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

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4013
錢鴻鈞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10月14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577114013
  • 叢書系列:當代文潮
  • 規格:平裝 / 494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文潮


  • [ 尚未分類 ]











    本書特色



      本書以鍾肇政所藏六百萬字書簡為基礎

      鋪陳鍾肇政建構了臺灣文學的主體性

      揭露鍾肇政認定臺灣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支

      以及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企圖



    名家推薦



      宋澤萊老師(國家文藝獎得主)

      本書深入鍾學骨髓,裨益臺灣文壇。



      許俊雅教授(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本書作者遍讀鍾肇政所有作品,又善於利用書信、檔案等一手資料,挖掘、透視諸多不為人知的隱秘事,既是進入鍾肇政文學版圖的重要指引書,也是能豐富臺灣文學知識的專書。



      陳龍廷教授(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這本書是燈塔,可以遠遠看到臺灣文學的荒野悲涼。



      李敏忠教授(詩人、臺灣文學研究者)

      透過「鍾肇政作為戰後臺灣文學建構者」鉅細靡遺的爬梳,點出過往文學史觀的侷限,指出充實臺灣文學主體性,是此書最重要的貢獻與啟示。



      歐宗智校長(校長作家、東方白大河小說專家)

      作者透過長期貼身觀察、相處,熟讀文獻,鉅細靡遺,全面探析鍾肇政建構臺灣文學的苦心孤詣,及每一個歷史的腳印,並爬梳其所代表的深刻意義,無疑再次為鍾肇政文學研究開啟新章,可謂價值連城,不可多得。

    ?


     





    推薦序一 鍾肇政研究新里程碑

    推薦序二 鍾肇政研究的新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第四節 概念釐清與章節構成



    第二章 1951-1960:臺灣文學初衷與《文友通訊》

    第一節 辦理《文友通訊》前的意識與動機來源

    第二節 臺灣文學旗幟與臺灣方言

    第三節 鍾肇政、鍾理和與林海音的通信



    第三章 1961-1963:「文友聚會」持續辦理

    第一節 美國介入臺灣文壇與戰後第二代作家興起

    第二節 鍾理和過世到《臺灣文藝》創刊前

    第三節 鍾肇政、陳映真、陳有仁三方通信



    第四章 1964-1965:《臺灣文藝》與兩大《臺叢》

    第一節 《臺灣文藝》與《臺灣人》

    第二節 《臺灣文藝》與兩大《臺叢》

    第三節 吳濁流、穆中南與朱橋

    小 結



    第五章 1966-1969:成名作家與臺灣作家事件

    第一節 得獎連連與外省編輯往來

    第二節 編輯《蘭開文叢》與為《青溪》邀稿

    第三節 陳韶華與陳火泉的「臺灣作家事件」



    第六章 1970-1976:國內外巨變時期

    第一節 臺獨傳言與鄉土文學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堅守《臺灣文藝》與維繫臺灣文學香火

    第三節 一起打拼的伙伴:張良澤與李喬

    小 結



    第七章 1977-1982:《臺灣文藝》與《民眾副刊》

    第一節 美麗島事件前後

    第二節 培育新一代作家與《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

    第三節 理念一致的葉石濤



    第八章 1983-1987:海內外瀰漫誤解傳聞

    第一節 從苦痛到重生

    第二節 團結各派與協助基金會成立

    第三節 呂昱書信與南北分裂



    第九章 1988-2020:投入民主與客家運動

    第一節 文學家本色投入社會民主改革

    第二節 《臺灣作家全集》、國家文學館與史料貢獻

    第三節 東方白與莊紫蓉



    第十章 結論



    參考資料

    附錄一 涉嫌藉文學搞臺獨:調查局檔案中的鍾肇政形象

    附錄二 與本書相關之鍾肇政年表

    說明全書內容構成來源

    後記 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推薦序一



    鍾肇政研究新里程碑

    陳萬益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退休教授




      本書是鍾肇政作家研究的新里程碑,研究主題設定在:鍾肇政終其一生為建構臺灣文學而奮鬥的歷程,書名「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也成為相對於「臺灣文學之母」外,鍾老值得重視的新定位、新關鍵詞。



      「臺灣文學」在戰後因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長期戒嚴,名稱與定位都被消音,成為禁忌,而鍾肇政自一九五○年代開始創作,就矢志成為「臺灣文學開拓者」,被林海音冠以「臺灣文學主義者」;之後連結文友,創刊《文友通訊》、主編《臺灣文藝》、《民眾日報副刊》,開展創作空間;主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輯》、《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灣作家全集》,完全彰顯臺灣人的文學、臺灣文學,和主流的、官方的「自由中國文學」、形成鮮明的對比,最終在鍾理和、賴和等作家紀念館和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建置以及大學院校的臺灣文學系所的成立,「臺灣文學」的主體得以建構完成。



      錢鴻鈞依照不同時間進程,詳盡討論鍾肇政為建構臺灣文學所面對的不同人事和階段性目標,其間涉及戰後文壇知名作家、編輯,如:穆中南、林海音、吳濁流、朱橋、陳映真、李喬、鄭清文、呂昱等,彼此間的交往、討論、合作、爭議,尤其勾勒了鍾肇政在白恐監視和臺獨陰影下的戒慎恐懼與委曲求全。這些面向,前此不為研究者所悉,而錢鴻鈞主編過鍾老全集,出版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戰後臺灣文學之窗》,所以他能夠運用這些書簡,再現當年不便公開的心聲,甚至於揭示近年始得公開的調查局檔案,釐清鍾老「涉嫌藉文學搞臺獨」的汙衊構陷。



      以書簡作為探究鍾肇政在創作之外的文學志業的心路歷程,而肯定其建構臺灣文學的苦心與成就,確實是此書的重大貢獻;然而以書簡作為主要研究的依據,也有其限制:私信有其隱微或不便表明之處,其間多有曖昧或今人難以推測之詞,譬如陳映真與鍾老在「臺灣立場」上的合與分,此書顯然未能揭示陳映真兩度不願被鍾老納入臺灣作家選集的心靈曲折,或許我們也只能期待鴻鈞與研究者,多方面持續探究臺灣文學在戰後被消音,復活到整體建構的完整歷程。



    推薦序二



    鍾肇政研究的新頁

    翁聖峰 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很高興拜讀錢鴻鈞主任的大作《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錢主任長期整理鍾肇政先生的全集(以下「先生」從略),並撰述《鍾肇政大河小說論》、《臺灣文學的萬里長城—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吳濁流與鍾肇政的二二八書寫—客家集體意識與歷史記憶的變遷〉等論述,此次新論再次提昇了鍾肇政研究的新頁。



      臺灣文學學術體制化豐富了這學科的廣度與深度,不過相對的也可能讓臺灣文學的研究成為規訓,為了符合各種評鑑、升等、爭取研究案而去累積研究成果,與早期臺灣文學創作與研究諸前輩披荊斬棘,不畏艱難,不計毀譽的實踐精神有所差異,所謂「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溪過嶺……」的開創精神有所落差。



      面對大時代的改變,創作語言由戰前的日語國語,改變為戰後的北京話國語,跨語世代的臺籍作家面對創作環境的重大改變,必需重新適應與學習新語文,鍾肇政當時雖為國小教師,不計困難,從1957年4月發出的第一期《文友通訊》,到1958年9月停刊為止,《文友通訊》共發行了1年4個月,共計16次通訊,誠屬十分不容易,專書第2章「1951-1960─臺灣文學初衷與《文友通訊》」,探討《文友通訊》發行前的意識與動機,《文友通訊》對於本土語文創作的張揚,並論述鍾肇政與鍾理和、林海音的互動關係。撫今思古,專書的論述豐富了臺灣文學史的內涵。



      第7章「1977-1982─《臺灣文藝》與《民眾日報》」也是十分精彩。負責《民眾日報》副刊主編時,宋澤萊曾以戰後初期隱約觸及二二八背景的內容投稿,鍾肇政擬接受這篇稿件,但其他編輯群卻談虎色變,「紛紛以報紙本身的存廢來反對此篇的刊載」,讓鍾肇政有「人人心裡有個小警總」戒嚴心態的感慨,不僅如此,鍾肇政這段期間同時掌握了《臺灣文藝》與《民眾日報》副刊的編輯權,這亦不見容於當時的統治者,《民眾日報》副刊的編輯權即被剝奪而改由他人負責,透過這些描述與再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刻明瞭戒嚴體制對於臺灣文學創作的重大傷害,在21世紀自由民主的年代重新挖掘與詮釋這段文學史別有意義,更讓來者認知到臺灣文學創作與研究環境的改善實經過許多前輩的努力才得以獲得,當今我們更應珍惜這份成果,開創臺灣文學的新境地方不致辜負前人的辛勞付出。



      除了這些精彩篇章,專書對於鍾肇政與葉石濤及文壇互動關係、《臺灣文藝》編輯權的變遷、「臺灣作家叢書」與「臺灣作家全集」的出版、臺灣作家事件、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的構想、民主與客家運動等內容來龍去脈的闡釋均有許多可觀之處,可以讓我們更具體而微深入到文學史及文化史的脈絡當中。



      2020年6月14日鍾肇政的追思會,總統蔡英文於會場追頒一等景星勳章及頒贈褒揚令,其中特別提到「臺灣文學之母」令譽,這也是對鍾肇政一生奉獻臺灣文學的高度肯定,而經由《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開創了「鍾肇政研究的新頁」,這是十分值得推薦的研究成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