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202
基倫.賽提亞
陳信宏
春山出版
2024年9月17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6267478202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巔Summit


  • [ 尚未分類 ]











    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MIT哲學教授寫給中年人的認知療法,也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一位MIT的哲學教授,在三十五歲陷入中年危機。



      儘管他擁有穩定的事業與家庭,卻無法阻止內心的迷茫,時常感到焦慮與空虛。他試圖透過哲學的視角來自救,結果即成為了本書:《中年哲學》,希望也能引導在中年掙扎的我們,找到生命的平衡與意義。



      《中年哲學》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年這一人生特殊階段及其帶來的挑戰,並挖掘哲學思想中的可能治療方案。因此,本書不僅是對人生問題的抽象性探討,更是一部應用哲學的生活實踐指南。



      書中每一章都針對中年生活會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中年階段變得異常強烈的錯失感,糾結於錯過的人、錯過的事;又或是揮之不去的後悔感受,不停回想如果當年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決定,現在自己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另外像是對於持續迫近的死亡、未來的有限性感到恐懼與不安。對此,作者都提出了哲學解方。值得一提的是,解方有時也是東西合璧複方,書中巧妙地將西方哲學與佛教的正念觀融合,為讀者打造因應中年危機的有力工具,新穎且富洞見。



      當面對身體的病痛,人們往往積極尋求專業的保健方法,但是面對生命困境,我們卻常常迷信於不太可靠的心靈偏方。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



      關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在時間的壓力下,過有意義的生活。」



      關於盡頭:「從過去一直到現在,人生本來看起來像是一道無窮無盡的上坡,前方唯一看得見的只有遙遠的地平線。現在,我像是突然爬到了山頂,結果面前出現的是一道下坡,而且一眼就能看見道路的盡頭。」



      關於存在:「人生的矛盾就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



      關於選擇:「我們所擁有的選項和道路,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有時只是無法逃脫的牢籠。」



      關於錯失:「欣然接受你的失落,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過剩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關於後悔:「後悔過去的選擇,並不能讓我們的現在變得更好。」



      關於生命有限:「我們的生命有限,這是中年危機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關於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不是否認未來,而是接受未來的不可避免。」


     





    引言

    第一章 中年危機簡史

    第二章 人生就這樣了?

    第三章 錯失

    第四章 追悔

    第五章 有所期待

    第六章 活在當下

    尾聲

    誌謝

    注釋



    ?





    引言



      公元前一世紀有一則故事,牽涉到兩位偉大的拉比(按:猶太教中的宗教導師)。煞買(Shammai)拉比非常嚴格、恪遵教義,而且深懷排他心理。他的對手希列(Hillel)拉比恰恰相反:仁慈、善於變通,而且心胸開放。這則故事講述一名外邦人同意改信猶太教,條件是拉比必須在他以單腳站立的時間裡就將全部律法傳授給他。煞買不屑一顧,逐退此人,於是這名外邦人轉而找上希列,結果希列接受了他的要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鄰。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他一切都只是注解而已。現在,去學習吧。」



      本書以希列的精神寫成,全書一開頭的題詞即是引用他的話語。如同猶太教經典《塔木德》(Talmud),哲學也可以很深奧晦澀且難以親近。這不是什麼新鮮事:讀一下康德或亞里斯多德你就懂了。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希列沒有摒棄比較嚴格的學術研究:他對那個外邦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敦促他去學習。但儘管如此,他認為猶太教的訊息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傳達,而且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就算因此顯得幼稚也無妨。



      我對哲學也抱持相同信念。如果沒有許多哲學家為了回答最難以解答的問題而深入鑽研,哲學就不可能存續至今。但儘管學術哲學充滿爭論、未知,以及各種複雜的問題,卻也有許多智慧能夠提供給幾乎每一個正走在人生路上、同時又納悶該如何走下去的人。



      我之所以投注心力實踐上述想法,理由很個人,而且不只是因為我以教導哲學為生。我開始思考中年的問題是在大約六年前,當時我還年輕,三十五歲。表面上,我的人生相當順遂,擁有穩定的家庭與事業。我在一個聲譽良好的學系裡擔任終身教授,學校位於一座宜人的美國中西部城市。我知道自己很幸運,能夠從事我熱愛的工作。然而,當我放眼展望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未來,依據預期進程所能達到的各項成就,然後退休、衰老,終至死亡,卻讓我不禁感到一陣空虛。我一旦停下腳步思考如此努力打造出來的生活,就會湧現一股不安的感受,混雜了對於過去的緬懷、懊悔、幽閉恐懼、空虛,以及害怕。我是不是陷入了中年危機?



      你也許會不以為然,覺得我當時太年輕(也許現在還是?),還不到中年危機的年紀。如果你這樣想,我謝謝你,但你恐怕必須為第二章做好心理準備。況且,說到底,我也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壓垮我的是中年帶來的存在主義問題,三十五歲思考這些問題並不算太早。這類問題不管在二十歲還是七十歲都可以提出來,但我認為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這類問題將顯得格外重要。這類問題涉及失落和懊悔、成功與失敗、你嚮往的人生以及你實際擁有的人生。這類問題涉及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有限性,涉及你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空虛感──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歸根結柢,這類問題涉及人生的時間結構(temporal structure)以及存在於其中的各種活動。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只是中年人,而是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本書是一本應用哲學的作品,是針對中年的挑戰所從事的哲學省思。此外,本書採取自助指南的形式。中年帶來的試煉一直被哲學家輕忽,但那些試煉其實深富哲學趣味,也易於為哲學家使用的工具所療癒。在十八世紀以前,道德哲學與自助之間原本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哲學家一致認為,思索何為美好人生應該要讓我們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美好。把這兩個目標分離開來,是較為晚近的創新。今天,極少有哲學家會撰寫自助書籍。就算有哲學家提筆寫作這種書,也大多是援引古典哲學作品,通常出自古羅馬斯多噶主義者、西塞羅(Cicero)、塞內卡(Seneca)與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等人,彷彿哲學在兩千年前就失去了與人生的相關性。我不是採取回溯歷史的做法。我雖然也會提及往昔的哲學家,有古代人也有現代人,但不是把他們視為充滿智慧的聖人,而是談話的對象,幫助我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我希望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本書與一般標準的自助書籍不同,部分原因是本書更關心該如何摸索人生方向這類基本問題,另一部分是因為本書比較不重視表面的變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中年要開展新事物並不會太遲,儘管我們經常會有太遲的感覺。不要被中年帶來的那種時光荏苒之感給騙了,你擁有的時間其實比你以為的要多。何況市面上已有其他書籍針對想在五十歲轉換職業跑道或是四十五歲仍單身的人提供務實的建議。我要提供的不是這類建議,但我會嘗試提出其他建議,並傳遞受到哲學思想啟發的中年調適策略。如果是眾所熟悉的建議,我會探究其背後的哲學概念;如果是鮮為人知的建議,我則會論證其正確性。



      在執行上述做法時,我假定讀者不需要擁有先備知識。我試圖寫的是一本可以一邊單腳站立一邊閱讀的書:刪繁就簡,追求扼要,不求詳盡。以下各章所探討的,實際上只是眾多中年危機當中的少數幾項而已。許多人覺得人生太累、充斥太多需求,這種感受是第二章探討的核心。為了化解這種想法,我們將會探究理性、價值觀與美好人生這些源自亞里斯多德的概念,也會學到做你不必做的事有何重要性。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囚禁在當下的人生裡(無論人生有多幸福),並清楚知道自己已失去其他不同選項,這種感受是第三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選擇如何受到過度高估,以及錯過其實也不無好處。第四章探討許多人會有的下面這種感受:自己的過去是一段不完美但已無可改變的時光,因此只能學習接受。我們將會學到你在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應該要對自己過去所犯的錯感到慶幸。第五章探討時光飛逝或者時日所剩無多的感覺,也就是察覺到自己終將一死。我們將會檢視恐懼死亡的哲學療法。此外,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必須不斷處理的各項任務,也不免予人一再重複與疲乏的感受,這是第六章的主題。我們將會學到何謂活在當下和這種做法如何能夠化解你的中年危機,以及冥想為什麼會有幫助。



      在開始找尋答案之前,我們在第一章會先談這個問題的歷史。我們會先探究中年被視為一段危機時期的這種刻板印象,並且發掘這種刻板印象為時不長的過往。我們將會觀察這種刻板印象在當前的變動,如何從令人頭暈目眩的創傷演變成能夠控制的小毛病。此外,我們也會讓哲學在其未來當中占有一席之地。當代哲學家太少關注老化,也太少關注童年、中年與老年的生理和時間狀況。這種情形應該要有所改變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