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東南亞客家族群性的多樣展現

東南亞客家族群性的多樣展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7208
巨流圖書公司
2024年8月27日
167.00  元
HK$ 150.3  






ISBN:9789577327208
  • 叢書系列: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


  • [ 尚未分類 ]











      新族群性,不必然需要族群語言或是文化做為認同的基礎,但是卻需要國家或是社會尊重個人或是團體所承載的文化,尤其是族群身分。



      新族群性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可分成三個層次:



      首先,個人認同的層次:個人不斷的建構與確認自我的認同,這些認同包括族群身分。



      第二,社會生活的層次:任何社會生活脈絡中都有「我群」、「他群」的區分,當不對等的群體關係產生,將會導致族群衝突的出現。



      最後,差異政治的層次:強調的是公共政策的修補功能,改變權力運作的現況。



      本書以「新族群性」概念為基礎,比較東南亞各國客家族群認同的轉變,分析客家族群性如何在歷史的過程與社會脈絡中,被塑造為重要與可信的分類範疇,亦即「新族群性」是否出現?如果出現,其形成與呈現的過程為何?

    ?


     





    導 論 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的形塑與呈現

    蕭新煌、張翰璧



    第一篇 再探客家族群性變貌

    第一章 泛客家化:當代馬來西亞客家新族群性的發展�白偉權

    第二章 同奈人即客家:越南客家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張書銘



    第二篇 族裔經濟與宗教

    第三章 戰後砂拉越客家產業的發展及其族裔經濟變貌(1949-2000)

    �陳琮淵

    第四章 我族打大番:越南同奈人客家的宗教信仰與族群邊界�張書銘



    第三篇 音樂、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第五章 唱自己的歌─當代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認同展現�張容嘉

    第六章 東南亞客家博物館的客家意象探討�黃信洋

    第七章 新生代的民藝傳承與客家認同:砂拉越石隆門客家獅隊研究

    �陳琮淵

    第八章 製作文化遺產─沙巴客家的族群性展現�劉瑞超



    ?





    導論



    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的形塑與呈現




      本書主題多聚焦在島嶼東南亞地區的新馬印,共有八篇文章,分成三篇。



      第一篇的主題是再探客家族群性變貌,有針對當代馬來西亞泛客家化的分析,以及越南客家族群的深入研究。第一章是白偉權寫的「泛客家化:當代馬來西亞客家新族群性的發展」。文中指出馬來西亞華人在嚴峻的族群政治背景下,其華人意識以及客家意識並未減弱,反倒有加強的趨勢在「客家」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與「客家」相關的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多。但是,所謂的客家意識的強化,並不是對於客家或所屬原鄉有很深的認知,而是透過社會領域的傳統實踐以及經濟領域中的日常消費。無論是會館或是商業機構,都紛紛以各種方式及平台展演各自心目中理想的「客家」形態,成為當代客家內涵得以不斷發展的平台。「泛客家」之後的內涵在消費經濟和文化展演需求這兩項機制的推動下,為客家文化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這種文化創造和回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由商家和社團組織成為文化的創造者,他們同時也在民間、文化機構和網路訊息中得到創造的想法。換言之,客家新族群性的內涵正處於形塑的過程,並成為未來新族群性形成的基礎。



      第二章是張書銘的「同奈人即客家:越南客家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有關越南的客家研究,以往多聚焦在崇正會館而開展,崇正會館也是越南華人文化中最具體的客家意象,而「同奈客家」即為目前生活於南部同奈省的人,同奈人雖身為華族且口說客家話,但卻與過去我們所熟知的西堤客家存在著不同差異,可以說是一種非典型的海外客家。張書銘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研究,釐清目前關於越南客家族群的一些分歧看法與原因;特別是有關同奈人客家身分的討論,及其與西堤客家之間的差異。他認為「西堤客家」與「同奈客家」的差異,除了客觀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文化之外,很多是來自於主觀的社會性建構。最關鍵的是法國殖民時期將之命名為海寧儂族,使得這群原本居住於中國與越南邊境的客家人,被法國殖民政府賦予了海寧儂族如此創造性的新族群身分。也因為過去對於海寧儂族的政治命名過程不瞭解,使得一些研究者對同奈人的客家身分產生知識斷裂,以致將他們排除於客家研究範疇領域之外。



      第二篇討論的主題是族裔經濟與宗教。第三章是陳琮淵的「戰後砂拉越客家產業的發展及其族裔經濟變貌(1949-2000)」,以砂拉越為例進行族裔經濟的研究。文中指出,隨著社會發展及產業轉型,新生代客家人的職業及創業選擇,已出現更多可能性及選擇空間,使特定族裔及家族經營的傳統行業受到不小衝擊。客家人在若干特定產業的集中趨勢及優勢地位不免為之稀釋。客家人是否仍高度參與部分特定傳統行業,擁有產權及經營優勢?作者回顧戰後砂拉越的客家產業發展,發現砂拉越年輕世代的客家人已不再像父輩般聚居在一起從事同樣行業,但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分(祖籍地),也認同客家文化及習俗。華人族群的邊界雖不若過去般壁壘分明但仍然存在,血緣、社交及既有利益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持續起著維繫方言群邊界的作用。



      第四章是張書銘的「我族打大番:越南同奈人客家的宗教信仰與族群邊界」,延續第一篇的第二章結論:同奈人即客家。本章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人客家擁有的文化特質和族群特徵,其中包括(客家)話、社王信仰、案首公公信仰、打大番、對共同起源「海寧」的信念以及族群的認同感。在客觀因素上,越南學者對於同奈人與五幫華人之間差異的認知,大部分是來自於對其宗教信仰文化的觀察。然而,張書銘發現人客家族群與越南地方政府互動時自稱「華儂」,而打大番儀式則轉化為「祈求平安」儀式。在與華人互動時自稱「我族」,打大番儀式則是加上了華人佛教界的「萬人緣」法會名稱。這些不同的自稱與儀式名稱的轉化,顯示出人的族群邊界是經由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而確立的。人為了與更大社會生活範圍的越南人和其他華人族群共處,選擇了接受過去將其稱為海寧儂族的歷史共業;並且在面對不同的他者群體時,清楚地知道要以何者身分與之互動。但人客家清楚自己所處社會情境下自身的族群位置。這種靈活性是來自於過去法國殖民時期的政治命名、戰爭影響被迫南遷、南遷後與西堤華人的競爭與合作等歷史經驗,還有統一後面對地方政府統治,以及和其他族群互動時的一種生存發展策略。



      第三篇的主題是音樂、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第五章是張容嘉以馬來西亞流行音樂為例,探討音樂創作之新族群性的發展,在國家政治與經濟的脈絡下,分析客家音樂創作者面對當代馬來西亞的政治過程與社會變遷過程,以及對於自身的客家族群身分所展現的認同想像。研究發現馬來西亞年輕世代的客家創作者展現一種形成中的新族群性(新客家性),以採取輕鬆詼諧或戲謔的態度,強調在地性、生活性的客家經驗認同;同時與其他國家的客家人以及在地其他族群維持平等合作的關係。在馬來西亞限縮的族群政治空間裡,馬來西亞客家人,身處在相對於馬來人的弱勢華人群體,以及華人內部的客家少數群體(雙重弱勢),當代馬來西亞客家年輕人的新族群性(或新客家性)其實是以一種更為幽微的方式展現,或者可說是尚在形成中的新族群性─從在地性出發,肯認自己同樣也是在地的主人身分,進一步肯定自身的客家族群文化。



      第六章討論的主題是東南亞的客家博物館,黃信洋借用蕭新煌的「源流論」與「在地論」典範轉移觀點(蕭新煌,2018),比較分析新加坡、印尼與馬來西亞客家博物館,所展現出來的不同客家意象。進而分析這些於當代文化脈絡下發展出來的東南亞客家博物館,究竟會以何種方式來凸顯與展示客家的集體族群形象。一般而言,東南亞的客家博物館都還是會論及與中國客家原鄉的關聯性(「源流論」),但有更高比例的展示內容也已經具有在地意象(「在地論」)。此外,臺灣的「藍衫」、「花布」、「硬頸精神牌匾」等也開始在東南亞的客家博物館出現。



      第七章是陳琮淵對於砂拉越客家獅隊的研究。作為大馬獅藝的組成部分,客家獅有其獨到之處,在面對馬來族群為主的國族文化時,馬來獅成為華人文化的重要文化象徵,馬來西亞獅藝的興盛與1970 年代以來華社強調團結凝聚、發揚華人文化以應對中央政府族群政策相關。其中,砂拉越的客家獅,也透過石隆門的青年客家獅隊,將客家獅推廣到「友族」社群及全馬各地。砂拉越石隆門客家獅所體現的族群交融與文化創新,象徵了年輕一代客家人已擺脫了血統論及尋根想像的認同框架,在傳承客家民藝的同時,也展現出相當的文化自信,似乎也隱含經濟邏輯對於客家「新族群性」出現的影響。



      最後一章是劉瑞超的「製作文化遺產─沙巴客家的族群性展現」。沙巴的文化遺產的製作,最重要的背景是華人�客家人的在地化。近年來馬來西亞華社興起地方文史的風潮,在地的華人對所生長的村落、城鎮、地方進行相關的歷史調查,並進行地方史的寫作。在上述大脈絡的架構下,本章以東馬沙巴客家近年參與製作文化遺產的行動為例,檢視客家族群性的轉變。研究發現,年輕世代的客家人,有別於傳統客家會館的成員,在生活、社群關係、歷史想像、社群認同上,更加關注於跨族裔、連結在地視野的認同展現。尤其關注在地的集體記憶,有關殖民時期的文化資產、戰爭的共同記憶等,都在在成為他們打造當代「沙巴漢」認同的主要元素。透過了製作文化遺產的行動,展現其「面向在地」與「面向國家」的新族群性,而有別於傳統客家會館老一輩「面向原鄉」的那種重源流、重原鄉的族群性展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