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一個法國人,就這麼成了臺灣布袋戲偶師

我,一個法國人,就這麼成了臺灣布袋戲偶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06406
班任旅
東籬
獅鷲出版
2024年10月30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9906406
  • 叢書系列:Griffin Art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Griffin Art


  •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家傳記/文集











    二○二四年臺南藝術節邀演藝術家

    半世紀臺法文化交流趣聞秘史

    臺灣布袋戲海外傳承推手回憶自傳



      法國偶戲大師班任旅(Jean-Luc Penso)的深情回顧與跨文化藝術心路歷程。作為法國小宛然劇團創辦人,班任旅一九七四年遠赴臺灣,拜師於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並在隨後的歲月裡,致力將臺灣的布袋戲文化推廣至世界各地。他在創作中注入了法式人文哲思,展現了東西文化的交融碩果。



      本書以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生動呈現班任旅在臺灣學藝的經歷,以及他如何自七零年代起,將布袋戲推廣世界各大洲的舞臺,細膩描繪了各種巡演中的奇妙故事,時而驚險,時而荒誕,更突顯了當時冷戰背景下的文化衝突,讓讀者得以一窺一名外國人在臺灣傳統藝術領域穿梭吸取的奇異體驗。



      這部自傳不僅是其個人藝術歷程的紀錄,更是一部關於跨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在李天祿的指導下,班任旅得以承襲李大師的布袋戲傳統,並以此為基礎,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此一經典藝術的現代魅力。對於臺灣布袋戲的愛好者、跨文化研究者,或藝術自傳的讀者來說,本書都是一部不可錯過的奇特妙作。



    本書特色



      1.臺灣布袋戲文化、偶戲藝術國際推手半世紀心路歷程

      2.第一人稱親述,分鏡感十足

      3.收錄多幅相關人物與巡演珍貴影像

      4.精采呈現來臺學藝的法國人於半世紀間全球巡演中各式驚險、荒誕的奇妙故事

      5.直觀了解跨文化(臺法�臺歐�臺灣與世界)藝術交流史的珍貴藝術人生命紀錄



    導讀推薦



      耿一偉�(二○二四臺南藝術節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


     





    導讀�一場布袋戲的奧德賽之旅(耿一偉)



    1.??? 序曲

    2.??? 我的家族故事

    3.??? 戲夢奇緣:跟著李天祿學戲

    4.??? 小宛然劇團全球巡演點滴

    5.??? 告別李天祿�其他臺法人生因緣故事



    結語

    誌謝





    ?





    導讀



    一場布袋戲的奧德賽之旅

    耿一偉(二○二四臺南藝術節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二○一一年十月九日,我透過當時人在歐洲的指揮家簡文彬牽線,認識了在巴黎的作曲家廖琳妮,恰好她人回台灣。我們相談甚歡。廖琳妮向我推薦了班任旅的法國小宛然劇團(Le Theatre du Petit Miroir)最新製作《莫伊傳說》(Maui tiki tiki a Taranga)。那時候我正在準備為二○一二年的臺北藝術節策展,也是我第一次策展。我與廖琳妮碰面後隔了兩天,去信問了她許多更詳細的問題,我在e-mail中提到:「1. 我覺得音樂很重要,因為有了妳的加入,可為這場偶戲演出增添更多現代手法的詮釋。對我來說,音樂也是賣點,因為大多臺灣偶戲的革新都在戲偶造型、操偶技巧或故事層面,後場的音樂通常維持傳統模式。但或許現代人也需要現代的聲音(所以我需要妳的作品錄音來參考)。在宣傳上,我覺得需要分別凸顯你跟班任旅,夫妻關係不必特別強調(當然也不避諱),否則音樂這塊就會被削弱。但這是一個可以拓展觀眾群的點(音樂類觀眾)。2. 我想知道一下你們在Musee du Quai Branly的演出場地是什麼情況(我上網發現小宛然二○○九年就曾在那裡演出,可有錄影能參考?),也就是,這場演出依賴劇場技術到底有多少……」



      二○一二年四月,我到巴黎參加第二屆Fresh Circus歐洲馬戲節,也第一次見到了班任旅。我們約在他位於蒙馬特的住處,看到他家中有很大張的《戲夢人生》法文版電影海報,印象非常深刻。在經過約半年討論與會面之後,終於決定《莫伊傳說》成為二○一二臺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並於同年八月十至十二日在文山劇場演出三場。這齣戲結合了皮影、光影、布袋戲與真人演出的技巧,述說了紐西蘭毛利人的創世神話人物,是由巴黎布朗利碼頭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委任法國小宛然劇團製作,於二○一一年首演。



      之後我只要有機會到巴黎洽公,就會與班任旅和廖琳妮碰面,到他們家吃飯。二○一八年三月,法國北部城市瓦朗榭納(Valenciennes)的鳳凰劇院(Le Phenix)與國家兩廳院合作「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進行兩館的節目交換與合作,我也受邀前往法國分享經驗,並先在巴黎待了幾天。當時我已卸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任期至二○一七年十二月止),我坐在班任旅家客廳舒服的地毯上,一手拿著紅酒杯,一邊聽著阿班口沫橫飛地說著當年他帶著《奧德賽》到馬達加斯加與以色列巡演的故事,還有法國藝術行動協會(L’Association Francaise d’Action Artistique,簡稱AFAA)與海外的法國文化中心之間,在文化政治上的競爭關係。我突然意識到,阿班的人生故事,正如同奧德賽一樣,充滿各種歷險傳奇,而且他的經歷並非只停留在與臺灣布袋戲和李天祿身上,包括他提到當年的臺法國際關係,還有一些法國漢學家及法國劇場界的軼事,都是我前所未聞。



      「阿班,你應該寫本回憶錄,把這些故事說出來。」我說。



      「真的嗎?」他略帶法國口音回答道,「你覺得這些故事大家會有興趣?」



      「當然,我覺得你很會說故事,而且這些故事不僅對臺灣人,甚至對法國人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故事。」我又喝了一口紅酒。



      我不知道這本回憶錄的出版,是否與我當年的催促有關,但我所讀到的,又超越了我當時的想像與期待。班任旅對李天祿大師有非常深厚的情感,這本回憶錄的另一位主角,可說就是李天祿,他從傳統戲曲學到的做人做事原則、不拘小節的幽默個性,都活在阿班記憶當中,並藉由這本書,讓大師再度重現在讀者心中。



      本書另外一大部分,是談到八○年代他帶著臺灣布袋戲到世界各地巡演的狀況,我們可以閱讀阿班眼底所見的各種政治與文化衝突,以及臺灣在當時世界眼中的樣貌,這都是很有價值的人類學觀察。對於為何法國可以接受臺灣布袋戲成為他們宣揚法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能讀到法國行動藝術協會特里亞普金(Triapkine)先生的解釋:「法國文化也對其他文化保持開放,由法國人演出臺灣布袋戲有其意義,這種結合在法國的文化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正代表了法國文化的願景並非狹隘的文化沙文主義,而是海納百川。」



      二○二四年「臺南400」,我恰好受邀策展臺南藝術節,透過策展主題《夢向明日的港口》,我一直想強調的,就是臺灣作為一個世界文化的交匯處,我們既接受了不同文化的輸入,同時也有著文化的輸出。關於後者,我覺得沒有什麼例子,比布袋戲流傳到法國的故事更具代表性,而法國小宛然正是這段傳奇的主角之一。於是我決定邀請小宛然劇團參加二○二四臺南藝術節,安排他們在臺南的廟埕前,演出《奧德賽》,讓布袋戲去西方走了一遭之後,如同「奧德賽」一樣,平安回到它的誕生地。



      這本書在訴說的,也就是東西方透過布袋戲所進行的「雙向奧德賽之旅」,我們都因為這樣的交往,而豐富了彼此的文化。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