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二戰前後的中日身體表現藝術:影像?戲劇?舞蹈?音樂?漫畫

二戰前後的中日身體表現藝術:影像?戲劇?舞蹈?音樂?漫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343
新銳文創
2024年10月28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6267326343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282頁 / 17 x 23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史











      本書研究期間為抗戰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著眼於上海、偽滿洲、重慶、延安、臺灣、香港、日本、朝鮮,以移動為特點的視聽媒體�身體表現藝術以及藝術家為對象,進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



      過去,研究者對1940-1950年代的中國文學藝術研究多將重點放在因遷移而導致的斷裂側面,本書則更加側重其繼承的一面,嘗試驗證同年代的視覺、視聽媒體及身體表現藝術在歷史和形式上所呈現的連續性。除呈現時間縱軸的延續以外,本書亦通過橫向跨學科的方法考察中日兩國從事電影、話劇、音樂、漫畫、舞蹈的製作、表演、公映史及參加普及推廣的相關人員之關係網絡,闡明其錯綜複雜的思路及動力源泉,描述出其置身於歷史社會動態中的樣貌,並陳時間的流動與跨越空間的移動、國家相互關係的轉變,致使藝術本身或者藝術家發生的變化。



      本書作者群透過大量珍貴的一手史料展開論述,研究主題包括李香蘭、《清宮秘史》、《茶花女》、中日電影界在戰爭與戰後時期的往來、日本寶塚歌劇所描繪的中國、日本放送協會在戰地的慰問演出等等,藉由多元的選題呈現只局限於一國藝術史研究時無法發現的史實,以期作為先行研究,擴展研究視野並啟發後續研究思路。



    本書特色



      ★透過大量珍貴的一手史料展開論述。

      ★有別於斷代性的研究,強調政權與局勢轉變間藝術方面的延續性。

    ?


     





    序言�星野幸代、晏妮



    【第一部 作品論】

    久米正雄的《白蘭之歌》與碎片的政治學──圍繞言情劇的(不)可能性�五味?典嗣

    「大陸三部曲」的越境──媒介、類型、性別�川崎賢子

    滿映電影裡的哈爾濱表象──論李香蘭主演的《我的夜鶯》(1944)�渡邊直紀

    從《清宮怨》到《清宮秘史》�邵迎建



    【第二部 電影政策和人際交涉】

    貫戰期中日電影往來──延安、滿映、東影、日本�晏妮

    電影之南進:關於太平洋戰爭期間面向南方電影工作之討論�松岡昌和

    「淪陷」時期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巡迴放映�張新民

    抗日戰爭時期日方移動式宣傳活動中的小型電影放映裝置�楊韜

    東寶公司在上海的電影謀略活動──光明公司及影片《茶花女》的幕後�秦剛



    【第三部 視覺與聲音的藝術】

    政治宣傳與裝飾藝術──以張光宇《西遊漫記》為例�城山拓也

    戰時日本寶塚歌劇中描繪的「中國」�葛西周

    日本放送協會勞軍演藝團──從緬甸到雲南�星野幸代

    戰後李香蘭與她的兩位接班人:胡美芳、葛蘭�西村正男

    1950年代日本是如何接受蘇聯文化的──以文化運動與日本化的結合為中心�吉田則昭



    後記�邵迎建



    ?





    序言



    星野幸代、晏妮




      本書為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貫戰期日中電影交涉史跨學科研究」科研組〔代表:晏妮;分擔者:五味?典嗣、張新民、川崎賢子、渡邊直紀、吉田則昭、松岡昌和(2020-2023)〕和「中國建國初期的身體移動、媒體、宣傳──抗戰後的繼承與發展」科研組〔代表:星野幸代;分擔者:晏妮、邵迎建、西村正男、韓燕麗、城山拓也、楊韜、葛西周(2018-2022)〕的研究成果彙集。前組的代表晏妮也是後組的成員,她做橋梁,連接起兩個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我們編輯了本書。



      兩個科研組有著共同關心的話題,即從抗戰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以移動為特點的視聽媒體�身體表現藝術(話劇、電影、音樂、漫畫、舞蹈)家們囿於國內外環境所迫,或避難,或在不同的地區往返穿梭。他們是如何輾轉東西南北的?這種移動又具有什麼意義呢?對此,我們研究團隊著眼於上海、偽滿洲、重慶、延安、臺灣、香港、日本、朝鮮,以大批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因種種原因或還鄉或遷居的關鍵時段──1945-1950年代為重點,做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過去,研究者對20世紀40-50年代的中國文學藝術研究多將重點放在因遷移而導致的斷裂側面,而我們兩個科研組則更加側重其繼承的一面,嘗試驗證同年代的視覺、視聽媒體及身體表現藝術在歷史和形式上所呈現的連續性。



      為此,我們兩個科研組共同舉辦過兩次國際學術活動:2019年10月6日,承蒙北京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協助,在北京清華園舉辦了題為《戰後中日藝術交涉──繼承與發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楊遠嬰教授(北京電影學院)、李鎮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史學研究室)及何杏楓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登臺講演。另一次為2021年1月23、24日,以雲端會議的形式召開了題為《媒體化的身體�撕裂的表象──東亞冷戰文化的政治性》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超域文化社會中心),邀請到文藝研究專家蘇濤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松浦恆雄教授(大阪市立大學)、森平崇文教授(立教大學)、三澤真美惠教授(日本大學)登臺講演,同時也與日本、韓國、美國研究同一時期的學者們進行了有意義的討論,本書亦吸取了熱議時交換的寶貴意見。



      如上所述,本書旨在通過橫向跨學科的方法主要考察中日兩國從事電影、話劇、音樂、漫畫、舞蹈的製作、表演、公映史及參加普及推廣的相關人員之關係網絡,闡明他(她)們錯綜複雜的思路及動力源泉,描述出其置身於歷史社會動態中的樣貌。



      另外,我們還一致認為,研究中國問題不能只把眼光局限於中國一方,戰爭時代和後戰爭時代(冷戰時期),中國歷史的進展都與其他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互動關係,反抗與文化交融、對立與相互協調同樣都是兼併共存的。基於這一悖論,我們認為,藝術家本人在地理移動過程中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自我蛻變,時間的流動與跨越空間的移動,國家相互關係的轉變都促使他們�她們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而人的交涉則成為引發變化的一大契機。為此,本論文集的一部分文章著重於如何通過史料的詳盡調查來展現上述的文藝史裡兼併共存的實像,以及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極力避免了空泛的論述,大家使用耗費大量時間親手調查來的一手史料展開了論述,或許其闡釋有不夠成熟之嫌,但可以說,大多數文章使用的一些史料都是第一次披露,一部分文章則可稱之為該主題的先行研究。



      我們研究組成員裡亦有多名非中國問題專家,有幾篇論文並非直接論述中國研究之作。他們或論述戰時中日藝術相關的交涉問題,或考察日韓、日蘇的藝術關係專題歷史,這些看似與中國問題研究並無關聯的題目卻或多或少地為我們呈現了只局限於一國藝術史研究時無法發現的史實。我們認為,這種多元視角的研究無疑會擴展人們的研究視野,啟發新的思路,從而使中國藝術史研究日益深入,收穫多元化的豐碩果實。



      收入本論文集的論文都是每位作者的自由選題,我們未做統一口徑的無用之功。為此,讀者閱讀後,或許會感覺不同的作者對一段歷史的相異解釋。百家爭鳴是學術研究交流不可或缺的方法,我們開展科研活動時一直尊崇這一宗旨,因此,可以說這亦是我們編輯此書的初衷。



      最後,我們特向支持並積極協助我們研究組活動的李廷江教授、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大陸清華大學外語系王成教授,為本書賜稿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秦剛教授,以及為我們出版本論文集的臺灣秀威出版社深表謝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