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好城市的空間法則【長銷經典版】: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出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好城市的空間法則【長銷經典版】: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出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6551
維卡斯•梅塔
吳莉君
原點
2024年9月0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466551
  • 叢書系列:On-master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n-master


  •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認識友善城市、日常空間&場所精神的 101 課



    景觀∣建築∣都市計劃∣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環境科學∣社會學

    關心城市文化∣都更議題∣公共政策

    釐清核心價值、系統學習、進入專業的快速鍵



      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只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回報。

      城市生活品質不只是城市規劃師的事!

      你的都市生活是你的選擇,還是無意識的慣性?



      都市設計並非建築的「放大版」

      「空間」才是優先考慮的對象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日常空間教育課



      像城市規劃師一樣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的城市

      教你看穿城市日常空間規則

      找出友善城市、優質空間體驗的關鍵要素



      本書濃縮城市規劃師的思考方法與實戰心得,提供大家快速參照的經驗法則。本書焦點放在都市主義最尋常的一些面向:對所有的都市場所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一般人在尋常生活裡的「日常經驗」。例如:可以讓人賺錢的好設計,比較可能實現;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讓行人順路穿越公園,會是互動好設計,我們愛看人卻又不想被看,這之間需要巧妙的安全感設計。



      ◎城市生活大解密,有我們不自覺的慣性?

      路線這麼多,為何你偏好走這一條?為何有些店家我們總是光顧,有些路段甚至讓我們樂意「繞路」多走,有些地方卻只讓人想快步通過?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我們竟一次「順路」辦好其他事,各種行動一次搞定?這些並非巧合。當我們僅僅只是朝某個目的地前進,一連串都市體驗的「慣性」便已牽引著我們的行為與選擇。



      本書告訴我們:

      ●都市居民已經習慣了靠近和熱鬧,也珍視這種特質。

      ●當一條街甚至一棟建築是「多孔的」,會給人充滿魅力與希望的感覺,讓人願意親近。

      ●路上的建築物或店家若未讓我們察覺裡面「有東西在等我們」,那我們就不會費事進入。

      ●有些公共設施成為蚊子館,可能是因為無法讓人清楚看到對面的出口,「我們一進入,就會找出口」是人性本能。

      ●城市的一切相比於郊區鄉間總是「特大號」,並非鋪張浪費,而是出於「尺度、比例」的人性直覺需求。

      ●郊區居民走垂直線,都市居民走平行線──郊區的土地是根據目的做規劃,因此郊區經驗通常是選擇性的、單一變數的、以目的地為導向的;都市的經驗則是連續的、斜線的、偶然的。它是同時一起,而非一次一件。



      「當都市主義打造出一段與目的地同樣吸引人的路程時,它就發揮了功效。」─Paul Goldberger



      ◎為何有的街景,就是特別迷人,讓人流連?

      在大自然中,我們能夠享受遼闊的風景;但在都市中,大多數人反而會避開寬廣開放的空間,選擇棲息在界限明確並具有高度圈圍性的戶外空間。

      ●在城市中,人們喜歡「圍起來的空間」。

      ●當你在路上行走,比起行經一棟30公尺寬的建築,你會更樂意行經五棟共30公尺寬的建築,因為你可以一次獲得五種空間體驗。

      ●有些樹木特別「都會」,它們的形狀與擺放方式,決定了它是區隔功能的「標的樹」,還是讓人流連聚集「空間樹」。

      ●如果街道通往一個空蕩或令人困惑的景緻,會減弱街道的體驗感。

      ●有時你不走直線,樂意穿梭一旁公園,是因為公園內步道巧妙延續了週邊街道。

      ●廣場上低於人行道的階梯,可能創造意料之外的寧靜,高架於地面的公園,可提供令人欣喜的放鬆舒緩,暫離都市的擁塞。



      被特別打造出的地景藝術可能沒人去,但這些充滿日常生活嗡嗡聲的街區生活卻生氣勃發──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只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回報。



      ◎大家都該有的城市設計關鍵概念

      ▌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


      測試一下你的生活空間,年輕人和老年人是否同樣覺得超值?適合短暫還是長期停留?是否一年四季都能留住愛曬太陽的人們?一、二樓的居民,是否會忽略正在進行的活動?



      ▌在城市,「效率」才是一切?如何讓居民產生「城市漫遊」的念頭?

      我們很懶……除非有獎賞──人們通常會尋求最簡單的路徑通往目的地;都市設計者的工作,常常就是要誘使人們付出額外的力氣,多走一些路,豐富個人的體驗,並促進社會與經濟的互動。



      ▌為「效率」而生的建設,本身也有成本�效率曲線的限制

      蓋得越高效率越高,但要在一定的高度內。鋼筋混凝土建物越高越便宜,但只限於某個高度。當建物超過三十層樓,每平方呎的造價就會增加。



      ▌短街廓適合城市漫遊,長街廓適合住宅區

      街廓越短,人們越容易探索,越容易挑選喜歡的遊走路線;長街廓則適合住宅區,躲過商業大道的極度喧囂。



      ▌玻璃越多未必越開放

      全部以玻璃為覆面的建物,看起來是將開放性極大化。但在真實經驗裡,全玻璃的建物反而容易增加我們的隔離感;玻璃牆並未讓我們感覺更連結,反而帶給我們被剝奪感。



      ◎好的城市設計,能讓城市生活大不同

      城市的肌理,可依市中心距離、商業活動、收入等級、人口結構,層層建構出來;將公園樹種在公園外面,更能將居民圈圍進來;在住宅區引進非住宅性用途的設施要考量「大小」,大小適宜,就能以令人滿意甚至富有魅力的方式與住宅區結合。讓每個城市深受喜愛的做法,都是獨一無二的!

    ?

    推薦語




      「作者以精準的文字表達都市設計專業知識背後的基本觀念,提高了一般性讀者及初學者對都市設計的認識及素養。」──吳光庭



      「101系列的書籍以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的方式,釐清特定領域的核心價值及操作原則,很值得學生參考。」──康旻杰



      「僅是建築無法構成都市,都市設計要考量與連結的是建築、土地、環境、人文、地景紋理、交通、流動等……既邏輯、理性又感性的藝術,本書提供與以往計量式的都市理論,稍微不同的觀點及有趣的思考及切入,非常值得深入理解研究、咀嚼再三。」──吳書原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口語的文字與繪圖搭配表達複雜的空間概念,創造出從非專業者、初學者到專業者都能產生共鳴的好書。」──趙子元



    專業一致推薦



      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吳書原|太研規劃設計顧問總監

      林靜娟|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康旻杰|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陳宇進|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終身講座教授

      曾? 瑋|東海建築學系系主任

      張? 樞|張樞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都市設計與永續發展研究室負責人

      趙子元|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作者序

    1、關係才是重點,不是個別部分

    2、你有 85% 的時間是與其他人 85% 相似的

    3、我們喜歡圍起來的空間

    4、翻轉思維

    5、空間並不創造空間;形式創造空間

    6、城市未必是都市,市郊未必具是郊區

    7、都市設計並非建築的放大版

    8、榮耀街牆

    9、編織一些紋理

    10、設計街道,而非街廓

    11、街道不是從路緣到路緣

    12、小街廓比較友善

    13、如果每棟建物都是地標,地標就沒意義

    14、郊區街道層層集聚;都市街道平等互聯

    15、郊區居民走垂直線;都市居民走平行線

    16、讓路程與目的地同樣吸引人

    17、窄邊臨街

    18、將大多數建物設計成 18 公尺寬的條狀

    19、連棟透天厝:深度不超過三個房間

    20、潦草畫,經常畫

    21、如何繪製街道的單點透視圖

    22、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

    23、在四樓,我們往往會失去對街道的認同

    24、相同密度,不同結果

    25、城市屬於熟人和陌生人

    26、日常生活不無聊

    27、設計公園時,也將鄰近設施的使用者考慮進去

    28、人們想要的社會秩序是什麼?

    29、城市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某樣東西……

    30、多孔性=可能性

    31、隨機假設:玻璃越多未必越開放

    32、我們很懶……除非有獎賞

    33、建物中若沒東西在等我們,我們不會費事走進

    34、激活,激活,激活

    35、界定用途和活動

    36、讓停車場很大或很小

    37、將正面移到汽車停放處

    38、由乘客上車方式所驅動的運輸系統

    39、仿效勝過仿造

    40、你不想看起來像你的英雄,你想跟他們擁有一樣的視野

    41、基地不是平的

    42、善用洪泛區

    43、架高榮耀;降低謙卑

    44、並非每一邊都可當正面

    45、有些樹木比其他樹木更都會

    46、你需要的空間比你以為的更多或更少

    47、大小很重要

    48、用自己當量尺

    49、簡單,不簡化

    50、複合,不複雜

    51、蓋得越高效率越高……在一定的高度內

    52、避免空洞

    53、為鄰里賦予特色

    54、找路

    55、秩序渴望變化

    56、統合元素是什麼?

    57、如何接地?

    58、如何頂天?

    59、看與被看;注視但不被注視

    60、我們一進入,就會找出口

    61、邊緣搞砸,空間也會搞砸

    62、讓中央可供使用

    63、將公園樹木種在公園外面

    64、一次勾引一點

    65、為每小時 4.8 公里的速度做設計

    66、人車分離有風險

    67、可以讓人賺錢的好設計比較有可能實現

    68、公園是通路上的小村落

    69、如果有 46 公分高,民眾就可坐在上頭

    70、要融合不要附加

    71、將街道設計成高阻力

    72、占領漂流物

    73、城市需要後院

    74、根據大小而非用途分類

    75、畫出街道的另一邊

    76、讓你的直升機降落

    77、垂直 30 公分=水平 90 公分

    78、零售店很挑剔

    79、利用工具協助思考

    80、資訊太多或太少都會癱瘓設計

    81、用衝動發想;用直覺設計;用數據驗證

    82、愚人靠想像而無知識;學究靠知識而無想像

    83、別光設計;要做出回應

    84、以融合打敗妥協

    85、讓每個決定至少達成兩項訴求

    86、大多數時候,你需要把「每件事」做到夠好

    87、人們如何移動,移去哪裡?

    88、別怕去做顯而易見的事

    89、會去煩惱原創性的人,沒有一個真的原創……

    90、在大計畫中考慮細節;鑽牛角尖時請謹記全貌

    91、解決棘手問題的關鍵是收手,不要試圖解決它

    92、沒有危機,就沒有突破

    93、一個設計方案就是一場論證

    94、自我批判不留情

    95、場所>空間

    96、重寫本

    97、改變是常態

    98、都市是人們生活的方式,而不僅是生活的地方

    99、若現在無法成為都市,讓它未來能輕鬆變都市

    100、他們不打算照你畫的蓋

    101、你的作品會在你之後繼續發展









      都市設計的學生活在矛盾裡。在每學期的設計實習課中,他們要負責設計城鎮裡的重要區塊,儘管他們幾乎沒有設計經驗,對都市主義也了解有限。對於該如何達成目標,他們只得到最低限的指導;他們必須從做中學。這種做法或許有其必要,身為指導老師,我們也不敢說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但它要求學生得同時朝兩個相反的方向移動:要前進,去完成專案,同時要後退,去理解讓專案更加完善的相關知識。



      學生該怎麼調解這種矛盾?你要如何在對某樣東西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設計它?你該從哪裡起步──先理解或先行動?有沒有什麼具體的策略可以讓你倚靠,又能讓你隨時對更廣闊的學識保持警醒?



      答案不太可能在教科書或正式的教案中找到。但它們還是存在於設計實習裡,通常是在指導老師為了拯救卡關學生,噓走他們的任性妄為,或提點與激勵他們時,所提供的說明按語與即席觀察。一旦這些按語偏離了正軌,指導老師就會回歸教案──也就是形式上的「真正」教學。但我們認為,這些按語更常是真正的教學。所以,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裡精選出其中的101則,而我們發現,這真是一項教人既怯步又解放的任務。怯步,因為都市設計是人類最大規模的實體工作,你不可能把它塞進一本小書裡。但也解放,因為我們真正的目標,就是要陪著學生度過設計實習的種種難關。



      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北美都市主義最尋常的一些面向上。我們不會去追求某些教學、運動,以及建立在某些都市設計規劃上的專案:像是超級城市的規劃;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做大規模、基礎性的介入設計;傳統都市主義的再創造:或「戰術性」都市主義的巧妙應用。上述每一項都有許多東西可以學習,但我們認為,對所有的都市場所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一般人在尋常生活裡的日常經驗。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認為這本書對設計實習課外的其他許多讀者也很實用。事實上,站在真實世界都市設計最前線的那些人,包括城鎮行政人員、專業設計師和規劃師,以及一般市民,他們也跟學生一樣進退兩難:儘管有更大的問題需要探索,但還是期盼或希望能快速找到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採用別人消化整理過的設計準則,像是「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處方和其他預製好的解決方案,彷彿都市設計有一套可普世通用的標準答案。普世原則無疑可套用到所有都市場所。但讓每個場所根深柢固、保持原味和深受喜愛的做法,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正是都市設計無法採用線性教學的原因所在。有些東西是普世的,有些是獨特的,雖然有些應該比其他先學,但又沒有一個起點。對不同的人而言,全面了解都市設計的切入點都是不同的。我們希望以下這些原則有些是適合你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