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8861415
中華
2024年7月01日
237.00 元
HK$ 213.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88861415
叢書系列:
香港教育故事系列
規格:平裝 / 200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出版地:香港
香港教育故事系列
分
類
人文社科
>
中國/亞洲研究
>
區域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
世界級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研究
英國檔案中的香港前途問題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內
容
簡
介
隨?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港拓展教育服務。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為《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的第二版,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以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
目
錄
序 /2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6
一、香港初期教育發展 /7
二、九龍早期的學校 /7
三、二十世紀初香港教育政策 /17
四、1920 至40 年代的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18
五、戰後發展 /38
六、九龍學校巡禮-部分於1951 年前成立之九龍區學校 /49
七、歷史專家訪問錄影 /53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54
一、九龍概況 /55
二、尖沙咀、油麻地、旺角 /56
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及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九龍華仁書院
麗澤中學
三、九龍城 /93
九龍真光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香港培正中學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民生書院
喇沙書院
創知中學
四、紅磡 /134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五、深水? /140
英華書院
聖公會聖多馬小學
香島中學
六、黃大仙 /160
德望學校
七、 觀塘 /169
慕光英文書院
結語 /177
參考書目 /179
鳴謝 /191
序
序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一版在各方支持下,於2021 年出版。編著團隊藉?與各校師長、資深校友和歷史專家、學者的訪談,回顧了九龍早年的發展及教育歷程,將九龍各區的變遷重現讀者眼前。第一版出版後廣受讀者歡迎,更榮獲香港閱讀城第19 屆「十本好讀」教師推薦好讀(中學組)第七位,現在已經售罄。
編著團隊深受鼓舞,因而?手編撰《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本書地域覆蓋更廣,包括黃大仙和觀塘等區,以及更多歷史悠久、位於九龍的學校及其校園軼事,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本書乃「香港教育故事」叢書系列的第七部作品,惟根據出版社的建議,第一版的第三章「九龍區學校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薰陶」及「特別收錄:九龍漫步」部分將不再重版。
隨?1860 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令該處成為高級住宅區;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多以維修漁船為業,亦有經營金舖、米店、雜貨等,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隨?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來此拓展教育服務,作育英才。各類學校,包括:教會學校、英童學校、官校和義學等,陸續在尖沙咀、九龍塘及何文田等地區建立。晚清年間內地廢除科舉,其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內地傳統知識分子來港從
事教育工作,大批內地民眾和學校亦遷移南來,香港教育因而呈現一派多元而欣欣向榮的景象。
時代更迭,人事遞嬗。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彌敦道、太子道、上海街、大埔道等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例如:喇沙利道、培正道、真光里、牧愛街等街道的命名,正蘊含和學校息息相關的故事;而牛津道、加多利山至窩打老道山、蒲崗村道學校村等區域,學校林立,更各有其歷史淵源。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重拾昔日上海街遠勝彌敦道的繁華熱鬧;體驗不同年代莘莘學子在各式各樣校舍上課的情景;讚許出身貧苦的孩子在義學的勤奮學習;感受外國人和本地華人穿梭於中西樓房和學校之間的苦心;欣賞身穿長衫的女生在老師教導和培育
下的滿懷自信…… 以文字和圖照,交織出當年光景,一切卻又宛如昨日。
2023 年秋,李子建教授再次帶領編著團隊走訪九龍多所於1960 年前成立的學校。從與校長、老師和資深校友的分享中,讀者可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更能一睹當時教育工作者的風華,並了解各校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校園文化,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由於篇幅所限,豐富的訪談內容難以盡載
書中。因此,團隊將訪談片段剪輯,並上載本書網站,為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讀者提供更多資訊,歡迎瀏覽。此外,本書同時收錄第一版及第二版兩批訪談內容,訪問主要集中於2020 年及2023 年,各受訪嘉賓頭銜均以訪問日期為準,不另作標注。
藉此機會,團隊謹向各位受訪的歷史專家、學者、資深教育工作者、校友和支持機構,致以深切謝忱。全賴他們鼎力襄助,本書方可面世。本書編著團隊肩負蒐集及整理有關資料的責任,如有疏漏之處,敬祈讀者指正。
本書編委會希望讀者細味之時,不僅能從中回顧往昔,更可了解教育和社會的互動關係,藉以思考教育的意義。百多年來,香港無數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以及歷代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崗位上各自發揮力量,為香港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付出不少努力,貢獻良多。在此,我們謹向他們敬致由衷謝意!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