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89年秋季,我剛到美國加州州立聖荷西大學任教時,校裡的亞洲藝術課只有「亞洲藝術概論」、「中國藝術」和「日本藝術」。由於選課學生不多,中國和日本的藝術課只能按學期輪流開。為補足全職的教學工作,只好兼教一門「西洋美術史概論」。一年後增加「印度藝術」,後來改為「印度及東南亞藝術」。為了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我撰寫了《亞洲藝術》一書的英文稿(此書在2000年譯成中文,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這可以讓教學更有效力,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省下一大筆的教科書費。選課的學生也劇增到每年兩百多人,我的教學課程也就集中在亞洲藝術部分,可是沒有停止對西洋藝術的研究,而且找到一種新的思路——從「比較」的角度切入。
  於是我在1992年開創「East Meets West in Art」這門課,很快成為校裡的熱門選修課。每年除了春、秋兩學期之外,還有冬季一班,夏季一班或兩班,一年的選修生達兩百到兩百五十人。當時因為沒有這類教科書,所以只能兼用亞洲藝術及西洋藝術的書籍。由於書籍資料繁複,學生不容易把握重點,教學上也有很大的困難,於是我開始撰寫講義。一年後已大致成形,但還有許多缺陷和不足之處。在過去的十餘年中,不斷改正補充,內容漸趨豐富,學生也相當滿意。於是開始考慮將它譯成中文,予以出版,希望有助於提升華人的世界觀,從知己知彼的角度出發,更完美地融入全球化的新文化領域。
  臺灣近十年來「本土化」的口號高唱入雲,可是何謂本土化還是值得大家仔細思考的。本土化不應該是關起門來搞鬥爭或自我陶醉。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與國際現代文化接上軌,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弱勢的地方,必須在回顧、保存的同時,將更多精力放在瞭解、吸收與創新上。
  人類文明要進步就得廣納不同族群的特色與成就;民族間要和諧相處就得從互相瞭解、同情開始,進而互相尊重或互相融合;個人要提升心靈的境界就得借助於異、同的激盪,而這一切都要從研究世界多元文化入手。研究的方式很多,可以從哲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宗教學各方面下手,但關鍵是研究者的立足點,最常用的是取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為研究的對象。譬如以中國人的觀點研究本國或其他國家的文化,或以某一國家的觀點來研究該國文化。這種方法可以讓研究的主題深入,但是很容易落入「本位主義」或「自我中心」的陷阱,其結果很可能是負面大於正面。因此如果我們要更精確地去認識眾多的對象,最好是採取「比較」的方式,把同與異分析清楚,才能把握最適當的時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決紛爭,達成「仁、愛、和、平」的理想。
  本書主要是提供一些研究的方法和資料,引導讀者進入這個萬花筒般的藝術世界去遨遊、觀察、思考和探究。進而對東西方主要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當然,東西藝術的範圍非常廣,牽涉的議題也很多,我希望讀者能以這本書為基礎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探索。
  為此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三民書局劉董事長振強先生。劉董事長多年來熱誠贊助,不顧成本為本人出了六本著作,今正值劉董事長八十大壽,特別藉此恭祝他福壽無疆。與此同時也要感謝尹彤雲女士費心費力的翻譯,陳瑞林教授提供意見,最後要以最忠誠之心感謝編輯部人員的細心校對,並提供意見。由於內容繁複,經過本人以及編輯部人員多次校對、更正、補充,一晃過了三年,現在總算使這本書問世,與中文讀者共享東西藝術的豐碩美宴。書中未盡完美之處必然不少,尚期讀者指正。
高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