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3931
陳康芬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9月30日
173.00 元
HK$ 147.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7113931
叢書系列:
當代文潮
規格:平裝 / 294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當代文潮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本書內容綜覽各名家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設計,以及指涉的文本意義。評論分析在精細中見深論,在深論中見真章,觀點兼論小說家的創作歷程與文本特殊性,亦適用於一般評論對小說分析的結構理解與論述詮釋。
現代華文小說眾聲喧嘩,各家自有風華。本書論述始終圍繞在小說文本的「敘事」與「探究」,透過現代方法的文本分析與論述建構,作者嘗試從不同的理解可能性,探究小說文本在「故事」形式與「敘事」書寫所可能產生的語言風格、詮釋指涉與核心意義,以及小說文本所隱蔽、卻又處處留有線索的微言大義。
這是一本關於現代華人小說的文學評論集,收錄的名家包括張愛玲、蔣渭水、吳濁流、陳千武、鍾肇政、鄭煥、蘇童、阮慶岳、蘇偉貞等人。內容綜覽各名家小說的語言風格、敘事設計,以及指涉的文本意義。評論分析在精細中見深論,在深論中見真章,觀點兼論小說家的創作歷程與文本特殊性,亦適用於一般評論對小說分析的結構理解與論述詮釋。
目
錄
自 序
總論篇
敘事篇
第一篇 走向沒有光的所在
——張愛玲〈金鎖記〉中女性命運佈局與禁錮身體情節在小說敘事時間的弔詭現象
第二篇 醫療敘事與救國想像
——蔣渭水〈臨床講義〉的醫療隱喻與主體再現
第三篇 歷史個體啟蒙與臺灣主體意識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胡太明的敘事視野與臺灣命運
探究篇
第一篇 真誠的純真 (Authentic Innocence)
——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中的反殖民思想
第二篇 客家身份之於解嚴後的解殖書寫意義
——鍾肇政《怒濤》中「客家的臺灣人」的歷史主體意識
第三篇 說故事的人與自然代償正義
——論鄭煥短篇小說中的區域土地經驗、城鄉移動與人欲道德敘事 ?
第四篇 歷史的敗德與終結
——蘇童小說中的死亡意涵
第五篇 在神與人之間
——以卡爾•拉納(Karl Rahner)的神學思想作為探詢阮慶岳《林秀子一家》的起點
第六篇 從外在到內在
——試以郭德曼(Lucien Goldmann)的「世界觀」析論蘇偉貞小說中的「流離」經驗
參考書目
?
序
自序
「小說」的語彙可以追溯到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與現代所指涉的文學類型與意義並不相同;但從構成「小說」內容的「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相對於真實發生於過去的「史」或「歷史」——「小說」本身就帶有一種無中生有的言說性質,則相當接近現代小說(Fiction)對「虛構」的指涉意義。雖然,「小說」在中西文學脈絡都各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但在漢語語彙中,原本不足以道、姑且聽之的「小」說,為何來到現代,搖身一變,就可以晉升成為萬所矚目的主流文類?
從古典中國各種文類所投射的性質來說,大抵可以分為敘事與抒情。敘事書寫形式宗於散文,抒情則主以韻文;發展過程,雖偶有交互重疊、兩相應備的特殊文學類型,如:楚辭、駢文,但基本上,仍各有其司的抒情或敘事之專好。然而,當時代列車高矗著民族國家的旗幟,轟轟開向著未來之時,不管是獨傲天地、壯志高歌的「詩」、或是一字褒貶、丹青漢心的「史」,都難以回應西方世界以帝國主義之名、夾船堅炮利之實,以及背後所承載的歐洲啟蒙理性、英國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所進入的「現代」歷史進程。
在中國,文化與知識份子不得不轉向以革命啟蒙的激烈方式,突破古老中國輪轉於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的前現代困境。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作為現當代中國的兩大革命政黨,各自以訴諸正統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建設新中國的馬克斯社會主義,爭奪現代中國的領導權,歷史最後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949年,中國共產黨正式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落敗的一方,歷史也沒有完全捨棄之,突發的韓戰、美國主導美蘇冷戰軍事武力布局而二分為自由與共產國家陣營的全球結構,則以「自由中國」續命於「中華民國在臺灣」。
「反共文學」則是繼臺灣日治時期殖民地「皇民文學」以來,又再出現國家發動文學動員的「國家文學」體例。所不同的是,皇民文學的政治目的是要求臺灣人作為日本帝國殖民地的國民、為天皇獻身戰爭,反共文學則是要求文學書寫投入反共、同赴(匪竊大陸)之國難時艱。我的博士論文《政治意識形態、文學? 歷史與文學敘事——臺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則是從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社會體制兩大脈絡來處理以國家之名動員文學的意識形態與影響。小說敘事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概念,也是交會場域。
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在《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一書提到:1890年代到1980年代,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感受書寫鼎故革新的迫切性,他們所生存的世界,「意識形態眾聲喧嘩,政治阢隉不安,經濟民窮國敝。」在這樣的時代,若不願隨波逐流,而想要創造性地圖存於天地,需要適應力與勇氣。發展淵源長久的「小說」,在這個驚心動魄的時代中,以「故事」啟迪人心耳目,故事不再只是故事,小說不再只是「小」說,不僅能將書寫者的鼎故革新大業暗渡陳倉,也能寄託教化人心、立興批判之微言大義,更能攝納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即使情動於中,亦未嘗有不可言者。
小說從古典跨越到現代,無疑是眾家文學類型中,最能因「故事」遊走於紀實與虛構之間,既可保丹心史判,亦能子虛烏有;故事中的微言大義可等量觀之,也可一笑鄙夷;出入故事的人、事、時、地、物更是不被規範,任憑故事情節形成線索,指向小說人物隨蕩在故事因果邏輯而造就可觀的命運,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儒風範,亦有放蕩於聲色犬馬、感官欲望,探究於歷史隱蔽人心幽微的現代自我。
現代小說的敘事總是在最能堅守敘事典範之處,任憑小說家的心事與本事,各自樹立自家抒情之姿或召喚屬於小說敘事才能建立的抒情傳統。這是小說與小說家從國家文學體例解放之後的眾聲喧嘩與風華創造。敘事與探究是我自碩士生、博士生、獨立學者等身份一路走來,個人對小說文類的興趣所在,也是私心研究之始。這個過程中,我作為一個讀者,也作為一個專業的評論者,我的工作就是在每一位小說家所不得不說、汲汲營營書寫的「故事」中,嘗試說清楚講明白小說家的敘事布局與意義指涉之間的關係及各種因果敘事探究而成就的啟發價值。各家小說的書寫者心事與本事,不僅是考驗我的學術養成訓練的試金石,也再再透露出這些小說家是如何點石成金,讓故事不只是故事,而成為一則則啟迪人心、警示人性的現代寓言。
我們在這些故事中,自由進出小說人物與小說世界,展開一段又一段既驚心動魄又安全不已的閱讀旅程;當故事說完了,該面對的生活又漫無天際、排山倒海地淹沒了生命的各種可能真相;該如何理解小說與我們的距離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的眼與心曾被小說關於生命與人性真相的敘事啟迪過,那人類文明始於語言命名、終於文字書寫的古老力量,也許會因此再一次與我們相遇——召喚我們曾經走過的童真歲月、召喚我們在年輕時代所殷切眺望卻不曾走到的遠方,給予我們在長大後不得不置身的成人世故、社會媚俗與權力誘惑中,仍有繼續直面生命本質與人性真相的勇氣,並為自我保有一方淨土。這是我個人僅能為小說敘事之所以尚存有研究價值與意義的自我辯護。這些真實與真誠的辯解,以論文書寫的形式展開,夾雜著私心偏愛某些小說家與小說文本些許微不足道的看見,雖然無法充分細數現代華文小說的時代風華與眾聲喧嘩,但每一篇都是我與小說文本真誠相遇後的心智生命刻痕,一筆一筆地註記那些我曾駐足流連的文學專業與評論知識。
最後,謝謝本書學術審查委員所給予的修改意見與建議,並謹以本書《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獻給那些曾經陪我走過生命中最美好流金歲月、一起見證屬於我們這個世代青春的朋友們。因為你們的出現與相遇,讓現在的我不管在哪裡,不管能不能等到歲月靜好,都能擁有「即使風起,也要好好活下去!」的真誠初心。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