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AI 的它時代,臺灣企業的大機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8333
林之晨,蔡祈岩
天下雜誌
2024年7月31日
150.00 元
HK$ 127.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468333
叢書系列:
天下財經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天下財經
分
類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同
類
書
推
薦
22世紀不再七不思議之科技經濟與產業趨勢
超解析元宇宙新浪潮:深入理解微軟、Meta等知名企業也關注的新經濟模式與商機布局
資料同理心:飛奔的資料科學如何變成「易讀好用」的人類新資源?
【社企+永續實戰聖經Power of Good套書】(二冊):《社企力》、《永續力》
元宇宙:圖說元宇宙+元宇宙:設計元宇宙(套裝)
內
容
簡
介
第一本應用AI降本增效的實作指引
商務經理人也能立刻上手的AI升級策略
資訊科技(IT)主導近一個世紀的人類歷史軌跡, 根據IT發展的週期推算,2020 年起的20 年間,將是AI超越人類智力的關鍵期,我們把這樣的AI時代稱之為「它時代」(Age of it),指的是即將改變世界的,
除了人類的「他」及「她」,還有一種擁有智力與自主行動的「它」。
高速成長的數位營收風口已歇, 曇花一現的訂閱紅利逐漸消失,擁抱數位就能成功轉型的策略已經失靈。此刻,產業升級必須找到新典範!幸好,時代的巨輪適時打開了AI 這扇門。想要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它時代抓住新一波機遇,你要學會:
運用AI 升級既有商業模式,打造「降本增效」的成長引擎。
本書由輔導超過150家AI科技企業的創投企業家林之晨、開發全球第一套AI對戰俄羅斯方塊遊戲的最具價值資訊長蔡祈岩共同撰寫。兩位推動AI發展的先驅者,以其身處在創新技術前緣及大型企業的豐富實務經驗,幫助企業運用AI達到:
↓降低人力成本?????? ↑提升營運效率?????? ↖創新業務模式?????? ↗增強市場競爭力
書中也提供在台灣大哥大內部已驗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AI落地成功案例,具體實踐作者所提出企業應用AI的五大策略維度:
提高員工生產力|串接數位平台|連結AI生態圈|打造企業專屬模型|AI 倫理
在希冀 AI 提高人類福祉之際,愈來愈聰明的「它」逐漸成為新一代萬物之靈,兩位作者也針對企業經營者、IT工程師、非IT背景經理人,以及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提供建議,幫助每一位讀者在它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機會,並省思AI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和巨大潛力。
因為,無論你準備好了沒有,AI 的大拓荒時代已經起跑!
本書特色
有別於其他AI書大多著重在未來趨勢和技術觀念上,這本書提供了深入且實際的企業應用AI 指南,其內容包括:
1.臺灣企業視角|第一本聚焦在企業AI 應用的書籍,解答想要導入AI卻找不到切入點 、缺乏策略框架、沒有本地成功案例佐證等問題,幫助企業快速掌握AI 時代大機遇。
2.多維度策略框架|提出企業應用AI 的「五維度策略」框架,幫助企業全方位思考AI 戰略,並在不同維度之間找到自身的獨特價值,達到運用AI 「降本增效」的目標。
3.實戰經驗分享|具體提供台灣大哥大在客服及電銷系統上導入AI的策略及步驟,並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客戶的服務效率,作為企業實務執行、技術落地時的成功範例。
4.釐清人工智慧的本質 — 深入探討「智慧」的本質,提出「智力」與「自我意識」是兩個獨立維度的創見,有助於讀者理解AI技術 的潛力和限制。
各界推薦
不只是廣達,所有臺灣企業都應該要把握AI強大的「創新動力」和「時代紅利」。本書中所提到企業應用AI的五個維度,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起點。——林百里,廣達電腦董事長
這本書是為了幫助臺灣企業在AI時代中找到自身定位,快速掌握並應用AI技術。尤其針對臺灣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豐富的本地成功案例與策略框架。——黃彥男,數位發展部部長
兩位作者竟把自家AI 發展架構與路徑大公開了。如果你還不知道企業要如何引進AI,這本書你一定要看完,因為書中講的都是經過驗證的最佳實務。——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
目
錄
推薦序??? AI 成長飛輪加速,擁有創新動力和時代紅利�林百里
推薦序?? 在它時代中,快速掌握並應用AI 技術�黃彥男
推薦序?? 視力與視野,如何接住AI 這顆移動中的足球�盧希鵬
作者序 AI,臺灣的重大機遇�林之晨
作者序 它的時代真的來啦!�蔡祈岩
前 言 給決策者的AI 應用實戰分享
PART 1 AI 的來龍去脈
Chapter? 1 | IT 發展的四大週期
Chapter? 2 |躍遷第五週期:它時代
Chapter? 3 |它時代的三大信號
PART 2 企業怎麼運用AI?
Chapter? 4 |企業應用AI的五大策略維度
Chapter? 5 |維度一:提高員工生產力
Chapter? 6 |維度二:串接數位平台
Chapter? 7 |維度三:連結AI生態圈
Chapter? 8 |維度四:企業專屬模型
PART 3 AI 倫理與潛在風險
Chapter? 9 |維度五:AI 倫理
Chapter? 10| AI 會不會搶走人類的工作?
Chapter? 11| AI 的資訊安全議題
Chapter? 12| AI 的智慧財產權課題
PART 4 企業應用AI 的低垂果實
Chapter? 13| AI 機器人客服成真
Chapter? 14|建立企業專屬AI 模型
Chapter? 15|打造員工的AI 超級助理
Chapter? 16|培訓員工的AI 金牌教練
PART 5 給每個人的建議
Chapter? 17|企業經營者:洞燭機先X 變革先行
Chapter? 18| IT 工程師:成為企業創新的發動者
Chapter? 19|非IT 背景經理人:善用AI 高效工作
Chapter? 20|學生:成為AI 原生代
Chapter? 21|教育工作者:開啟更多教學可能性
Chapter? 22|為人父母:幫助孩子擁抱創新
Chapter? 23|國家政策制定者
PART?? 6 智慧之謎
Chapter? 24|智慧並不專屬於人類
Chapter? 25|AI會發展「自我意識」嗎?
Chapter? 26| AI 和人類對抗的可能性
?
序
作者序
AI,臺灣的重大機遇
林之晨�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
過去10 年, 數位轉型是許多「傳統」企業的共同課題,有些是既有獲利模式遭數位侵蝕、顛覆,無法死守四行倉庫,必須殺出重圍;有些則是看到數位化「賦能」的契機,希望利用數位科技大幅提高經營效益;另一些企業則是投入數位原生新事業,爭搶高速成長的數位營收大餅。
但是這個連豬都會飛的風口,時至今日其實已經不靈。
廣告與電商,兩大數位營收引擎的年成長率持續下探。從動輒三位數的天上,近兩年掉回10% 上下的人間;疫情期間曇花一現的訂閱紅利,如今也已消失,連全球第二大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 串流媒體服務) 平台Disney+ 的訂戶數都開始呈現衰退;其他數位垂直媒體服務也普遍疲弱,以蘋果(Apple)為例,在硬體衰退下全力成長的服務營收,年成長從2018 年的40% 高點,持續滑落到今日的10% 上下,因此可以說,數位轉型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在此刻,企業的升級必須找到新典範,否則在未來幾年即使加倍投入傳統數位轉型,也很難再收到紅利。
幸好,時代巨輪適時的把AI 的大門打開了!
例如,與全球其他電商一樣正面臨營收成長趨緩的亞馬遜(Amazon),人均產值竟然在短短5 個季度內,大幅上升了28.1% !其中的關鍵就是AI 機器人。亞馬遜的機器人大軍,從2019 年的20 萬台,持續增加到2022 年的52 萬台、2023 年的75 萬台,近期又引入可相容人類工作環境的人形機器人,完美演示了在新一波產業升級中,AI 所扮演的關鍵作用。
又例如,臺灣電商龍頭momo 購物,近年也積極投入AI 應用,包括運用各種智慧倉儲的人機協作機器人,大幅提升人員作業效率一倍以上;同時也開始以AI 預測消費者需求,動態配置包括800 個台灣大哥大門市在內的短鏈物流系統,成效卓越!
AI 時代大週期帶來巨變
是的,從2020 年開始的這一個20 年AI 時代大週期,全球經濟與社會都將迎來比前面80 年的4 個週期更為巨大的變化。
可以預見,這些變化會整體提升人類的福祉,但卻不是平均的提升。有些地區、產業和人群會獲得更大的利益,有些則提升得較少,有些人群甚至可能是受害者。
我認為這個AI 時代有以下3 項重要影響:
1. 「人口紅利」典範式微
未來十幾年中,具備超級智力的AI 勞動機器人、AI 知識工作機器人、AI 助理(AI Agent)等推陳出新,將徹底而且大幅的提高人均生產效率。當先進國家可以用機器人補充勞動力缺口,過往發展中國家所依賴的「人口紅利」成長機遇將式微,甚至可能反向變成「人口詛咒」——因為發展AI 將在內部產生更大的年輕人失業等社會議題,而不發展AI 則對外失去競爭力。
2. AI 霸權
在全球競爭中,擁有領先AI 技術的國家和企業將佔據主導地位。這種技術霸權可能會加劇全球不平等,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大規模數據的掌握和先進AI 算法的運用,使得一些科技巨頭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壓倒性優勢。同樣的,同一地區的不同產業間,擁有AI 優勢的產業可能會「吃掉」AI 弱勢產業;同一產業內,AI 也可能會加劇產業內的「贏者通吃」現象。
3. 產業典範轉移
如同過去電腦自動化、網際網路、行動裝置都曾經深刻的改變了許多產業的樣貌,AI 時代的技術應用也將徹底改變許多行業的運作方式。例如,新一代的AI 機器人,將在倉庫、農場、礦場、工地與人協作;醫療行業將因為AI 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方案的普及而變得更加高效和精準;製造業將透過AI 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系統實現生產力的飛躍;服務業將因為員工訓練、AI 服務機器人等技術突破,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這場AI 變革,也將是企業的新一輪賽場,適應者將勝出。
臺灣在AI 時代的機會
身為APEC 企業諮詢委員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ABAC)臺灣的三位代表之一,近期我與各國代表交流的話題都離不開AI,全球都在密切關注AI 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從全球經濟的格局中,我們看到臺灣不論是短期或中長期方面都有很好的機會,包括:
1. 科技商機
AI 第一波帶動的半導體、伺服器、電腦與手機等硬體基礎建設需求,也就是產業常說的「科技軍火」商機,臺灣是名列前茅的受惠者。
2. 自動化商機
臺灣的人口數不夠多、少子化缺工問題,剛好遇上AI帶來的新一波自動化機會,臺灣政府及企業可以毫不猶豫投入,不用擔心它帶來勞工過剩或失業的社會問題,反而可以藉此機會大幅提升產能,重新獲得製造業帶來的經濟活力。
3. 經濟戰略自由度
臺灣社會整體已經脫離了發展瓶頸(如中等收入陷阱等),經濟強韌、科技實力積累深厚,具備足夠的戰略自由度,只要深刻認知AI 這個大週期趨勢,我們比絕大多數經濟體更具優勢。
4. 引進國際多元人才
競爭的基礎是人才,臺灣的人口數確實略顯不足,所幸在近年各行業普遍缺工、各年齡層勞工充分就業的情況,臺灣從政府到企業甚至個人,都有高度共識要積極引進技術人才。有這樣的鋪墊,臺灣可望積極打開國門,引進更多國際化、多元文化的AI 技術人才,成為更國際化的軟體創新中心,在AI 時代掌握住長期的軟體機遇。
臺灣要從第一波的AI 硬體機遇,擴散到更多產業,抓住更大、更長久的商機。在這個AI 新時代,創業者、領導者必須運用AI 升級既有商業模式,同時也運用AI 打造新的成長引擎。
擁抱AI 作為效率提升工具
在既有商業模式方面,要在低成長、甚至不成長的營運體系中,運用AI 大幅提升單位生產力,創造底層獲利的加速成長。今日AI 早已能倍數增加軟體工程師、美術設計師、文字工作者的生產力,而在接下來的演進過程中,AI可賦能的對象只會持續增加。因此,企業進行AI 升級的第一個重點,是大力擁抱這些效率提升工具。
在那之上,企業必須在AI 時代,發展新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聯發科推出「達哥」AI 平台,已經獲得數十家企業使用。另一方面,LINE 也與台灣大哥大、AI 技術商碩網合作,推出為中小企業打造的「AI 語音預約服務」,發展廣告、貼圖之外,新的AI 獲利引擎。
沒錯,軟體的發展是關鍵,而新創生態系則是重要的推動策略。一個可喜的現象,是臺灣近年愈來愈多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AI 創新在臺灣落地,甚至國際擴散的專案。
例如,2023 年Google 臺灣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大哥大、鴻海科技集團共同主辦第2 屆「孵創計劃」(Project Hatcher),集結超過20 個不同領域單位,共同挹注新創資源,一起將臺灣新創推向海外。
本屆「孵創計劃」也借鏡國外成功新創節目案例,首度投入影音製作,由台灣大旗下的OTT 平台MyVideo 獲文化部補助, 與Google 共同出品臺灣第一個新創實境節目《Project Hatcher》,讓更多臺灣新創團隊故事被世界看見。我以實境秀決選評審身分出席節目首映會後論壇,與新創團隊交流。本屆入選的40 組新創團隊中,主要聚焦於AI、電動車、Web3、區塊鏈等領域,其中超過一半與AI 應用相關,相信這些新創團隊會是在AI 時代掌握機遇的生力軍。
面對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沒有人可以孤軍奮戰。我認為,新創聚落是臺灣在這個AI 時代的重要戰略。台灣大哥大自2019 年與AppWorks 戰略結盟,AppWorks 自2009 年成立至今,扶植新創數超過530 家,總年營收超過新台幣5,200 億元;台灣大哥大也積極透過策略性投資,與新創合作、成長, 陸續入股91APP、SoundOn、CloudMile 萬里雲、USPACE、KKBOX、Partipost 等,而這些新創也多半來自AppWorks 生態系。
擁抱AI 工具、加入新創聚落,做好AI 時代的布局。無論你準備好了沒有,AI 的大拓荒時代早已起跑!
作者序
它的時代真的來啦!
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1982年,我就讀士東國小五年級時,第一次在許文化老師的聯課活動上接觸到程式設計。在那之後的好幾個月,我每天中午都快速的把便當吃完,拿著老師給我的鑰匙,打開那間小小的「電腦室」,在老師借來的「小教授」電腦前,翻閱那本對當時的我來說宛如天書的培基(Basic)語言書籍,開始一頁一頁、一題一題的自學。
我樂在其中,也因此成為臺灣第一批寫程式的孩子。
不久後,父親見我對寫程式這麼有興趣,就砸了豬公,買一套Apple II+,讓我盡情玩樂並學習。有了這套屬於我自己的電腦,小學畢業後我繼續寫程式、破解遊戲,國中時便開始和朋友一起接程式設計的外包案。
在遊戲開發中初遇AI
當時賺到的錢和父母給的零用錢,我幾乎全部拿去中華商場、光華商場「孝敬」店家。買了各種周邊配件,不斷升級電腦,也從那時候,我從玩遊戲轉向開始嘗試寫遊戲。不管是小精靈、射擊遊戲或角色扮演(RPG)遊戲,我都做出過半成品。
在嘗試自己寫遊戲的過程中,我覺得讓電腦像人一樣玩遊戲,或者當人類玩家的對手,是件很有趣的事!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就叫做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只是為了讓自己玩得更有趣,硬是透過if…then…else的條件判斷或計分模型,做出了初淺的模擬智慧。
1990年我就讀交大資訊工程系一年級的暑假,跟好友為了參加智冠辦的金磁片比賽,在2個月內就完成《決戰俄羅斯》這款遊戲。當時,這款遊戲在亞洲賣出了近10萬套!暢銷的原因之一在於它是全球第一款配備AI、讓電腦可以跟人類玩家對戰的俄羅斯方塊遊戲。我們所使用的初級AI,說穿了就是「暴力」解法。仗著組合語言的高速算力和我們的最佳化算法,讓電腦每一回合都能在極短時間內,把1,600種方塊組合選項放進評分模型,算出各種組合的評分,然後依據每一個電腦角色的個性,選擇最佳位置與最佳角度丟下方塊。
當時對AI的粗淺認識,僅止於在多變因、多選項的情況下進行「最佳解」。事實上,光是要電腦做到這件事也不容易。我在大二時贏得全國大專杯程式設計第一名,印象最深刻的一題就是:「一棟大樓中有三部電梯,如何讓乘客的等待時間最少?」看似簡單的電梯調度邏輯,但若真的要做到最佳化,就要能夠預測乘客會在何時、哪個樓層、是會按「往上」還是「往下」的按鈕,以及電梯裡的乘客們各要去哪個樓層……非常複雜。
模擬人類智慧的「它時代」
對於AI的認識一直到大三時,我選修了「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這門課,腦子才「啊哈」,豁然開朗!再加上我從小就對生物學知識很有興趣,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相信人類的智慧是有可能被「模擬」出來的。
也就是說,AI的確是能夠造出人類智慧的。
2014年底的一次清華大學演講中,我首次提出了「它時代」的概念。那時AlphaGo、Transformer模型等AI巨擘尚未現身,我根據資訊科技的發展軌跡及摩爾定律,推算出2020年起的20年間,將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力的關鍵年代。我把這樣的AI時代稱為「它時代」,這個詞一方面代表了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另一方面更是指除了人類的他及她之外,還有一種擁有智力與自主行動的它(it),會在這期間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樣貌。
伴隨著「它」愈來愈聰明,在人工智慧大幅提高人類福祉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新一代的萬物之靈。
數年後,ChatGPT在2022年11月30日面市,旋即在全球引起滔天巨浪。資訊科學家、晶片工程師、腦神經研究人員等頂尖人才大舉投入,資金也快速匯集,更多的圖片、影像、聲音等訓練素材,投送到這類大型、先進的類神經模型裡。
以ChatGPT來說,如果光是1,750億個參數的類神經網路,加上1,200萬美元的訓練費,就能讓它從文字材料中「領悟」出那麼強大的理解力與創造力,那麼如果增加十倍、百倍的算力和多模態學習,又會訓練出什麼樣的「它」呢?不要說「它」的智力可能超越人類,就算有自我意識也並非不可能,因為人類的意識也是大腦生物化學反應的產物,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認為類神經網路,不會迸發出類似的意識呢?
「它時代」的好處與挑戰
你我已身處在2040年之前、AI發展一日千里的它時代裡,除了享受愈來愈聰明的「它」,所帶來的紅利之外,我們也需要採取行動,找到與「它」的和平共處之道。因為不論我們怎麼想,人類交出萬物之靈的地位,成為地球上第二聰明的物種,已是個大概率事件了。
在AGI(通用人工智慧)的智力火車,從人類所站的平交道呼嘯而過之際, 我們或讚嘆、感慨, 或雀躍、哀愁……但也只能看著AI 發展高速往前疾駛,車尾燈離我們愈來愈遠。
同時,每個人也都在這個澎湃洶湧的它時代裡,面臨著如何保持人類的創造力、倫理和人文價值的挑戰。透過這本書,希望讀者對AI 應用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激發出自己的思考,才不枉臺灣在這波AI 浪潮中所擁有獨特的機會——不僅是因為技術面和產業面,更在於如何塑造一個智慧、和諧與人本的未來社會。
讓我們共同迎接這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它時代吧。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