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

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6892
金熹暻
陳思瑋
今周刊
2024年9月26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6267266892
  • 叢書系列:社會心理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社會心理系列


  • [ 尚未分類 ]











    ★韓國Yes24網路書店9.6星共感好評★



    中年不婚、一個人的風景也是日常,SOLO女子的新生活地圖想像!



    獨自變老也能自在不孤獨,共同前行的安心生活指南,

    從此擺脫焦慮,擁抱獨身精彩。



      傳統家庭解體、未婚人口增加、非親屬家庭擴大……

      中年未婚、獨居生活是種異常嗎?代表人生失敗嗎?

      單人家庭時代,從人際關係、財務規畫、住房、醫療、到退休,深入探索熟齡獨居者的新生活模式。



      對「Aging Solo」來說,獨自生活並非特立獨行,而是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之一。



      根據內政部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單人戶占全台灣家戶數整體比例達36%,且成長率高達3.2%。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獨活的方式,然而做出這般選擇之後,焦慮與徬徨仍然縈繞。



      不婚到老後會感到孤單嗎?

      當生病時,誰來照顧我?

      我要工作多久才能準備退休?



      作為獨居的不婚中年人,作者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中年不婚女性,探討她們在這個社會中選擇不結婚的原因、如何應對孤獨、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準備養老的過程。書中不只關注Aging Solo女性所「缺少」的,更著眼於她們所「擁有」的豐富生活。透過他人的經驗故事,我們可以從全新角度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



      當不婚已成為無法逆轉的全球社會趨勢,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社會制度。

    Aging Solo們多樣且豐富的經驗與見解,為我們開拓了超越傳統家庭框架的視野,並帶來完善制度的新社會想像。



      無論是已屆中年的單人戶,還是決定單身過生活的人,這本書都將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啟發,更是理解一人家庭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指南。



    自在推薦



      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領航人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本書剖析了在性別文化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現象,都與台灣相近的南韓。以19位中年單身女性們的生活方式與哲學觀為典範,了解她們的故事,讓我更能享受現在,安心準備不寂寞的獨老人生。——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我們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然後獨自或與他人共度一段時光,最後再獨自一人離開。孤獨、照顧、生計、養老、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的方式構成了各自的人生。沒想到聽了她們的故事竟讓我感到如此安心,單身的我們終究並非一個人。生命的答案並非固定,放下無謂的恐懼,現在是時候想像不一樣的未來了。——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由畢業、就業、結婚、生育所構成的社會時間表窄化了生命的空間,限縮了我們的想像。這本書的內容拓展了這個世界的邊界,打破了「別無選擇」的觀念。作者在規範和固有觀念外,為我們搭起了一條可以跨越成見的橋梁。——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


     





    好評推薦

    序 在單人戶時代尋找不婚中年人的位置



    Chapter 1 Aging Solo 時代來臨:中年未婚女性的「獨活」地圖

    1、成為單身中年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2、當有人問起不婚的理由

    優先為自己做選擇�對父權制度下的婚姻反感�從未考慮踏入婚姻�隨時代改變的不婚樣貌

    3、不生小孩的女性很自私嗎?

    生育是人生最深刻的經歷嗎?�低出生率社會中的不婚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婚女性

    4、Aging Solo比較孤獨嗎?

    享受獨自一人的心境�社會需要應對的孤立問題

    5、獨自生病時怎麼辦呢?

    監護人為何一定要是家人?�「互相照顧」的良性循環�消除過度恐懼的照顧關係



    Chapter 2 獨身不等於孤獨:家庭之外鬆散又安全的親密關係

    1、你最愛的那個人?

    被浪漫愛情壟斷的親密關係�親密是有各種形式的�不需要是「唯一」的情緒關係

    2、不婚者真的從家庭中獨立了嗎?

    父母對於女兒不婚的不安�尋找與家人間的適當距離�在獨立與束縛之間

    3、以友誼?中心的人生

    因距離與時間而興衰的友誼�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朋友們�朋友不會憑空誕生

    4、依靠他人在社區裡扎根

    沒有規則也圓滿進行的聚會�比家人更緊密的關係�互相照顧的共同體�在社區中扎根



    Chapter 3 孤獨終老的謊言:為生計、居住、照顧、死亡做準備的想像

    1、自力更生的工作

    長久工作的方法�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獨自生活並非弱勢階層

    2、要住在哪裡呢?

    制度與面積的不公平待遇�確保居住穩定性的各種方法�建立緊密聯繫的生活方式

    3、Aging Solo與父母照護

    負責照顧父母的不婚女兒們�照顧家庭與看護的泥淖�照顧不是女性的專職,而是大家的責任

    4、面對臥病在床與孤獨死

    有尊嚴地結束損傷的生命�生命的最後誰能代理我?�消除對孤獨死的恐懼

    5、變成老奶奶後也能互相照顧嗎?

    承擔彼此活下去的老年�彼此照顧的「鹿頸香社區」�鄰里的相互照顧



    Chapter 4 在社會中創造不婚者的空間:期待能善待「我」和「我們」的制度

    1、對不婚狀態的單身歧視

    住居與工作場所的歧視�「單身稅」和家庭問題�對年長不婚女性的偏見

    2、建立包容單身者的制度

    不是家人負責照顧,而是照顧者才是家人�將代理我的人制度化

    3、描繪未來的家庭模樣

    在制度上承認生活夥伴、生活共同體�不是以家庭,而是以個人?中心



    結語 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

    參考書目

    註釋



    ?









    在單人戶時代尋找不婚中年人的位置




      今年來到獨自生活的第二十個年頭,數到這個數我也嚇了一跳。



      不知從中年的何時開始,問起年紀時連我自己都會搞不清楚,在算自己幾歲時也會驚訝地感到:「時間居然過得如此之快!」我相信不只有我如此。



      對我而言,一個人生活就跟年紀增長一樣,若沒人問起自然不會意識到這個事實。當然常常有因獨自一人而極度開心或痛苦的時刻,但那也只是瞬間的感受,很快就會因忙於工作和玩樂而被遺忘。然而,一個人生活與一個人老去也是有差異的。雖然變老這件事經常成為談話與討論的話題,但人們卻很少談論獨自生活這件事,尤其是邊獨自生活邊老去的話題,大家似乎都覺得這是必須自己承受的私人問題。



      自從我開始在政府部門工作後,我開始把邊獨自生活邊老去視為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隨著單人戶激增的趨勢,二?二?年韓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由多部門共同組成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開始推出針對單人戶的政策。在政府文件與報告中,分析各年齡層單人戶增加的原因部分說明得有如公式一般,還像饒舌歌詞一樣反覆,尤其顯眼。



      「青年未婚,中年離婚,老年死別。」



      即使在許多狀況下這個描述算是事實,但這個說明仍太過簡單了,尤其是關於中年的部分。四十歲以上的中年單人戶中,許多人是不把結婚視為義務的不婚者,怎麼能如此籠統地概括所有人呢?更讓人不舒服的是,這漏洞百出的公式把對獨自生活的解釋局限於結婚的對立面。這種觀點是將婚姻擺在中心,把獨自生活擺在對立面,藉此檢視婚姻以外的生活是否不錯。站在結婚這面看待單身的生活,然後就斷定獨自生活很脆弱。好像結婚才是標準而正常的,不婚是脫軌且異常的。



      現實反倒是相反的吧?單看比例的話,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中,獨自生活已是多數與主流。從二?一五年起,韓國的主要家庭型態已經是單人戶,在二?二一年單人戶的數量達到了七百一十六萬六千戶,占總戶數的三三.四%,這個比例比人稱「傳統家庭」的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還要多(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占二九.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採用這種常見的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方式在社會上仍然被視為異常、少數、非主流,這難道不奇怪嗎?



      在韓國國內關於單人戶的討論中,中年人並不太引人注目。對單人戶的政策和討論主要以青年?中心的「理所當然的單身者」,或以老人?中心的「需要被照顧的單身者」?主。一旦提到中年單人戶,就會被認定是離婚人士,或獨自當「候鳥爸爸」而遭遇經濟困境的男性,又或是新興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單人戶中形象最為負面的世代大概就是中年人了吧。



      在開始了解單人戶的政策與討論後,我開始將過去沒有特別注意的獨自生活視為我的一部分。這並非自己刻意的意識,而是人們固有的觀念觸發了我的自我意識。



      舉例來說,在工作中認識新的人時,我比以前更常聽到無意義的社交話題,例如問我有幾個孩子等等。而當我回答沒有孩子時,對方感到慌張的頻率也比年輕時多了,因為他們沒想到我這個年紀的女性也會有不婚不生的。曾有位高級公務員以為我肯定已婚,曾說出「沒有家庭的人都很極端」這種詆毀不婚女性的話,被我指正之後他才道歉。我常常深切地感受到,除非被人稱為新弱勢群體,否則不婚不生的中年人在社會上要麼被當作不存在,要麼被認為哪裡有點異常。



      從規模上來看,中年單人戶不該被大家看成若有似無的對象。根據統計廳的〈二?二一年人口住宅總調查〉(2021 ???? ???),單人戶中四十到六十四歲的中年人口有兩百六十九萬七千七百一十六人,占總單身戶的三七.六%。另外,根據〈二?二一年中老年層行政統計結果〉(2021 ???? ???? ??),四十到六十四歲一人以上的家庭中,單人戶占了二?.一%。也就是說,在中年人口中每五戶就有一戶是單人戶。



      一生獨居的終生未婚人口也呈現增加趨勢。終生未婚率這個詞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的平均未婚率,意思就是,若五十歲沒有結婚就推定一輩子會獨自生活。韓國統計廳雖未另行統計終生未婚率,但根據未來人口估算的婚姻狀況人口組成比來計算,男性的終生未婚率?一六.八%,女性?七.六%(以二?二?年?準)。預計到二?四?年,男女將分別增至三七.六%、二四.七%。代表根據二?二二年的數據計算,大約在未來的十八年後,有很大的機率是每三位男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而每四位女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



      而且最近的年輕世代比從前更偏好不婚,因此中年單人戶的規模會繼續增加。在性別平等和家庭部(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韓國稱為女性家族部)的〈二?二?家庭現況調查〉(2020 ??????)中,二十多歲的人口中有五二.九%表示自己不想結婚想獨自生活,在三十多歲的人口中則占了四二.七%。在二?二二年首爾市的〈單人戶現況調查〉(1? ?? ????)中,八六.二%的單人戶表示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而對於未來期望的家庭型態,回答「繼續獨自生活」的人最多,占了三六.八%。



      中年單人戶,也就是自己一個人變老的「Aging Solo」(獨老者,本書將統一使用Aging Solo一詞,以貼近原作者的表達),這些人人口大幅增加代表了什麼意義呢?這代表的是,獨自生活並非一種過渡狀態,而是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人們正在共同面臨年老的課題。過去老年單人戶在進入老年期後與配偶死別的情況占了大多數,但現在則是有大規模的單身群體要經歷生命的轉變,由中年進入老年。在我們前所未見的超高齡社會中,以單身狀態進入高齡的人口人越來越多。即便最近的兒女都比較少照顧父母了,但如果年老時難以獨立生活,重要的決定還是要仰賴兒女,若沒有兒女的高齡單身者增加,老年與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風景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Aging Solo是那些從婚姻壓力中逐漸解放,並長時間獨自生活的人。獨自生活的成年人也會面臨包括經濟獨立、住房、建立親密關係、情感上的安定、養老規畫等所有人生課題。大家之所以覺得不婚的中年人很脆弱、異常、可憐,是否是因為人們事先斷定獨自生活的人,他們上了年紀後就無法順利處理人生的課題呢?他們當然有可能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但已婚的人也是一樣的。人們變成熟並經歷完整的人生,這個過程本來就與結婚與否無關。



      普遍的觀點和解釋會對比獨自生活與婚姻,對此我不是很滿意,我感興趣的不是因單身而匱乏且不完美的生活,而是即使只有自己也能好好老去的單身生活。因為即便是獨自生活快二十年的我,也時常感到焦慮和渴望。當社會上談論到中年女性的難處是「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會提到要「重新建構與配偶的關係」才能擁有良好的老年生活。而對於獨自生活的我而言,若要考慮自身的現在與未來,這些並不能作為參考。關於Aging Solo的生活,我好奇的不只是他們所「沒有的」部分,而是他們所「擁有的」,我想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旅程、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他們所建立起的關係。我想改變他們那若有似無的存在感,讓大眾看見這些Aging Solo。



      有很多標準可以定義獨自生活的人,本書所提到的Aging Solo是指,無論有無結婚經驗,自己選擇在沒有配偶與兒女的狀態下生活,且目前正在這樣生活的中年人。儘管這類型的人多數為單人戶,但即便有朋友等同居者,沒有配偶與子女的未婚中年人也算是Aging Solo。



      據首爾市二?二二年〈單人戶現況調查〉顯示,中老年不同於青年、老年,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穩定)最多,占了三七%。而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加上占比第二多的中壯年游牧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不穩定)就占了六?%,我想這個數字也許就和本書所談的Aging Solo大致重疊了吧?



      我從二?二一年冬天開始,與十九位年齡在四十至六十四歲之間的Aging Solo女性見面進行討論,探討孤獨、親密感、照顧、家庭與友誼、生計與居住、養老、死亡等,這些內容構成我們上了年紀「獨自生活」的主要議題。和我討論的人中有七位是正職員工,九位是非正職員工,三位是自營作業者。有十三人住在首都圈,三人住在全羅北道,一人住在慶尚南道,一人住在忠清南道,一人住在江原道。此外,?了取得老年生活的資料,我還見了三位六十五歲以上的不婚女性。



      雖然我也見到了兩位男性Aging Solo,但這本書的討論範圍並不包括他們,後來我也停止尋求男性受訪者了。因為韓國社會是明確的家父長制,男性不婚幾乎對他們的陽剛之氣沒有任何影響,不婚的男性經驗與女性的經驗大不相同。因?男女所迫切感知到的生命課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很難將這兩者的經歷概括在同一個故事上。



      我想說明本書使用「Aging Solo」這個詞的原因。「Aging Solo」顧名思義是「獨自上年紀的狀態」,若要指稱人的話應該用「Solo Ager」(單身的老去的人),但這本書中對人也使用了「Aging Solo」一詞,這個選詞是考慮到韓國國內習慣用「Solo」來指獨自生活的人。而在美國,原本大家習慣稱獨居的人為「Single」,但「Single」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後來興起了一項將選擇獨自生活的人稱為「Solo」的運動,以表達即便是一個人也是完整的人。? 雖然若是用韓語的詞彙來寫,讀者會覺得更加熟悉,但?了避免不斷喚起對「不婚中年人」的負面固有觀念,我選用了這個多少有點陌生的詞。



      我不認為本書中記載的「Aging Solo」和我的故事就代表了中年單人戶,也不能將我們的故事一概而論,這全都是不同的人生碎片,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所訪問的人也在對話過程中反問道:「這種對話內容也能成?話題嗎?」因?她認?自己的故事只不過是個人的經驗。然而,獨自生活已成?很多人共同的生活條件,這種生活方式與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有被好好討論呢?雖然隨著單人戶的激增,相關討論也呈增加趨勢,但除了當事人自己提出的部分故事外,單人戶人口成長的狀況大多都被認為是「危機」,以及社會共同體崩潰的跡象。在這樣的討論中,我想應該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自己的生活無法被解釋。



      ?了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一些故事。透過別人的故事,以不同面向的角度看自己,並重新建構自己的生活。當我和Aging Solo談話時,我能整理出自己在人生轉換期所面對的問題,減輕了心中的沉重感,我能夠更清楚看到心中原本模糊的不安。雖然某些問題仍未找到答案,但至少我已經標註了這些需要慢慢解決的難題,不再急於求解。



      本書中出現的Aging Solo,其名字都是化名或本人所使用的別名。如果沒有清楚傳達出他們的故事,那完全是作者我的責任。我要向欣然講述自身生活故事的人們表達誠摯的感謝。



      每當我想到僅僅幾小時的採訪並無法包含全部的真相、想到其他我還未見識過的生活有多龐大時,我就會開始懷疑這本書的用處。我想記錄的意志經常動搖,然而最終,想了解長期以來自身生活條件的渴望戰勝了這些遲疑。若沒有趙妍珠(???)編輯從旁扶持這股想戰勝的渴望,這本書是不可能出版的。



      Aging Solo們一直以各自覺得最棒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丟給她們的問題,並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這本書結合了我自己和她們的人生,希望能為正在編織各自故事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用的參考。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