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4099
葛兆光
聯經出版公司
2024年11月07日
207.00  元
HK$ 175.95  






ISBN:9789570874099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5.2 x 22.7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大講堂


  • [ 尚未分類 ]











    突破國別視角,穿越歷史邊界

    從互動中見證文化之交織,探索亞洲的聯繫與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國別史研究已經愈顯局限,難以涵蓋亞洲各國之間複雜的歷史互動。過去,學者們多聚焦於單一國家,忽視了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與影響。亞洲各國的歷史脈絡交錯,正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突破舊有框架,拓展新的視野。



      然而,這樣的突破並非易事。面對多樣的文化背景、語言差異與立場分歧,歷史研究也需要新的視角,來理解多國間的聯繫與匯流。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正是由此而生。本書由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精心編寫,以四個單元十三講,探討亞洲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並深入分析東部亞洲海域的歷史互動。本書強調從區域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出發,理解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在東亞近世歷史上的位置、文化交流與互動如何塑造今日的亞洲,也從中反思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葛兆光教授以深厚之功底、獨到之見解,不僅為歷史研究開闢新的線索與道路,更為讀者提供了具體指引。


     





    自 序

    開場白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要旨



    第一單元 亞洲史�東部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問題:亞洲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可能嗎?|

    第一講 從「元寇�蒙古襲來」事件說起

    第二講 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講 亞洲�東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討論:文獻、歷史和語言|

    |建議閱讀論著|



    第二單元 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

    |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學術史?亞洲研究與日本東洋學的興起|

    第一講 從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到亞洲史研究

    第二講 個案:近代東西學術中之南中國海及東南亞研究

    |討論:通向亞洲史或東部亞洲史的途徑|

    |建議閱讀論著|



    第三單元 環東海南海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十五世紀以後的東部亞洲海域史

    |問題:為什麼十五世紀之後,要談論「東部亞洲海域」?|

    第一講 蒙古時代以後:東部亞洲海域史的一個關鍵時代(一三六八-一四二○)

    第二講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環東海南海海域

    |討論:有關「東部亞洲海域」,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建議閱讀論著|? ?



    第四單元 域外有關近世東部亞洲的歷史文獻舉例

    |問題:就算你研究中國史,是否中國史料就已足夠?|

    第一講 攬鏡自鑒:為什麼要關注這些域外史料?

    第二講 有關東部亞洲與中國的日本文獻舉例

    第三講 有關東亞與中國的朝鮮史料舉例

    第四講 有關朝鮮與日本之間交往的漢文通信使文獻

    第五講 有關琉球的漢文文獻

    第六講 有關越南與中國的漢文史料舉例

    |討論:從各種漢文文獻中看東亞的歷史|



    課程總結



    ?





    自序



      這是近十幾年在復旦大學講「亞洲史的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講義。



      之所以要講這門課,是因為二○一○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設立了「亞洲宗教、藝術與歷史研究」博士招生方向,必須要有一門和「亞洲史」有關的基礎課程。可是亞洲那麼大,沒有誰能包攬,沒有誰願意承攬這個活兒,我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來,於是開始準備講義。



      講義的初稿是二○一一年的春天,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時開始草擬的。胡適曾經任職的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Gest Library),就在東亞系的Jones Hall隔壁Frist Campus Center的樓上。我真應該感謝這個圖書館!它收藏的東亞文獻給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收藏的東亞論著也刺激了很多的研究思路。至今還記得,我當時在葛思德圖書館裡,攤開稿本開始撰寫課程大綱,想到什麼就用筆在紙上寫下來,看到什麼也用貼紙記下來貼在大綱上。就這樣,兩個月裡,漸漸積累了一大疊稿紙和五花八門的資料。五月中回到上海,就開始把大綱和資料,另外手寫,重新修改成講稿,那時的講稿很粗略,只是作為講課時的提示性內容。我歷來講課,都是一邊講一邊完善。這一年的九月開學,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歷史學系第一次講這門課,當時的自我感覺,好像還頗像模像樣。於是此後十一年裡,陸陸續續講了八九次,講了再改,改了又講。在十幾年裡,這份講義漸漸地從手寫的大綱和抄錄的貼紙,變成錄入電腦列印出來的講義,列印的講義天頭地腳上,陸陸續續又寫滿了新的內容,旁邊又貼上了好多寫滿字的貼紙,然後,再一次重新錄入列印。周而復始,到了二○二一年,終於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經過近十輪講述,二○二一年的秋冬學期,我最後一次上這門課,手中的講義也漸漸成型。正如成語所謂「敝帚自珍」,我決定把這份講義交給商務印書館,作為「葛兆光講義系列」中的一種出版。很多人都知道,多年來我的習慣是,一旦講義完成並交付出版,這門課便不會再講了,既是自信它已經完成使命,也是因為害怕再照本宣科讓聽眾笑話。可是,也許是因為這門課完全是一個嘗試吧,這回我還是感到了一點兒不自信,我總是在想,課雖然講完了,但不知道這門課的目的,是不是真的達到。



      因此,我很想聽到讀者的回饋。


    葛兆光

    二○二二年二月於上海




    其 他 著 作