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

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584792
翁仕明
三采
2024年11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3584792
  • 叢書系列:親子共學堂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親子共學堂


  • 親子教養 > 潛能/學習力啟發











    怎麼教都聽不懂?

    花時間陪伴,就像打空氣?

    考試倒數是家常便飯?

    ?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

    先別急著在表面找問題,

    不如深入「孩子腦」找端倪……

    ?

    ▍特別附錄 ▍

    測測看!孩子的學習困難在哪裡?

    ?

      【內容簡介】

      不是孩子搞不懂,

      是我們沒搞懂孩子的大腦。

    ?

      為什麼孩子好似聽懂了,卻還是不會寫?

      撐不過半節課,整個人就放空?

      老是自言自語,不聽人說話?

      其實,只要了解兒童大腦的運作,多一點點幫助,孩子未來就有機會往上跳一階。

    ?

      20年腦科學研究

      10年男孩爸爸實戰

      1000+臨床案例

      鑽研「孩子腦」的博士專家∼翁仕明,為學不好的孩子而寫,

      當我們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們可能想做卻做不到」,

      就能有更多的溫柔包容,給孩子最需要的學習陪伴。

    ?

      #「寫字又亂又醜」

      →對符號的閱讀、辨識有困難。

    ?

      #「99乘法背不會」

      →大腦程序記憶影響數感表現。

     

      #「只能專注15分鐘」

      →視知覺與聽知覺的連動處理緩慢。

    ?

      大腦天生愛學習,

      你找到適合它的方法了嗎?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的兒子──也曾被學校關注「是否有學習困難?」然而在親自觀察、陪伴、領讀後,發現只是孩子的學習屬性不一樣。

    ?

      學習困難或許無法解決,

      但可以改善!


      從困擾家長的20個狀況,深入剖析孩子可能面臨的15種學習困難。

      閱讀困難�書寫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 / 記憶固化困難�程序記憶困難�數學困難�知動覺困難 / 視知覺困難 / 聽知覺困難 / 視聽知覺困難 / 工作記憶困難�睡眠不足造成記憶困難 / 言語困難 / 非語文學習困難 / 單側聽損



      ◤與其揠苗助長,

      不如找到適合的學習法◢


      家長可以這樣做!

      ▎辨別孩子的「不能」與「不為」

      ▎利用日常運動訓練孩子

      ▎規律作息養成專注力

      ▎室外活動刺激感覺統合

      ……

    ?

      ◆家長心安定,孩子才會好◆

      ?起跑點跟終點只是片刻,過程往往最重要。

      ?瓶頸永遠存在,不該自我框架。

      ?孩子是我們的延伸,而不是我們。

      ?學習最重要的核心,並非成果,而是完整的歷練過程。

    ?

      〔特別收錄〕

      ★學習障礙的定義

      ★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的區別

      ★特教生需要的鑑定安置


     





    第1章�大腦,天生愛學習

    學習,是經驗的積累

    觀察學習的四個關鍵

    觀察學習關鍵?感知:帶動學習的感官刺激

    觀察學習關鍵?記憶:留存大腦的三步驟

    觀察學習關鍵?重現: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

    觀察學習關鍵?動機:驅動學習的最大力量



    第2章�學習,需要用對策略

    找出學不好的真正原因

    感知_「正向回饋」讓大腦再多學一點

    記憶_促發孩子的想像與創意

    重現_創造眼到手到心到的學習環境

    重現_明白因果關係,孩子才學得進去

    動機_促進學習的興奮感超重要

    動機_好的規範+內容拆解=刺激學習動機

    潛力比資優更重要



    第3章�孩子還是學不會嗎?

    一個簡單的字也寫不出來?>>可能是閱讀困難

    寫字又亂又醜,就是改不了>>可能是書寫困難?

    小孩也會「手眼不協調」?>>可能是書寫困難?

    上學就頭痛、待教室就想睡>>可能是注意力集中困難

    樣樣正常唯獨記性差>>可能是記憶固化困難

    數字順序都會記錯?>>可能是程序記憶困難

    看不懂時鐘是怎麼一回事?>>可能是數學困難

    贏在起跑點卻一路退步?>>可能是知動覺困難

    懂得彈琴卻不會讀書?>>可能是視知覺困難?

    字都不會寫,以後怎麼辦?>>可能是視知覺困難?

    「左耳進、右耳出」是不夠專注嗎?>>可能是聽知覺困難?

    說話晚只是「大雞晚啼」?>>可能是聽知覺困難?

    撐不過半節課,大腦就當機>>可能是視聽知覺困難

    聽、說都OK,寫字就卡關>>可能是工作記憶困難

    成年後讀書反而記不住?>>可能是睡眠不足造成記憶困難

    說話不流暢、拼音特別弱>>可能是言語困難?

    剪了舌繫帶,還是大舌頭?>>可能是言語困難?

    自言自語,都沒在聽人說話>>可能是非語文學習困難?

    看不懂圖案,符號越多越會錯意>>可能是非語文學習困難?

    一耳聽不到也會影響視知覺?>>可能是單側聽損



    第4章�我的孩子也是案例

    沉著面對孩子的難題

    我也會誤會、誤罵

    協助孩子發揮想像力

    學一樣東西至少要三個月

    讓孩子理解一諾千金

    學習之歷程芳為核心

    誠實總是最好的對策

    助人與良善的心為本



    附錄一:學習障礙的定義

    附錄二: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的區別

    附錄三: 特教生需要的鑑定安置





    作者序



    讓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學習,可說是我們與地表其他物種間最明顯的差異。在這個AI起飛的年代,人類甚至開始訓練起「會學習」的機器,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習可曾停歇?說起極端的例子,已知天命的我,綜觀人生竟僅六年脫離過學校。而這漫長的「學習之路」,是否都不曾迷茫?絕非如此。



      遙想二○一五年,我滿懷感恩的心,結束教育部公費留學之旅,再度回到台灣的懷抱。對我來說,在學如此久,縱使早非「純學生」,卻仍想請益恩師沈淵瑤大夫,未來該投入哪個領域或疾病,才更加實際?老師不假思索地告訴我,一位埔里的老友趙文崇大夫,已在「兒童學習與認知」領域奮鬥了數十載。既然我也「學習」了這麼久,何不嘗試解決「兒童學習的問題」?就這樣,我多了另一位兒童神經的導師,也從此一頭栽進學習困難與障礙的領域。



      回首海內外的學習歷程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遠在蘇格蘭的那段時光。不知道你對蘇格蘭有什麼印象?威士忌、風笛、還是蘇格蘭裙?你知道格拉斯哥的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他的蒸汽機,或者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嗎?他們都是蘇格蘭人。蘇格蘭,又被稱為英國的創意之心,當我沉浸在那﹁昏迷指數﹂的發源地時,就曾聽過酒吧內的水手們與我分享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在那沒有衛星GPS 的年代,航海人如何能於茫茫大海中確知所處的方位?有沒有注意過電影《神鬼奇航》中,船長傑克.史派羅(Jack the Sparrow)總是酷酷地拿出望遠鏡?但若是掌舵,還會搭配另一個傢俬「六分儀」,這又是另一位蘇格蘭人約翰.坎伯爾(John Campbell)所改進發明的傑作。約翰.坎伯爾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大師牛頓的原理,將反射稜鏡與望遠鏡等組裝在一個可測量角度的活動臂上,藉此推知任一天體與海平面的夾角。然後即能藉由推算得知經緯度。經緯度有多重要?試想當初荷蘭人發現美麗島嶼「福爾摩沙」時,若無法得知其經緯度,即使印尼爪哇的東印度公司再度指示,想重登這座島嶼,僅憑「航向東北方」,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嗎?當然不可能!因此,約莫三百年前,六分儀的發明可說在大航海時代,點燃了眾多航海人手中的火炬,讓人類迎向探索世界的新紀元。



      我自詡承襲蘇格蘭人的創意,看向「學習」那一望無際的汪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悠遊其中,卻可藉由使用正確的工具,讓我們不「暈船」!你可曾見著某些迷航的孩子?他們常被誤以為「笨、不專心、愛搗蛋」,或許他們並非嚴重度較高的學習障礙者,學習過程中卻仍跌跌撞撞,導因可能即為大腦訊號的干擾。面對「障礙未滿」的孩子,只要再多一點點理解與幫助,或能讓他們發揮出原本具備的潛力,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新大陸。



      「別讓他們迷航」,正是本書最大的初衷,因為孩子的成功絕非來自成績,而是熱情不被澆熄,願意學、喜歡學、持續學。



      於本書的創作歷程中,我腦海中不時浮現約翰.坎伯爾設計六分儀的影像。要如何運用最淺白的描述、最容易學會的工具與知識,帶著我們的師長、家長,甚至是學習者本身,徜徉在這片美好的學海,而不致迷失方向呢?真心希望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拿出來比對,找出正確的經緯度,使學海中的旅人們,終能不畏懼任何波瀾,尋回學習的初衷!



    編輯的話



    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


    ?

      從女兒第一次癲癇發作開始,我就從幸福天堂掉入地獄。曾經被算命仙說過,這孩子聰明絕頂,絕對是人中之鳳,結果卻在小學一年級時,進入諮商室拿到輕度智障的正式證明。心理師問我,要申請殘障手冊嗎?當場,如同五雷轟頂,不知如何回應。



      為了孩子,我必須接受現實,才能找到幫助她的方式,直到遇見兒童腦神經博士翁仕明,他篤定地告訴我:「妳的孩子不是智障,只是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彷彿看見一絲曙光,跟著翁仕明博士了解「原來每個大腦不一樣」,只用「聰明」和「笨」的二元標準,等於關上了學習的大門,孩子將不再有成長的空間。



      我們很幸運,遇上了願意用心的導師,入學時,面對這個聽不懂、學不會的小孩,老師煞費苦心卻事倍功半。然而,經過翁仕明博士的診斷,了解孩子的學習屬性後,老師改用不同策略給予教導。二年級期末考,女兒憑實力考到九十分以上,比起我們家長,老師甚至更加興奮,身處第一線的教育現場,看到學生的成長與轉變,相信是難以言喻的激勵。



      這本書的誕生,正是為了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在診療室裡,知道了我的孩子不是特例,也看到許多孩子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大幅成長。經過這一番親身體驗,更是明白家長必須放下焦慮,才能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關於學習、關於困難、關於焦慮,讓我們一起進入翁仕明的診療室,聽聽博士怎麼說?



      Q1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與智力障礙有何不同?



      智能障礙是指智力發展低於標準,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能力;學習障礙



      則是指在特定學科或能力上,如閱讀、寫作或數學,存在顯著困難。相比之下,學習障礙的判定更為複雜,因為每個人天生的學習能力本來就不同。



      一般人通常以「最落後的幾%」來判斷,但在實務上非常難定義,「差」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只能用排除法逐一找原因。



      由於判定困難、難以界定,學術界和臨床端往往陷入眾說紛云,社會大眾自然更不知道該如何關心。



      Q2在台灣,有多少孩子可能面臨學習困難呢?



      早期的資料顯示,大約有3%的孩子屬於學習障礙,然而,這些案例通常是已經很嚴重了,才會被提出鑑定需求。



      就我於兒童腦科學領域超過二十年的研究及大量臨床觀察,推估全台灣至少有6∼10%的孩子面臨學習障礙問題。這意味著三十人的班級中,可能有二∼三名的學生正經歷這類困擾,至於較為單純的「學習困難」可能又更多。



      這些孩子外表看起來與其他孩子無異,但學習表現卻特別吃力,不僅僅在閱讀、寫作、數學等基本學科上遇到困難,甚至理解和記憶方面也表現不佳。



      因為學習障礙或困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進而對整體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何家長及早發現、提供適當的支持,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Q3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嗎?



      你是否有印象,小時候身邊常有同學被罵「不專心、愛搗亂」?這些孩子可能正是學習困難兒,而非單純調皮不唸書。



      學習困難不是新議題,也不像有些人說的「現代小孩問題特別多」,會被提出討論,其實代表現今的社會成熟了。



      以美國為例,他們從八○∼九○年代開始注意學習障礙與學習困難等問題,並認知到這些孩子是國力的隱藏資源,當孩子能被識別、引導,給予適性發展的機會,潛力一旦被開發,自能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要知道許多名人有學習障礙,例如湯姆.克魯斯、愛迪生,甚至有人傳言愛因斯坦也是,這代表遇到障礙並非死路一條,誰都有機會能成就自我。



      Q4學習困難可以被克服嗎?



      學習困難沒有「特效藥」,如同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體型,人腦的適應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對有困擾的孩子來說,如果能獲得適當的資源與支持,將可帶來顯著的改變。所謂的「支持」是什麼呢?



      ?臨床醫師:專業、正確的評估可以給予孩子信心。



      ?特教老師:為孩子制定個別化的教學計畫及輔導。



      ?家長:要有恆心、毅力,清楚思考自己可以為孩子做到什麼。



      當然,孩子自己也要有韌性,如何增強孩子的韌性、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在書中都有分享。



      在這當中,家長的支持尤其重要,幫助孩子啟動學習之鑰,孩子才能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Q5能否分享您在診間看到的實際案例呢?



      每個孩子的學習模式不同,有些孩子視覺能力強,有些聽覺好,但這都不影響孩子們作為完整個體的價值。臨床上,我曾遇過許多案例,他們可能在國中小成績不佳,但找到適合的學習渠道後,走上了理想的人生道路。



      以我自家孩子為例,成績排名不佳,甚至曾被老師關心是否有「學習障礙」?我一聽到超驚訝,明明這是自己的專業,怎會沒發現孩子的問題。



      但藉由與孩子的相處,和他一起玩、講故事、討論議題……更從他主動學圍棋、學琴的過程,看到比「成績好」更重要的素質,也就不再過度擔憂。



      診間,我常問家長:「你的孩子有什麼優點?」



      曾有位媽媽說:「成績這麼差,我看不到他的未來。」



      我追問:「一定有什麼特質是這個孩子獨有的?」



      她擦了眼淚說:「他是個溫柔的孩子,很會照顧弟弟妹妹,這樣算嗎?」



      我說:「個性善良、熱愛助人,不正是絕佳的醫護、幼教人才!」



      學科只能代表一個階段,成績好並不保證人生完美。尤其在國中小階段,我想建議爸媽不要執著於成績,而是給孩子對的方式、找到他的學習屬性,把目標放在奠定生活的基礎。



      Q6身為家長,我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作為家長,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的個體性,而非將自身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與其給孩子設定過多外在目標,不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自己的步調中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



      孩子不是能力差,只是需要方法,多點時間慢慢學;也不是孩子搞不懂,是我們大人還搞不懂孩子。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