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他不適合,還是繼續跟他在一起?
為了工作付出一切,才能證明自我價值?
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想要的太多,
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了解你的欲望,才能活出真實自我──
家境富裕、生活美滿的社交名媛泰莎,臨終前才承認自己說了一生的謊言;已婚的傑克必須透過花錢找伴遊,才能維繫自己的婚姻;遭到約會強暴的亞絲翠,不明白自己為何沒有求救……他們都是心理治療師夏洛特·福克斯·韋伯(Charlotte Fox Weber)的客戶,其背景和困擾各不相同,但所有人都被一個共同的問題糾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欲望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你的真實自我
生而為人,我們有各種欲望,有的欲望相當普遍(想要被愛、想要被關注),有的欲望則相當矛盾(想有歸屬感,但也想保有自由),以及那些不應該想要的欲望。
因此,我們不會把所有欲望展現出來,對於不符合社會規範或自我信念的欲望,我們往往會否認、隱藏或壓抑,然而無法實現的欲望不會消失,只會變形,就像書中渴望被他人認同的思茵,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工作狂;莎曼莎和男友之所以頻繁吵架,是為了重拾過去的激情──事實上,那些祕密的欲望,才是通往內心真實自我的關鍵。
▍走進諮商室,是為了理解和接受原本的自己
一名心理治療師邀請我們走入她的諮商室,她以富含文學性的視角,透過十二位案主的故事和諮商過程,專注探索愛與被愛、權力、關注、自由、歸屬感、控制、獲勝等這些普遍又基本的欲望。每當她溫柔引導案主更深入了解自己,問他們:「你想要什麼?」時,也在提醒我們看見自身的渴望。
本書有如身歷其境的書寫方式,讓我們看見一個心理師如何引導人們走出困境,洞察自身。理解會帶來療癒,接受則發生改變。也看她在過程中時而耐心聆聽,時而承認自己的局限和無能為力,打破心理師應該「什麼都知道」的神話,為現代心理治療提出全新的洞見和觀察。
▎本書金句
◆??? 我們在尋找真愛的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預設立場,認為愛的樣貌非得是某種樣子。
◆??? 我很珍惜治療中頓悟的時刻,這使我們承認現實,檢視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清楚便是一種仁慈。
◆??? 治療師也無法避免會有偏見。是的,我們努力在心中保有多樣的觀點,我們知道自己獲得的是經過曲解的事件版本……這種偏見純粹是身而為人不可避免的面向。身為治療師,我所能做的就是保持這樣的覺察。
◆??? 即使我們躲起來,依然渴望有人看見我們。
◆??? 如果你要幫助我做自己,你就必須做你自己,而我也必須做我自己。
◆??? 當人們發現我很頹廢、被虐待的時候,他們會更容易讚美我……然而,當一個年輕女子自我感覺美麗,而且喜歡自己的外貌時,她卻不知為何變得令人無法忍受。支持一個受害者,比支持一個喜歡她自己樣子的女人要容易得多。
一致推薦
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精緻、深刻且總是慷慨不已,《我們想要什麼?》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夏洛特並沒有提供能夠改變人生的簡單答案,而是邀請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中耀眼的複雜性。這讓我對活著充滿興奮。──娜塔莎?倫恩(Natasha Lunn),《愛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Love)作者
通過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她的私密治療對話,韋伯強而有力地證明:「欲望」是通往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實現的途徑。本書揭開了諮商師和案主之間治療過程的神秘面紗,讓我們相信有效的諮商確實能夠改變生活,甚至能說服懷疑一切的批評者,重新充滿希望。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份路線圖,告訴我們如何通過承認自己最深處的欲望,促使我們改變。──克莉絲蒂?塔特(Christie Tate),《你不需治療,只需說出口》(Group)作者
富有洞察力和深刻同理心的夏洛特·福克斯·韋伯(Charlotte Fox Weber),帶我們揭開無所不知的治療師的面具,並為我們帶來了真正能夠變得更好的希望。 ──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法國小孩不扔食物》(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作者
一本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和自我)的書。──《iPaper》
如果有更多的心理師能像夏洛特·福克斯·韋伯那樣,詢問患者真正、內心深層的需求,而不是關注負擔和限制,或許,被鎖在心理諮商檔案室裡未解決的案子就會少一些。──《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思想深刻、表達清晰且幸運地擺脫了專業術語的束縛……韋伯的書是一幅有力的快照,展現了我們周圍人們生活和家庭中正在引爆的小炸彈。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