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再下一個30年,未來會是什麼模樣?
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美術館又該如何與觀眾共織未來?
2024年,是高美館開館第30周年。從2022年ICOM修訂的博物館定義來看,當今的博物館應「是研究、典藏、保存、詮釋及展示有形及無形資產,且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且永久性的機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近用性與包容力,促進多元及永續性。」博物館定義的改變,顯示當代博物館對自身的期許與時俱進,積極回應所處的社會。
做為開館30年的城市美術館,高美館因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自我調整而產生新的使命。我們思考在步調快速的當代,美術館如何強化多元展示,提供觀眾獨特創新的體驗與學習?又該如何在龐大的資訊洪流脫穎而出,啟發新生代的思想與行動呢?本次論壇回應高美館30周年的提問,以「近未來•Next 30」為題,邀請國內外講者從科技與藝術交會的可能性、博物館數位溝通力、與新生代對話的教育實踐三方面,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專業案例。
論壇首日(9月27日)包含「科技、文化與藝術交會的未來」及「相遇在雲端:美術館、博物館的數位溝通力」二子題。我們相當榮幸邀請到Ina Neddermeyer、?中?、春木晶子、施登騰四位講者分享,並由曾鈺涓、張白苓二位老師擔任主持人。面對網路雲端與科技急速進化的社會環境,我們提出上述主題,藉此思考原先以實體展示為主的美術館所面臨的挑戰與可能性,也期望能喚起數位原生時代觀眾的更多共鳴。
論壇第二日(9月28日)主軸則是「給下一個世代:如何打造好玩好學的美術館」,聚焦美術館如何與新生世代──特別是兒童族群互動,建立更深度的連結。我們很高興能邀請Alex Newson、Rachel Noel、洪金禪、Suenne Megan Tan、Matt Picon及小栗里奈共六位國內外講者,以及吳岱融、劉婉珍兩位老師主持。本日主題呼應我們未來將重新賦予高雄兒童美術館新空間、新活力的挑戰,也希望進一步討論連結兒童與青少年觀眾、提升新生代觀眾能動性的不同取徑。
透過兩大主軸相互呼應、專業交流互相激盪,我們希望提出關於未來美術館豐富且多元的想像,並透過此次論壇借鏡國際視野,回顧自身,共創美術館更多獨特且創新的實踐方案,開展「下一個三十年」與觀眾共同前進的美術館新風貌。
高雄市立美術館
代理館長
林羿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