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70876
李峻嶸,林淑芬,洪紹洋,郭彥伯,陳若怡,張宗坤,葉蔭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4年8月21日
140.00 元
HK$ 12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470876
叢書系列:
重探亞際當代系譜系列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重探亞際當代系譜系列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亞洲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
東亞少數民族與印度聖蹟巡禮(精裝)
極簡印度史
一切未曾逝去:越南與戰爭記憶(普立茲獎得主阮越清又一鉅作)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內
容
簡
介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
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
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本書特色
1.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
2.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
3.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目
錄
導論�林淑芬、葉蔭聰
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
第一章 1965 年《在華美軍地位協定》的議定及其亞際背景�郭彥伯
第二章 戰後臺灣與越南共和國(南越)間的經濟活動:以1950 年代末期紡織和糖業的資本輸出為中心�洪紹洋
第三章 基礎設施的冷戰輸出:榮工處的南越浚渫工程(1966-1974)�張宗坤
第四章 陸地與海洋:越南青年Hung 的難民歷程與冷戰難民政治�林淑芬
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
第五章 冷戰下香港對臺灣足球的影響:由亞運金牌到木蘭女足�李峻嶸
第六章 邱剛健的臺港冷戰經驗及其美學形構:以1966-1974 年在香港的作品為討論核心�陳若怡
第七章 冷戰對峙緩解中的跨國華語公共領域:以《七十年代》雜誌的臺灣政治論述為案例�葉蔭聰
編者與作者簡介
?
序
導論(摘錄)
林淑芬、葉蔭聰
戰後臺灣的文化界與人文、社科不同學術領域,間或有針對「西方」範式的反省,並相繼訴諸「中國」、「本土」或「華人」以相抗衡。有別於「西方vs. 中國�本土�華人」的框架,文化研究學者陳光興於1990 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一系列針對知識生產的反思,不僅對「親美反共」冷戰知識結構與參照體系作出最鮮明的批判,也對國族主義、本土欲望與學科界限表達警覺與質疑。陳光興認為,臺灣的社會、政治、文化實踐,處處可見以美國為先進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國家的基準,乃至仿效對象,而學院知識生產也往往亦步亦趨地追隨美國學界動向。他倡議跳脫美國中心參考座標,轉向亞洲內部不同地區的交互參照(inter-referencing),即其所謂的「亞際文化研究」、「亞洲作為方法」的知識解殖進路。
針對陳光興的觀點,印度學者寧蒂珠(Tejaswini Niranjana)提出探究深層歷史過程、編寫「亞洲當下系譜」(genealogies of Asianpresent)之「亞際方法論」(Inter-Asia methodology);新加坡學者蔡明發(Chua Beng Huat)則指出,相對於與亞洲各地不論就時間距離或發展階序都存在著較大差距的歐美參考架構,亞洲內部的相互參照或「亞際參照」(Inter-Asia referencing),是「一個在時間上較為共時,在歷史上較為平行的框架」(a temporally coeval and historically horizontal frame)。亞際參照作為一種知識實踐,將促使我們「策略性地指認在哪些特定的情況下進行比較,可以有意義地生產關於亞洲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發展的嶄新洞見與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如此,「亞洲之間」或「亞際」才不至落入本質化與同質化的窠臼,漠視在歷史上與地理上被指稱為「亞洲」的各地區間存在的差異與矛盾。誠如酒井直樹(Naoki Sakai)、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與米山麗莎(Lisa Yoneyama)等人基於各自關注而提出的「跨太平洋」(transpacific)問題意識所示,參照體系的轉移,不意味著內向、封閉地自我指涉,甚或偏執、簡化地界定「他者」(諸如「美國」、「西方」);跳脫美國中心參考體系的桎梏,亦非矯枉過正地拒絕所有知識對話,或對美國的「在場」存而不論。相反地,即便是所謂「後冷戰」與「中國崛起」的1990 年代以降,亦或是人們試圖藉由種種跡象確認「新冷戰」是否已然成形的當前,深入考察戰後由美國主導之美日「跨太平洋聯盟」(transpacific alliance)或「跨太平洋冷戰形構」(transpacific Cold War formation)8 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機制,以及眾多在地、跨域的行動與主體模式,對重探亞際當代系譜而言,依然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工作。
再者,亞際的交互參照也不應假設亞洲各地原本是各自孤立、等待學者建立連結,而忽略了存在已久,或曾經出現,但在既定感知結構中隱而不顯乃至被遺忘的交往連繫。誠然,「亞際」所關注的不僅是重新表述「跨越該區域或在其內部的諸多運動與介面」;在方法上,也不是未經反思地沿襲區域研究所標榜的「在地報導人」(native informant)生命經驗、以之作為知識基礎的實證主義取徑,而放棄「對當代歷史條件和主體性性質進行嚴謹理論化」的嘗試。惟不論參照或比較,「亞際」都不純然僅是一個由知識人從無到有建構的思想場域,而是在特定物質生產、交換關係、人員移動與文化、技術交流等實踐中具體浮現、不斷轉換的動態時空。如何在重構認識框架的同時,避免先入為主地將多重決定的歷史事件以及無法全然預期的集體與個人生命經驗套入特定批判立場;如何洞察其中的各種幽微連帶與難以整編的異質元素,並將之轉化為不斷提問的動力,毋寧是極富挑戰性的課題。
以向來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冷戰研究為例,過去二、三十年,隨著各地檔案的陸續解密與二元對立框架的相對鬆動,冷戰研究在諸多層面上都呈現了去中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具備多語能力的研究者,透過多檔案的運用,為傳統軍事、外交、高層決策議題提出新的詮釋;關注的地域也從跨大西洋擴展到跨太平洋與全球南方,從而根本地置疑了單一歷史敘事與所謂的戰後「長期和平」迷思;此外,在問題意識與研究對象上,則是吸引了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投入考掘新的領域與行動者,以及各種跨越集團與尺度的互動與連結。
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了目前研究尚處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而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三篇文章雖然主題各異,分別是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但共同觸及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