著遠方的女子,這象徵著他對她單方面的情感。女主角的容器則微微傾斜,好像是在回應男子的情感,創造出一種彼此之間存在著微妙聯繫的感覺。這種視覺呈現讓人感受到他們之間的距離正在縮短。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想表達這首詩的含蓄之美與可能性:也許那位我深愛的女子,其實也在默默地回應著我的情感?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首廣為人知的詩篇,描繪了一個深秋露濃的景致,蘆葦青鬱蒼茫,呈現出清冷的氛圍。色彩的運用謹慎而克制,以免喧賓奪主。儘管背景如此素雅與寧靜,但作為一篇充滿情感的詩歌,作者認為它不應該顯得過於冷漠。因此,她選擇了以生機盎然的綠色為基調,穿插著秋季的金黃,營造出一種溫暖感。再加上純淨的白色霜露和薄霧,使整個畫面更顯潔淨,從而凸顯出詩中女主角的「在水一方」。這樣的描繪,既保持了詩意的雅致,又增添了情感的溫度。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在這個喜慶的新婚儀式,作者選擇了合?酒為缽,作為祝賀新婚的象徵。紅線一端承載著喜氣洋洋的婚禮隊伍,另一端盛滿了香醇的美酒與繽紛的鮮花,這些容器不僅是裝飾,更是為這對新人營造出一個充滿祝福與歡樂的氛圍。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這篇文章細膩地描繪了農民們一年四季不懈的勞動與他們所承受的艱苦。文字豐富而長篇,它們交織成一幅繁複的生活畫卷。作者選擇了多寶格和首飾盒等多層次的容器來盛載這些故事,以此來同時呈現出農民們多樣化的生活面貌,就如同多個畫面在我們眼前同時展開,生動地演繹著各自的故事。這樣的表達方式,旨在讓讀者能夠一窺農民們生活的全貌,感受到他們每一刻的勞作與堅韌。



    本書特色



      (1) 近200幅《詩經》的精華圖典,畫風飄逸淡雅,盡得風雅之內核。

      (2)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專業註釋,引領讀者更進一步親近《詩經》。

      (3)精選10款唯美古風詩經小卡,隨機贈送3款。

      (4)穿線精裝,裝幀精美,能平攤閱讀。

      (5)採用高階雪銅溫潤的紙質,高度還原色彩。


     





    ◆邶風◆

    柏舟 · ○六一

    綠衣 · ○六五

    燕燕 · ○六七

    日月 · ○六九

    終風 · ○七一

    擊鼓 · ○七三

    凱風 · ○七七

    雄雉 · ○七九

    匏有苦葉 · ○八一

    谷風 · ○八三

    式微 · ○八七

    旄丘 · ○八九

    簡兮 · ○九一

    泉水 · ○九三

    北門 · ○九五

    北風 · ○九七

    靜女 · ○九九

    新台 · 一○一

    二子乘舟 · 一○五



    ◆鄘風◆

    柏舟 · 一○九

    墻有茨 · 一一三

    君子偕老 · 一一五

    桑中 · 一一七

    鶉之奔奔 · 一二一

    定之方中 · 一二三

    蝃蝀 · 一二七

    相鼠 · 一二九

    干旄 · 一三一

    載馳 · 一三三



    ◆周南◆

    關雎 · ○○三

    葛覃 · ○○五

    卷耳 · ○○七

    樛木 · ○○九

    螽斯 · ○一一

    桃夭 · ○一三

    兔罝 · ○一五

    芣苡 · ○一七

    漢廣 · ○一九

    汝墳 · ○二一

    麟之趾 · ○二五



    ◆召南◆

    鵲巢 · ○二九

    采蘩 · ○三一

    草蟲 · ○三三

    采蘋 · ○三五

    甘棠 · ○三七

    行露 · ○三九

    羔羊 · ○四一

    殷其? · ○四三

    摽有梅 · ○四五

    小星 · ○四七

    江有汜 · ○四九

    野有死 · ○五一

    何彼襛矣 · ○五五

    騶虞 · ○五七



    ◆鄭風◆

    緇衣 · 一九九

    將仲子 · 二○一

    叔于田 · 二○三

    大叔于田 · 二○七

    清人 · 二一一

    羔裘 · 二一三

    遵大路 · 二一五

    女曰雞鳴 · 二一七

    有女同車 · 二一九

    山有扶蘇 · 二二一

    蘀兮 · 二二三

    狡童 · 二二五

    褰裳 · 二二七

    丰 · 二二九

    東門之墠 · 二三一

    風雨 · 二三三

    子衿 · 二三七

    揚之水 · 二三九

    出其東門 · 二四一

    野有蔓草 · 二四五

    溱洧 · 二四九



    ◆齊風◆

    雞鳴 · 二五三

    還 · 二五七

    著 · 二五九

    東方之日 · 二六一

    東方未明 · 二六三

    南山 · 二六七

    甫田 · 二六九

    盧令 · 二七一

    敝笱 · 二七三

    載驅 · 二七七

    猗嗟 · 二八一



    ◆衛風◆

    淇奧 · 一三九

    考槃 · 一四一

    碩人 · 一四五

    氓 · 一四七

    竹竿 · 一五一

    芄蘭 · 一五三

    河廣 · 一五七

    伯兮 · 一五九

    有狐 · 一六三

    木瓜 · 一六五



    ◆王風◆

    黍离 · 一七一

    君子于役 · 一七五

    君子陽陽 · 一七七

    揚之水 · 一七九

    中谷有蓷 · 一八一

    兔爰 · 一八三

    葛藟 · 一八五

    采葛 · 一八七

    大車 · 一八九

    丘中有麻 · 一九三



    ◆秦風◆

    車鄰 · 三三三

    駟驖 · 三三七

    小戎 · 三三九

    蒹葭 · 三四五

    終南 · 三四七

    黃鳥 · 三四九

    晨風 · 三五一

    無衣 · 三五三

    渭陽 · 三五七

    權輿 · 三五九



    ◆陳風◆

    宛丘 · 三六三

    東門之枌 · 三六五

    衡門 · 三七一

    東門之池 · 三七五

    東門之楊 · 三七七

    墓門 · 三七九

    防有鵲巢 · 三八三

    月出 · 三八七

    株林 · 三九一

    澤陂 · 三九三



    ◆魏風◆

    葛屨 · 二八七

    汾沮洳 · 二八九

    園有桃 · 二九三

    陟岵 · 二九五

    十畝之間 · 二九七

    伐檀 · 二九九

    碩鼠 · 三○一



    ◆唐風◆

    蟋蟀 · 三○五

    山有樞 · 三○七

    揚之水 · 三一一

    椒聊 · 三一三

    綢繆 · 三一五

    杕杜 · 三一七

    羔裘 · 三一九

    鴇羽 · 三二一

    無衣 · 三二三

    有杕之杜 · 三二五

    葛生 · 三二七

    采苓 · 三二九



    ◆豳風◆

    七月 · 四二○

    鴟鴞 · 四二五

    東山 · 四二七

    破斧 · 四三三

    伐柯 · 四三五

    九罭 · 四三九

    狼跋 · 四四一



    ◆檜風◆

    羔裘 · 三九七 ?

    素冠 · 三九九

    隰有萇楚 · 四○一

    匪風 · 四○五



    ◆曹風◆

    蜉蝣 · 四○九

    候人 · 四一一

    鳲鳩 · 四一三

    下泉 · 四一五





    序 (節錄)



      《國風》列於《詩經》之首,作品數量過半,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自古以《國風》與《離騷》並稱,華夏代有才人,莫不以「風騷」為祖。本書以《國風》一百六十篇為著手處,一詩一畫,畫融詩意又別開新境。



      畫師是科班出身,靈秀,青春,有朝氣,屬行家裡手,創構空間、擬造物象慧心獨具,啟予者甚多。



      空間布置淡雅悠遠,人物造形無其臉而有其魂,幻化而出的器皿,件件精美,



      承載著皎然可品的「美味」:山水草木、鳥獸蟲魚以及人世萬象。如此妙筆點染「故紙堆」,燃出新光芒,照亮了古老的詩篇。古風不古,真後生可畏。



      廣大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若以此為津梁,愛上傳統,喜讀經典,進而研精詩旨,沉潛反復,同樣有「告諸往而知來者」之功(《論語·學而》)。當然,《詩經》作為歷史記憶和文學遺產,其中的名物考辨,還當以文字為準。



      元祐三年(1088 年),黃庭堅在《〈老杜浣花溪圖〉引》一詩中就一副畫卷,



      敘寫大詩人杜甫流落成都時的生活場景和精神狀態:詩人因戰亂而寓居在浣花溪畔,雖有友人青睞,亦頗受照顧,生活依然清苦,但即便破衣爛衫,也不忘探究治國修身之道,更未在詩藝精進的路上稍有停歇—「探道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黃庭堅深覺眼前這幅畫作,一定能讓後來的詩人們拜服禮敬的。其中理由,我想,不僅是繪畫的技藝有多精妙,多炫目,而是畫中的老杜與更老的詩人們相親相近,有著共通的精神血脈。



      詩人們,讀者們,不遠「國風」而親近之,虛心涵泳,切己省察,自然能作



      育滋養出一顆用世之心,高尚其事,即如老杜一樣,便是在醉中也會眉攢生民之憂、天下之愁,最終能振起廣大氣象。



      此書有畫,又有詩—已略作解題和注釋。詩在遠方,又在眼前;三百篇古老,而又年輕。我相信,我們的心源深處同樣具足一股偉力,借助看得見的畫意,



      體認歌者詩人的當時意思,領會往聖編「詩」成冊,前賢訓詁集傳的苦心孤詣,能在流觀泛覽、賞析吟哦中收穫一番自家道理。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唯願與諸位相勗勉。


    張敏杰

    序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