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世界是複數的:孔恩的最後著作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02671
湯瑪斯.孔恩,波雅納.梅拉德諾維奇
傅大為,王道還
商周出版
2024年9月28日
227.00 元
HK$ 181.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3902671
叢書系列:
Discourse
規格:平裝 / 384頁 / 21 x 14.8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20歲~60歲
Discourse
分
類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同
類
書
推
薦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 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
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本書電子檔已被存放在地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用思維導圖輕鬆讀懂科學發明史:100+思維導圖高效學習,秒懂影響全世界的重大發明與科技應用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你聞出來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內
容
簡
介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的最後手稿
一部充滿野心的遺作,從科學史與科學社群,解答進步、存有與意義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曾被評為是每一位受良好教育的人的必讀之作。該書在二十世紀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所提出的洞見卻也曾受到不少挑戰。而本書的部分任務,即在於回到《結構》一書的核心主張,並處理前作有待解決的問題。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一是孔恩未完之作《世界是複數的:一個科學發展的演化理論》全文;以及孔恩曾公開發表但未出版的文章:〈科學知識作為歷史產物〉,以及在希爾曼紀念講座所發表的〈過去的科學風華〉。
在孔恩這本最後的手稿中,試圖發展一個以經驗為基礎的意義理論,使他能夠闡述過去和現在的科學之間的不可共量的必然性,以及歷史性理解的可能。在他看來,不可共量性完全可以和下列三者並行不悖——科學所探究的真實世界、科學變革的理性,以及「科學發展是進步的」觀念。
?本書編者整理了孔恩的大量遺稿,忠實呈現孔恩的筆記、簡短的思緒、意圖,甚至是對孔恩本人的了解,為來者提供充分的研究與詮釋的空間,以及許多值得細品的內容。
?
目
錄
孔恩《複數世界》2024譯後記�傅大為
孔恩印象記�王道還
編者謝詞
編者導言
編者說明
科學知識是歷史產物
過去的科學風華(希爾曼紀念講座講詞)摘要
過去的科學風華(希爾曼紀念講座講詞)
第一講:重返過去
第二講:描繪過去
第三講:賦形過去
《世界是複數的:一個科學發展的演化理論》摘要
《世界是複數的:一個科學發展的演化理論》
致謝
第一部:提出問題
? ? 第一章:科學知識是歷史產物
? ? 第二章:闖入歷史
? ? 第三章:樹狀分類與不可共量性
第二部:一個類的世界
? ? 第四章:語言描述的生物性前提:軌跡與情境
? ? 第五章:自然類:它們的名字如何有意義
? ? 第六章:實作、理論、與人工類
編者註
參考資料
中英對照表
INDEX
?
序
各界好評
「本書是對孔恩的成熟思想的一幅迷人速寫??彼此競爭的典範,可能就正在不同的世界中進行著自身的工作,但正如孔恩在書中強調的,這樣的世界,比我們所想的還要更近。」——保羅.迪肯(Paul Dicken),《洛杉磯書評》(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
「孔恩一九六二年出版的開創性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部複雜的書中有所延續??梅拉德諾維奇為這部作品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介紹??哲學愛好者??會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內容。」——《出版者週刊》(
Publishers Weekly
)
「本書為認識論學者發展的新方法開創了康莊大道,並提供了有用的哲學工具。廣泛而言,這部合集提供了對一些經典問題的部分答案,例如語言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或科學中真理的地位。」——亞歷山大.法蘭克(Alexandre Francq)、西爾萬.比利亞爾(Sylvain Billiard),《生物學季評》(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
「在許多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期待了數十年之後,本書終於面世。??編輯顯然在手稿上做了詳細而辛勤的工作;對於其中一些未完成的手稿,更需要有著對孔恩的各個面向、筆記以及對他個人的意圖與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足以投入。編輯工作的成果也反映在卷末的附加註釋以及簡短的索引中——其解釋了孔恩的一些神祕言辭、錯誤或未完成的部分。??本書留下了大量討論和比較的空間,以致當讀者被問及本書究竟是屬於哲學、社會學或科學史,或者是更新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趨勢時,往往會感到困惑。科學——包括心理學、神經學、比較人類學和認知研究在內——正在不斷前進,並為哲學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亞當.塔馬斯.圖博利(Adam Tamas Tuboly),《元科學》(
Metascience
)
「讀者可以看到,同時身為一名哲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孔恩,是如何在自身需求與當代科學家的需求之間的差異中掙扎。??今日,當我們『在世界之間轉換』時,很多人仍會慣性假設,在歧異之中,對方純粹在說謊。當然有時確實如此,但我認為更常見的是涉及孔恩式的翻譯困難的互動。湯瑪斯.孔恩帶給我們的一個長遠教訓是,去想像他人的精神生活這件事有多?困難,以及真理——在從一個心靈轉移到另一個心靈時——是多麼容易被丟失。」——大衛·科達爾(David Kordahl),《三夸克》(
3 Quarks Daily
)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